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门诊楼候诊空间分析研究

时间:2022-07-06 08:35:41

医院门诊楼候诊空间分析研究

摘 要:本文从使用者角度出发,一方面分析门诊楼候诊空间使用现状,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候诊空间中使用者的各种行为及需求,提出优化候诊空间的些许参考,希望能为推动我国医院建筑候诊空间设计的研究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医疗建筑;门诊楼;候诊空间;行为模式

THE RESEARCH ABOUT THE WAITING ROOM OF THE

HOSPITAL OUTPATIENT BUILDING

Zhang Yao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24,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users point of view, on the one hand analysi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waiting room of the outpatient building.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the research about a variety of behaviours and demands of users, put forward some references to optimize the waiting room. In order to make a positive effect on promot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aiting room design in china.

Keywords:medical building; outpatient building; waiting room; behaviour patter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门诊楼候诊空间是门诊楼内与医疗部分密切相关的非医疗功能性辅助空间,是为主体医疗空间服务的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公共领域。

1门诊楼候诊空间概述

1.1候诊空间特点

区域特殊性:候诊空间是门诊楼内相对独立的区域,以一定的边界分隔,具有可识别性、可达性、安全感及围合感等特点。在这个区域中,存在多种活动以显示其内聚性和存在感。

使用人群特殊性:医院门诊楼使用人群相对复杂,主要包括患者、外来人员及内部人员。这三类人群处于同一空间中,使得空间的特殊性增强,也使候诊空间的设计要求相对更高。

1.2 候诊空间设计要求

合理易用的区域设计:根据区域的特殊需求,应设计出既能使就诊者安定等候,又不影响其与外界交流的空间。方便驻足停留的同时应避免内部流线与交通流线的交叉重复,根据空间之间的关联度和使用频率组织高效便捷的流线以提高就诊效率。

满足使用者的人性化需求:在候诊空间中使用者的主要需求层次依次为生理需求、心理需求以及社会需求,表现为期望解除病痛,获得良好就诊环境与服务,得到重视与尊重等。

2候诊空间中人的行为模式分析

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人的空间行为分为必要性、选择性和社会性三种类型,在候诊的过程中同样也有上述三种行为发生。笔者通过对北京市内多个大型综合医院门诊楼的实地调研及对国内其他省市医院门诊楼平面功能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候诊空间的现存问题。

2.1必要分析

必要是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必然发生具有强制性的行为。等候是候诊空间中最突出的必要,发生地点相对集中,在任何时间段均存在且重复发生,但具体行为多元化。这种行为直接影响了候诊空间的布局及座椅等辅助设施的设计摆放,若就诊程序或空间设计不合理则易造成混乱拥挤。

2.2选择分析

选择仅发生在人们有参与意愿并且其时间和场所允许的情况下,受发出者年龄、性格及爱好等个体影响,这种关系特别体现了人的需求与实质环境规划的重要性。候诊空间的选择主要分为选择性静态行为(沉思、打盹、阅读书报、收发信息、观看电视或叫号屏幕等)和选择性动态行为(吃喝、进出、徘徊等候等)两种。

在选择性静态行为中,阅读书报的常为中老年人,使用手机的多为年轻人(图1)。虽行为均发生在座椅上,但不同行为的区域选择有差异,设施的配置及位置也有影响。选择性动态行为发生的范围广,主要是候诊空间及相邻交通空间,不同的行为有其特定场所。目的通行为发生在各功能空间中,起到线性连通作用;非目的通行为发生在分散的空闲空间中,以避免影响其他行为。

2.3社会分析

社会是指在公共空间依赖他人的出现与存在才能产生的行为活动。候诊空间的社会主要有挂号、交费、交谈、咨询等。其中挂号、交费、咨询等行为发生的时间与空间较集中,是医患之间目的性的主要社会活动。候诊者与陪护人员或陌生人之间的交流行为发生地点不定,是交往性的无目性社会活动。因此,空间之间的关系协调尤为重要,尤其当就诊人数增多时,设计不当的空间不能有效组织人流,会导致大面积拥堵。

2.4空间异用行为分析

空间异用行为是指在公共空间中本不应该发生,却因为空间设计、设施配置或使用者的个人问题而产生的不适宜行为。候诊空间中异用行为的发生受个体身体状况及素质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当候诊者过多而候诊空间较小或座椅数量不满足需求时,有些就诊者便会坐在附近地面或走廊上;另一方面表现为当候诊时间过长或候诊者身体不适时,会躺在座椅上或选择较舒服的姿势。

3候诊空间优化设计

通过对使用者行为的准确认知及对不同人群需求的差异性观察,最终总结出候诊空间优化方法。

3.1等候休息空间优化设计

等候休息空间是整个候诊空间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常采用集中等候方式,且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也存在差异。等候休息空间宜临近门诊科室设置,利用廊道端部、凹空间等形成半封闭区域。由于等候以坐为主,因此座椅的布置尤为重要,应采用大开间、小进深的布置方式,且并排的座椅不应过长,3-4个一组为宜,利于使用者出入。

3.2相邻交通空间优化设计

交通空间起到串联分隔,组织过渡各个功能空间的作用,设计不当就会降低就诊效率。在设计中应把握交通空间的尺度,使之与等候空间紧密联系,缩短水平动线,提高空间的有机性。同时还应注重交通空间与等候空间的界定,使等候空间具有半私密性。交通流线的设计应明确便捷,充分利用标识及空间的节奏、序列、对比等处理手法,使空间具有导向性。另外,吊顶的处理,铺地的不同或色彩装饰等方法均可达到强调并区分空间的作用。

图1具有个体性的选择图2空间的有效分隔

3.3社会活动空间优化设计

社会活动空间主要体现为不同于等候休息空间的另一种形式——线性等候方式,主要用于挂号、交费等空间。这种纵向的队列形式如果设计不当,极易与集中等候空间及交通空间穿插,造成局部区域拥挤,阻碍人流。社会活动空间常与临近空间结合:与等候空间结合设计时功能叠加,使候诊区也具有挂号交费等功能,缓解大厅人流;与交通空间结合设计时导向性增强,使空间紧凑有秩序。现有的空间可采取用灵活的护栏、扶手等设施分隔的方法优化其导向性,从而令空间产生秩序感(图2)。

3.4服务设施与环境装饰优化设计

候诊空间的设施与环境对于就诊者尤为重要,在亲切舒适的环境中才能缓解病痛及长时间等候所带来的焦躁情绪。服务设施应尽力完善:电视及报刊杂志可以很好地调节候诊者的心情,转移注意力;自助贩卖机、垃圾筒及卫生间等人性化设施不可缺少,应力求高效地满足候诊者的各种需求。环境装饰设计同样不可忽略:自然采光通风既能保证空气卫生,又能给候诊者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绿化布置对患者的康复有极大好处,也可起到划分空间、阻挡视线等作用;室内柔和的暖色系装修可缓解情绪,不同色彩的搭配也可增加空间的层次感,起到突出功能性设施的作用。

总结

在候诊空间设计中应注重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兼顾其心理需求,通过设计减轻人们对于候诊行为的厌烦心理,建立门诊楼候诊空间与使用者的和谐关系,使候诊空间在未来发展中具有更高的品质。

参考文献

罗运湖.现代医院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黄鹤.医院建筑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优化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0.

上一篇:大跨度钢结构关键问题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新副井提升中心线纠偏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