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高票房电影《捉妖记》的成功原因

时间:2022-09-14 06:14:59

解析高票房电影《捉妖记》的成功原因

2015年7月16日由徐诚毅执导的喜剧、奇幻电影《捉妖记》在中国内地公映。影片上映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首次突破国产电影票房20亿大关。《捉妖记》为何能够获得如此高的票房成绩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本文将从《捉妖记》的主题综合、创新综合、传统习旧三个方面来分析人们选择《捉妖记》的原因,尝试探索人类对于异质世界的理解和想象,从人与妖的对抗与和解中获得启迪和教育。

《捉妖记》是由蓝色星空影业有限公司、安乐影片有限公司、北京数字印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由许诚毅执导,白百何、井柏然等人主演。影片于2015年7月16日在中国内地公映,电影上映的第8天票房就突破10亿大关,随后首次突破国产电影20亿票房大关,荣登华语票房冠军。该片从构思到拍摄长达5年,导演许诚毅和编剧袁锦麟想创作一部讲中国妖怪的、与众不同的奇幻电影,《捉妖记》随即应运而生。电影改编自《山海经》中的一篇叫《宅妖》的小故事,《宅妖》里,有着“万物有灵且美”的主旨,虽然表面讲的是鬼怪,实际上表现更多的则是人情。正是这样一部充满温情的电影让观众一看再看,好评如潮。

一、 多元的电影叙事主题

在中国电影中,描绘妖魔鬼怪,神仙佛祖的影片俯拾即是,但是能取得像《捉妖记》如此高票房的却寥寥无几。《捉妖记》正是因为采用了一种综合的开放态度,汲取一切有利于观众接受喜爱的因素融为一体,才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在影片中,我们捕捉到了人类对于某种超验世界的想象,现代人如何看待人类的生存空间之外的其他世界等主题,妖界的展现既是对人的生存现状的表达,也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影片中人与妖有敌对,也有和解,人们在观看过程中既获得欢乐也引发了深思。《捉妖记》从主题上看老少皆宜,各种年龄段的人群所推崇的价值观都有一定的展示,可以说是一部合家欢类型的电影;从电影制作创新上来看,小妖王胡巴的细节设计、特效的使用都使得电影的角色深入人心;从电影对传统小说创作的继承上来看,无论从电影的选材、主旨、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

由导演徐诚毅、江志强构思5年才成型的电影《捉妖记》在主题方面很有特色。宏观上来看,影片的主题是创造一部中国的奇幻鬼片;在微观上来看,这部影片所表达出来的主题却很丰富,各个年龄段的受众群体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这些主题之间也相互关联,彼此推动,使得作品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虽然影片没有在春节放映,导演也说过《捉妖记》是适合全家人一起去看的电影,也正是因为它有着综合丰富的主题内涵。

(一)万物有灵且美

电影《捉妖记》最初的创作雏形来自于《山海经・宅妖》,在《山海经》时代,远古先民眼中万物都是有灵的,那些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都是神仙妖魔所导致,人们敬畏自然,更热爱生命。《捉妖记》中妖界的塑造正是从这种观念出发,人们相信人类生存世界之外有更为广阔而奇异的存在。正是出于“万物有灵且美”的主题,影片才着力表现妖身上善良的一面。电影不断地展现这些场景:有守护旧主的忠臣,有拼尽全力甚至付出生命保护孩子的母亲,有全身心地信任并帮助别人的朋友,有打情骂俏彼此吃醋的爱情。影片的一个主题正是万物皆有灵,万物皆值得人类的敬畏,处处有爱有美,教会人类去爱去相信,电影带给观众的是温暖,是爱意,是对生命这部奇书的赞美。

(二)爱护生灵

影片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众多以动物为原型的妖的形象。无论是《捉妖记》中的众多妖怪,还是其他神魔小说中的妖魔多取材于动物、植物的原型。也正是由于这种相似性,人们在观看电影时自然会把以动物为原型的妖还原为我们生活中的小动物,那么它们不再是拥有强大力量的邪恶势力,而是值得我们同情和关爱的小动物。在电影的结尾处,葛千户把众多妖怪和小妖王胡巴抓到品仙楼做成菜意图给众人品尝,这一幕正是现代人对动物捕杀的一种暗示性表达。尤其是小妖王胡巴,让观众更深切地理解了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的道理。正如永宁村的一位妖怪所说:“你们要活,就不能给我们一条生路吗?”《捉妖记》中的这种追问,贯穿电影的始终。动物保护的主题以及人道主义的关怀让《捉妖记》更加深入人心,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人间有爱

《捉妖记》的故事主线围绕着宋天荫、霍小岚、胡巴之间展开,故事表现的正是人间有真爱的温馨主题。作为永宁村保长的天荫,其职责就是守护村落,正因为心灵纯净、心地善良,所以被妖后选中保护小妖王。在逃亡的路上,天荫对胡巴的感情愈发浓烈甚至于难舍难分,故事结尾天荫解救众妖,又为了保护胡巴不得不与胡巴分别,种种情节都让观众泣涕涟涟,感动不已。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人与妖之间关系的转变,天师霍小岚开始时坚信妖是邪恶狡猾的,一心想卖掉胡巴换钱,最后却渐渐对胡巴产生感情,全力营救胡巴。从对立姿态到站在同一战壕的立场转变还发生在天师罗刚身上,两个被他捉住又跑掉的小妖在生死关头救了他,那一刻的情感振动可谓深达灵魂。这些场景的营造让整部电影充满温情,在善和恶之间,无论是人还是妖都更多地选择爱,选择和平。

