我努力,我会更幸福(十六)

时间:2022-07-07 02:10:42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谈到脸部回馈假说与身体回馈假说,也就是说,我们与他人握手的方式,我们的言谈举止,包括微笑、皱眉,都是在向他人传递特定的信息,然后他人再反馈回来给我们。这意味着,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和自己沟通。总的来说,我们的身体行为给我们的思想以及情感提供信息,并影响这些思想和情感。

不断“伪造”方能成真的心理学实验研究

有一个很不错的心理学研究,由美国心理学家哈莫雷以及第二作者蒙哥马利完成。他们招募了一些性格内向的直男作为研究对象。这里所称的直男,指的是在一般常态情况下性取向固定为只喜欢女性的男性,即为标准的异性恋男人。这些人被告知,这一研究就是对他们做一些特定的测试,他们被邀请到某座大楼,某位受测试者被告知:“很不幸,我们研究进度落后了,所以你得稍等,必须在研究开始之前稍作等待。”研究人员告诉对象,等候室在这里,有很多人也在其他房间等候做相同的测试。研究人员还表示歉意:“等到了的时候我们会来叫你,可能得等一会儿。我们会付你额外等待时间的酬劳的。”于是他就在等候室里等候,还有一个人和他一起等,是一位女性。

这位研究对象并不知道她其实是共谋者,是研究的一部分,他以为她和他一样在等候,也在等候进行测试,于是他和一个女人一起坐了12分钟。那个女人的任务是与这位内向的直男对话,并对他所说的东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兴奋感。于是他们互相倾听,互相提问。“哇!真的吗?”他们在12分钟里谈笑风生,然后,那女人进去做他们以为的测试。另一个女人再进来。又是12分钟,她也和这个内向的直男坐在一起,表现极大的兴趣,对他说的话发笑,向他提问,诸如此类聊12分钟。她进去做试验之后,下一个女人又进来,如此类推,一共六次。六个女人坐在这些内向直男身边,对他们所说的话表现极大的兴趣,开启对话,一共72分钟。然后再进行所谓的真正的试验。

然后,第二天,他们又被邀请参加同样的试验,再把完全一样的流程走一遍。72分钟里,他们和六个女人分别坐在一起。她们对他们的谈话内容表现极大

兴趣。

当然,这一试验要研究的就是这样会有什么效果,即这种行为对于他们的内向性格会有什么效果,而答案是影响非常大。接下来的半年里,跟踪调查发现,这些男人突然变得没那么紧张腼腆了。总体上来说,尤其是在女人旁边,他们没有那么害羞了。这些男人很多是人生中第一次开始发展感情,开始与异性约会。在144分钟的心理干预以后,几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半年后,整个试验结束,研究者重新聚集那些受试者,告诉他们这只是个研究,而那些女人其实是试验的一部分,是被要求对你们表现出兴趣的。但并不像预想的那样,得知真相后会发生反转,这对那些男人没有影响。因为那时,他们已经外向了许多。他们与异性相处愉快,他们出去与异性约会,他们不再那么内向,这开启了一个良性循环。144分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至少从与异性约会的角度来看。

为什么呢?回忆一下我们曾讲过的对自我效能的研究,要走向成功,没有比成功本身更好的催化剂了。当他们成功时,他们能看到自己做得很好时,根据自我知觉理论,对于自我的认识和感知,使他们进入良性循环,并且保持这个良性循环。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断伪造,方能成真”。

因为我们首先塑造自己的习惯,然后习惯再反过来塑造我们。假设我们在参加学术讨论或上课之前是这个水平,然后我们的态度改变了,但行为没变,态度会随着时间流逝被习惯又拉回来。所以只有我们随着时间改变习惯,开始做点什么,比如说,强迫自己做些事解决些问题或者开始做感恩的训练,或者平时经常写信,或者开始做运动,可以证明是最有力的干预来解决焦虑、沮丧以及多动症。除非我们很快开始做这些事,否则这改变就会是短暂的,我们很快会回到原来的状态。持久的长远的改变,态度的改变必须要使行为与之匹配。

心理学家米尔曼在《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一书中,探讨了行动与改变的重要性。他说:“要改变人生轨迹,就要从两种基本方法中选择。其一,你可以指引你的能量及注意力,用其整理思想,集中精神,巩固力量,释放情感以及想象乐观结果,从而使你最终获得自信,鼓起勇气,下定决心做出承诺,获得充分的激励去做你要做的事。其二,你也可以直接去做。”有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通常,例如跳入水中这个行为,做出行动本身和所有前期准备有一样的效果,或者效果更好,能形成良性循环。

心理舒适区,拉伸区和恐慌区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所谓心理“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在这个区域内,人们常常感觉放松,不愿被打扰,有自己的节奏,有自己的做事方式,有自己的为人处世模式。例如,有的人有强烈的利他意愿,有双赢思维,善于协作增效;而有的人不愿和陌生人交谈,不愿被人批评,不愿按规定时限做事,不愿主动关心别人。总之,人们处于一个只属于自己的“

领地”。

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都蜷缩于舒适区,这很好,但是,当我们处于舒适区里时,很少发生变化,会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当跳出舒适区,就到了拉伸区,也就是最佳不适区,这就是改变实际发生的地方。再越过这个就是恐慌区,此时我们就有了焦虑和困扰。这通常是不健康的区域,对于改变来说不健康,因为这时通常我们都会倾向于回到原来的状态。打个比方,舒适区就像是结冰的水,拉伸区就是流动的水,而恐慌区就是沸腾的水,非常躁动,但难以控制,并且十分危险。所以一般最好是待在拉伸区里。拉伸区的流动就是当你受到适度的刺激,适度的紧张,但你做的事,既不会太难也不会太简单。

