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有你相伴

时间:2022-07-06 03:41:37

童年,有你相伴

在每个人的童年记忆中,大概都会有那么一个形影不离的小伙伴,在打打闹闹、欢欢笑笑中陪伴彼此走过那段最纯真的岁月。长大后,各自走上属于自己人生道路的儿时好友,或许已不再常常见面,又或许早已杳无音讯,但儿时的那份友谊却永远珍藏在对彼此的回忆中……《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是导演根据童年一段真实经历拍摄的电影,在讲述两个小伙伴纯真友谊的同时,这部充满了浓郁乡土气息的影片亦展现了深深的亲情与悠悠的乡情。宁静的山村、滔滔的河水、亲切的乡音……记忆永远定格在那个夏天,那个村庄。

艺术汇 杨瑾

艺术汇=IART 杨瑾=杨

IART:在《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中,小主人公之一的杨晋与你的名字存在谐音,故事的发生地又是你的家乡山西运城,这部影片的创作是否源自你童年时的真实经历?影片中的人物、事件是否确有其人、确有其事?拍摄这样一部影片的初衷是什么?

杨:这个故事就是小时候暑假的一段经历。小学毕业那年的暑假,放假的第一天,给父亲留了一张纸条说回老家了,实际上是跑去离家很远的小朋友家里玩。父亲给我奶奶捎信说我回老家了,我的奶奶四处寻找我,大约找了三天,找到了我。最后奶奶把家里的猫送给了替他引路的一个叔叔,这个叔叔是镇子上卖菜的,他家里闹了鼠荒。

我在小朋友家里的那几天,认识了他家的各种亲戚。特别是他的姐姐。我和他一起上了4年小学(我之前在镇子里的小学上学,后来转学到县城的小学),是好朋友,但是4年了解他的不如那三天了解的多。他有一个姐姐,送给别人养了。他的母亲让我俩去看望他姐姐。影片里大部分事情都是真实发生的。

上大学的一个寒假,我在老家的公交车上见到这个长大的好朋友。但是我忘记了他的名字。我主动和他打招呼,介绍了自己。他好像也忘记了我的名字。虽然我经常从别的朋友那里知道他的一些近况,有一阵他是小混混,这一阵他在经营父亲的煤矿。他也从别人的口中了解我的近况。但是,我们相互忘记了对方的姓名。回到家里,去他家的经历历历在目。我感叹儿童时候的友谊,纯净无瑕。

那个时候,我的奶奶外婆都去世了。儿童时期生活在小县城的我,每次暑假寒假都会在奶奶外婆家度过,都会惹他们操心。那次去了朋友家,就酿成了大祸。影片里只是回忆了和她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并没有去展现奶奶外婆如何找我,只是在结尾的时候,他们找到了我。儿童时天真的友谊,长辈对你的百般的宠爱,渐渐留在记忆里了。所以构思了这部讲友谊和亲情的影片。

每当人们怀念过去的时候就会回到当时的那个环境去看看,比如小学操场的大树下,比如县城的某条街道。但是,这一段记忆的特别之处是永远都回不到当时的环境了。朋友老家的村庄在小浪底大坝的上游,大坝蓄水之后,村庄淹没在水下。是我唯一一段淹没在水下的记忆。

IART:影片以儿童的视角呈现,似乎没有对成人世界做过多的解读,但两个小主人公给小波的奶奶、舅舅、姐姐送圆白菜的情节仿佛也隐约透露了一些农村现实问题,这样的安排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杨:主要还是讲两个孩子的故事,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吹一些小牛皮,漫山遍野地疯玩。

奶奶,舅舅,姐姐只是为了展现小波的家庭,其实是小杨晋对小波家庭的感受。他用这些家人跟自己家人做了对比。动画部分就是杨晋的家人。主要是为了展现亲情的部分。

IART:影片中反复提及、呈现了黄河及与之相关的内容,除此之外。亦直接或间接提及、呈现了包括窑洞、煤矿、古迹、刺绣等在内的很多山西风物,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乡土情结的表述?

杨:还是童年记忆吧。从小生活在黄河边的小县城,那里有这样的乡土。

只有一个景是特别的,就是地窖院。我小时候在县城电视台制作的电视节目里见过,是我们当地独有的一种民居。直到这部影片前期选景的时候,我才去看真实的地窖院。因为姐姐是比较特殊的人物,所以把姐姐家安排在一个地窖院里了。

IART:有观众表示这部电影让他们联想起了《菊次郎的夏天》、《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等影片,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这些影片是否对你拍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产生了某种影响?