二、 电影制作方面的创新性

《捉妖记》高额的票房成绩还与电影制作息息相关。流畅的画面,高超的特效,多元的艺术形式综合呈现,使电影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一)电影形式创新

电影这种独特的艺术样式,使它有更多样的形式选择,令电影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表现力更强。《捉妖记》中突出的形式创新就是三段歌舞表演的加入,使电影不再仅仅是由简单的动作、对白构成,从而了缓解了欣赏上的疲惫感,令观众“欲罢不能”。同时歌舞本身就有更大的情感表现力,能更好地营造氛围,打动人心,《捉妖记》中每一段歌舞都有独立表现主题的作用。例如罗刚抓住小妖竹高和胖莹,夜晚在篝火旁休息的那一段歌舞表演,不仅歌唱内容引人思考,更让人为之动容的是人妖之间相处的和谐氛围,这使观众觉得本来他们就应是一体的,人妖共存的景象是如此的自然美好。这种表现效果和引发的情感共鸣是简单的场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捉妖记》的成功之处。

(二)胡巴形象创新

可以说更多的人观看《捉妖记》是被胡巴可爱的形象吸引,这也是备受关注的“萌”点和“泪”点,很多观众的心情随着胡巴的遭遇起落。胡巴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它的身上有着西方奇幻电影的特点,导演也说过受怪物史莱克形象的影响很大,这种来自西方电影的3D魔幻效果是胡巴形象的一个亮点。但更多的灵感来源于中国本土元素,胡巴之所以受人喜爱还是因为他身上具备的中国色彩,他的形象是从《山海经》画册中走来的,亲切可爱,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品位。

三、 对传统小说的习旧

《捉妖记》的导演说过这部电影很欢乐,一点也不恐怖,是百分之百中国人的东西。这部影片借鉴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非常多,除故事来源是保存了中国许多神话传说的《山海经》,更有对中国古代神魔小说和叙事小说方法的借鉴。中国本土特色以及文化积淀的加入符合中国观众的阅读期待和审美品位,对传统小说等元素的承袭,令《捉妖记》票房大热。人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如此喜欢这部电影,它不深刻、不悲壮,只有些感动,更多的是欢喜,实质上,其背后是传统小说的阅读习惯和审美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起作用。

(一)世外桃源理想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出现这样一个地点:永宁村,从村名上就可以看出人们对永远安宁、永远美满的美好愿望的期盼。故事由此形成一个圆形的结构,叙述的线索可以概括为永宁村原本安静的生活――安静被打破――重归宁静。这正是古代文学中寻找建立世外桃源理想的体现,永宁村正是这样一个桃花源,人们希望远离纷争,过隐居的生活,虽然这种平静必然被打破,但这些无法阻止人们对世外桃源的向往。电影中永宁村的生活场景被描绘得温暖人心,人们耕种、缝补、饮食,人与人间淳朴的情感共同建立一个真正的桃花源,这种隐逸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电影正是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美好生活,令人心驰神往,又将这种美好打破从而激发人们的愤懑,观众随着情节波动心弦,这正是影片要实现的效果。

(二)写鬼写妖传统

中国传统小说中有一个专门分类就是神魔小说,像《西游记》等作品都是围绕妖魔鬼怪、神仙佛祖展开的。这种题材既符合读者猎奇的心理,也表现出对自然界独特的解读。《捉妖记》对神魔小说有所借鉴,同时受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影响,导演徐诚毅就说过他通读《聊斋志异》来写中国的鬼片。蒲松龄用花妖狐媚以表人间,《捉妖记》综合了《聊斋志异》等传统小说的因素,在妖界中遵循的逻辑和规则也属于人间,如朝代更替、临危受命、善恶对立等等。这部影片正是承袭了蒲松龄的朴素愿望:通过写鬼写妖来展现生命的奇特、感情的珍贵、生命的爱意和美好。

(三)大团圆结局

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是崇尚大团圆的结局,传统古典小说多是如此,《捉妖记》也承袭了这些因素,追求结局的完满。电影结尾看似是一种开放性的结局,实际上在电影的推进过程遵循的仍是大团圆式的结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电影中一个不可忽略的角色葛老板身上可以看出,他企图杀死众妖和妖王,是恶势力的代表,在善与恶的对抗中,正义最终取得了胜利。《捉妖记》采用的正是“坏人受惩,好人得救”的传统模式,不难看出大团圆的结局和善恶的对立,以及正义终将取得胜利的模式一以贯之。这种模式非常符合读者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期待,观众所期待的情景真实的发生在故事情节中,观众的情感同时在影片中获得陶冶和愉悦。

结语

电影《捉妖记》作为国产电影的票房冠军,它的出现为中国奇幻电影增添了不少色彩。《捉妖记》能够取得如此高的票房与它的综合特点是分不开的。多元的主题使作品的阐释空间更宽广,形式的创新使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多种传承的艺术魅力使作品更加深沉厚重。这部电影让观众哭也让观众笑,轻松喜悦,默默地让人感受善意,是给予观众慰藉的心灵鸡汤。

上一篇:北京市物流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下一篇:文化信息对等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