比方说,你要在健身房里锻炼,你意识到这很重要。你得知这方面的研究,你看到它确实有很重要的作用,于是你开始锻炼。如果你已经锻炼了五年,然后你打算开始每天跑8英里,问题就来了。你拉伸过度了,可能会受伤。如果你继续坐在电视前,或者打游戏,那对于改变也不是什么好事,也就是呆在舒适区也许不是好事,可以拉伸自己,“好吧,就从每天走2英里开始,然后逐渐增加。”拉伸自己,但不要过度。

逐渐走出舒适区,每次拉伸一点点,然后逐渐增加,这是我们所说的改变的健康方式。但是有时候,我们必须要进入恐慌区。为什么?因为有些东西无法或者几乎不可能逐渐地改变。例如成瘾,如果我是个瘾君子,那就很难说出:“我就少注射一点。今天少一点,明天再少一点……”通常都要很突然地决定戒除毒瘾。然后我们就处于沸腾的区域,就处在恐慌区。时常都是这样,所以我们才需要帮助。在此时我们需要有人抓紧我们,安慰我们,保护我们,因为这是个如此反复无常的地带,并且十分危险。但一般来说,如果你想改变,健康的方式就是在拉伸区进行。仅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改变的,但还是经常会有改变。

所以,听了幸福课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确实改变了,他们中的很多人确实说:“上这个课使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了。”还有别的人则说:“我上了这个课,但它对我的生活没什么影响。”或者说:“这是个很有趣的经历,但对我的生活没有造成实质而持久的影响。”但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因为这一改变并不与态度改变相关,或与内在的理解和认知相关联的行为改变,就一定会存在着行动偏向。

关于自律的局限性研究

如果我们问:你是否相信,假使你能更自律,你就可以更幸福或更成功?大多数人都会赞成。那么答案是,首先,你们不会获得更多的自律。你现在拥有的就将是全部,就是这样。绝大多数的人,认为他们需要并且想要更加自律,认为他们现有的自律不够。但是,几乎所有人都无法得到更多自律性。事实就是这样。

其次, 其实更多的自律事实上并不重要。不管是对于成功或是幸福感,就用你现在已有的自律性,你也可以变得更成功、更幸福。怎么做呢?如果你把注意力从依靠自律性来获得改变,转到引入习以为常上来,久而久之,原先需要自律的事就变成了你的习惯。

希望大家要进行思维转换,就是我们要停止试图得到更多的自律的想法,因为自律本身对于成功、对于幸福、对于改变来说是不够的。正是由于人们依赖自律来获得改变,所以许多组织及个人的尝试改变的努力失

败了。

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研究,这个研究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鲍迈斯特教授做的,他是20世纪以及21世纪初最卓越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非常伟大的研究者。他逐个把一组人带进来,某个人进来后,同样告诉他:“你得在这个房间等候,在这个等候室里等待实验开始。”于是那个人坐下来。在他旁边有张桌子,桌上放了一个碗,碗里装着刚烤好的巧克力脆饼,新鲜出炉的那种。芳香萦绕在空气里,就像动画片里的场景,无比的香味飘进他的鼻子里。他就坐在那儿,正挨着装巧克力脆饼的碗。研究人员然后说:“我会在约十分钟后回来叫你去参加试验。”他们走出去之前对受试者说:“顺便提一下,这些巧克力脆饼是为下一个试验所准备的,所以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最好不要动它。”于是你就坐在那儿,非常渴望吃,但就是不能碰它。十分钟之后,研究人员确实回来了,带他去参加试验。这个试验非常难,他要进行非常非常难的测试。大多数人都无法通过这个测试,并且这需要大量的坚持和努力。但大多数人,即使坚持和努力也没法通过。所以评估结果时,研究者感兴趣的是,在放弃测试前,受试者坚持了多久。在放弃测试前,他坚持了多久,这才是对结果的评估。第二组随机挑选的人进入同样的房间,坐在同一把椅子上,旁边桌上放着相同的碗,但里面装的不是巧克力脆饼,而是甜菜根,刚烤好,新鲜出炉。他就坐在那儿,然后研究人员正要走出去,说:“还有一件事。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别碰这些甜菜根,这是为了下一个试验准备的。”好,他坐在那儿坐了十分钟。十分钟后,研究人员进来了,带你去参加“真正的”试验。他坐下来,做了跟之前那些人一模一样的测试,全一样的谜题,然后再次看看放弃测试之前他能坚持多久。

大家不妨猜一下,你们觉得哪一组能坚持得久一些?巧克力脆饼组还是甜菜根组?许多人都猜错了,答案是,有一组显著地坚持得更久,而不只是有细微差别,是甜菜根那组受试人员显著地坚持得更久。

为什么?鲍迈斯特还做了些其他试验来解释这个机制,这是因为巧克力脆饼组的受试人员已经用了自律来阻止自己动饼干。虽然他们十分想碰它,但他们不能碰,所以他们已经用了那份自律了。等他们去参加“真正的”试验时,他们就几乎不剩什么自律了。而那个迷宫,那个试验,那个测试需要人们大量的自律。所以,这个研究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都只有有限量的自律,问题在于我们将它用在了哪里。

上一篇:时间就是大脑 下一篇:有机食品: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