杨:联想起了《菊次郎的夏天》、《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都很好,这些影片都是有关孩子的。我觉得离《童年往事》最近吧,因为是都是写自己的。

这几部影片没什么影响。我说不清。我唯一参照了一部影片,是小津安二郎的《我出生了,但》。虽然是一部默片,但是把儿童的心理表现得十足。我觉得我要拍摄的这部影片,想展现的是儿童的心理。包括小波奶奶放生了他们的鱼,他十分生气,在地上跳,最后打翻了奶奶送来的一盆焖面。我当时希望小波生气了在地上跳的和《我出生了,但》里的小主角一样。《我出生了,但》里有一段小男孩去好朋友家玩,好朋友的父亲是小男孩父亲的上司。上司比较有钱,放映了一段自己拍摄的16毫米影片。小男孩看到自己的父亲为了讨好上司,在镜头前作丑讨好。这一幕让小男孩不光在好朋友面前丢了脸面,而且丧失了父亲在他心里的高大形象。他回到家里,还是很生气,但是没人了解他。他为了引起大人们的关注,在地上生气地跳了起来。我觉得这就是童年。需要大人的关注,安慰和赞美。

IART:影片中动画元素的加入是本片的一大特色,请谈谈你对这种呈现方式的考虑。

杨:一个是内容上的考虑,为了区分时空。现实部分是实拍的,正在发生的一段旅行。动画部分是杨晋对自己家人的回忆,是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

另一个是形式上的考虑,每一段故事都有一段动画。最后动画里的人物(杨晋的家人)在结尾走进现实来寻找杨晋。

IART:两个小演员的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谈谈相关演员的挑选,并请点评一下他们的表演。

杨:两个小演员是在当地的实验小学挑选的。学校向我们推荐了一些小朋友,我们自己到各个班级选了一些小朋友。我们县电视台借给我们一个大会议室,在里面对小朋友进行了25天的培训。最后选了这两个小朋友。饰演杨晋的这个小朋友跟韩杰导演(作品《赖小子》《hello,树先生》)特别神似,因为我们片子的摄影师是韩杰《赖小子》的摄影师,也是韩杰介绍给我的。我和摄影师对韩杰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而且饰演杨晋的这个小朋友在现实里也有一点话少,闷闷不乐的样子,跟剧情里的人物性格上有点像。在见到那个小朋友的第一眼,我和摄影师还对视了一下,就他了――不管接下来的培训结果如何――就他了。虽然这是一种比较鲁莽的选演员方式,但是特别有激情。

他俩演的都挺好的,很专注。饰演小波的这个小朋友比较有演戏天分,只要跟他讲清楚了,他会自己发挥一些更好的。演员主要是表情,你无法规定他的表情达到什么状态才是最好的,但是他可以给你最好的。饰演杨晋的这个小朋友也很努力地演出,他的特点是很少发挥,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但是能够达到你要的感觉。

IART:包括两个主演在内的片中演员似乎均为非专业演员,在拍摄过程中你是如何引导他们进入角色的?他们的表演是否达到了你的预想?

杨:都是非职业的。

大人比较好办,给他们剧本,他们可以自己理解人物,剧情。然后和副导演一起排练,现场拍的时候大家做一些调整。小朋友主要是讲故事,让他们相信这是真的。孩子的表演一定是很好的。大人的表演有许多瑕疵,这和我想的也差不多,因为我知道非职业大人演员演出来会是什么样。他们已经尽力了。

IART:对于影片题目的所指,观众有很多不同的理解,请谈谈你对题目的解读。

杨:题目是我的大学老师崔子恩的同名小说的题目。那篇小说里有个段落跟我要表达的情绪特别吻合。有个小朋友每天敲另一个小朋友的家门,被敲门的小朋友非常高傲地把门开一个小缝,敲门的小朋友恳求地对被敲门的小朋友说,“你能不能陪我玩一会?”被敲门的小朋友说:“不行,今天我有事”,然后把门关上,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玩。

敲门的小朋友每天坚持敲门,终于有一天,被敲门的小朋友说:“好吧,今天我就陪你玩十五分钟吧。”我觉得就像童话一样美。我要讲的,就是两个小朋友小学毕业了,他们一起旅行。一个小朋友老想回家,另一个小朋友老想留住他,最后他不想回家了。

IART:与你之前拍摄的影片《一只花奶牛》、《二冬》相比,《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的故事轻松、诙谐、温馨,除了影片内容与基调的不同,相较于前者,后者在拍摄上有哪些突破与改变?杨:内容上之前讲别人的故事,这次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一段回忆。形式上就是用了动画。

这次跟更多的人合作。《一只花奶牛》剧组工作人员是3个,《二冬》是8个,这次前期拍摄是45个,后期也有各种团队。人少了好。

IART:接下来是否有影片拍摄方面的计划?杨:有一个发生在东京的爱情故事迫不及待地等着我去拍摄。

剧情简介:

男孩杨晋从小学毕业了,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庆祝一下,写了信给爸妈说自己要去奶奶家。其实却是穿着短裤跑去好朋友在山里的家。从小城到山村,什么都是第一次。他俩赤着脚,手牵手经历好多好多事,讲很傻很傻的话,好认真地笑。没什么大事发生,于是什么小事都看的很重。河在地上流动,孩子们在山中奔跑。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但那也没什么要紧。这就是关于友谊的故事,这就是那个夏天的故事。

上一篇:王兴伟 画和意义之间的关系 下一篇:“我的猫”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