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疯狂后的冷静思考

时间:2022-07-06 09:19:22

票房疯狂后的冷静思考

从《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到《天机·富春山居图》《小时代》,当一部又一部在激烈争议中票房大卖的电影频频出现时,不由得让我们担心:内地的电影“黄金时代”会不会比香港电影的“黄金十年”更短命?

笔者从来坚定支持电影商业化,这是整个电影产业的基础。但电影商业化不等于电影就要鼓吹物质追求,就要满大银幕地炫富。毋庸置疑,大银幕上85%以上的电影都属商业电影,是商业电影才让电影发展到今天,才会出现数不清的伟大导演和明星,才会出现如此多让人难忘的电影——从《人猿泰山》《辛德勒的名单》到《阿凡达》等。电影自诞生以来,就具商业属性。笔者也说过,大凡能够吸引女性观众走进影院的电影,一般都是卖座电影。

而且,电影属于雄性——男明星的片酬大大高于女明星,过去如是,现在如是,将来也会如是。但当《小时代》一再贩卖“男色”而引起少女观众们尖声高叫时,郭敬明是在卖弄也是在亵渎他自己。没错,曾有太多的电影消费“女色”,但我们真的需要在大银幕上再消费一遍“男色”吗?难道郭敬明在努力证明,男人好色,女人亦如是?

影片有意识地将这种“消费”投射到其他男性角色上,以此来取悦导演的少女粉丝,何况这些角色一个个像是毫无感情的纸板人?全片无论在背景或场景,以及虚假物质享受衬托下的拜金思想,无处不在。这无论如何不是少男少女在求学时期所应该、所能够企及的追求。

价值观的建立与对梦想追求的过程有时候就是一组悖论,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有时会制造悲剧。《小时代》传达给目标观众群体的所谓“奋斗”与“友谊”,简直是空中楼阁。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梦想”,就是让琼瑶阿姨再年轻50岁,也难以望其项背。

这不应该是当前电影或电影人的追求。为什么观众会觉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中国合伙人》的后半段“不好看”?就是因为影片太流于俗套了:非要在男女主角头顶戴上成功者光环,以此告诉观众,“梦想”必须要实现,人必须要成功——成功就是要当上市公司主席?就是几位少女走上T台迎接那些言不由衷的掌声?

这样的电影票房疯狂背后,暴露了我们不止一代人的空虚与浮躁。国内的电影人总是不够淡定——从“大片时代”到现在的“青春片时代”,国内电影这十年走过来的路表面上看令人欢欣鼓舞,但人们总以票房论高下,不求影片传递出的价值观是否值得推敲,但求钞票落袋为安。这正是国内电影产业急速膨胀背后的隐忧,一如曾经辉煌的香港电影,回光返照般追求“钞票落袋为安”——这样的电影不可能有经久的魅力,也不可能长久地抓住观众的心。

走得慢一些再慢一些吧,中国电影。

上一篇:乐嘉“拷问”郭敬明 下一篇:上海电影节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