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中的定位及其作用

时间:2022-07-06 02:01:17

石家庄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中的定位及其作用

建设沿海强省是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鲜明主题。石家庄市召开的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的新石家庄”,市委又召开了八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做好“三篇大文章”,实现“三年大变样”的目标要求。这一目标也是落实省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 这也是建设沿海强省的基本要求。做好“三篇大文章”,实现“三年大变样”也是围绕石家庄在建设沿海强省中的重新定位提出来的。

一、为什么提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

建设沿海强省这种提法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我们说自己都是“京畿大省”。所谓“京畿大省”就是环绕北京,政治意义重大,有着突出的别人无可替代的地缘特点。就是说,过去,虽然我们位于东部地区,但始终一直以内陆省份自居。现在把自己定位为沿海强省,需要我们首先对沿海强省的内涵有正确的认识。

这里的“沿海”就是承认河北省是名符其实的东部省份;“强省”意味着河北省要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沿海”从经济学角度看,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地理、区位概念,而是更强调其特有的经济属性,即它是一种开放型或外向型的经济形态。因此,沿海强省的内涵包括:第一,有广阔的海岸线和沿海开放区域。河北省海岸线长达686公里,大陆海岸线487公里。第二,有大规模的港口码头。港址资源丰富,适宜建大港的港址有秦皇岛港、京唐港、黄骅港、曹妃甸港等;适宜建中小型港的港址有14处。从这个角度说,与其它沿海省份相比,条件并不差,有先天优势。第三,有发达的外向型经济。如果没有港口,或虽有港口而不对外开放,或虽对外开放而形不成贸易规模,沿海也就没有多大经济意义和经济价值了。对“强省”也不能做望文生义的理解。“强”是一个表示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相对性概念,不是一个绝对水平的概念;是一个具有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高于全国平均含义的相对性;是一个动态的现代化概念。提出建设沿海强省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是认识和发展思路上的重大转变

大家知道,我们河北省因位于黄河下游以北而得名。部分地区古代属冀州,所以简称“冀”。东部濒临渤海,东南部和南部与山东、河南两省接壤,西部隔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同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相接。地域广阔,总面积为18.7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96%,具第14位。居住着约6800万人民。河北省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地处北京市的周围,可以就近得到北京各方面的支援。京广、京九、京沈、京包、京沪、石太、石德、京通、京承、锦承等铁路线从省内经过。之所以讲是认识上的重大转变,河北最大的尴尬是“位置错位”,即沿海的位置,内陆的意识。过去,说起沿海地区,人们马上想到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却单单记不起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河北文化植根于农耕经济,具有天然的内敛性和封闭性。正是这种文化特质,使我们长期将发展重心放在内陆,形成“位置错位”,迟滞了发展步伐。所以,建设沿海强省,首先就要对我们的区域定位有新的认识:沿海是我们的优势,向东是发展的方向!必须响亮地喊出这样的口号:我们是东部地区,我们是沿海大省!

2.这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看,无一不是从沿海启动的,在欧洲西北部,有一个和英国隔海相望的国家,它的面积只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半北京,它的名字叫荷兰。在八百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没有人烟,只有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从12世纪到14世纪,才逐步形成了人类可以居住的土地。直到今天,荷兰仍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如果没有一系列复杂的水利设施阻挡,荷兰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每天将被潮汐淹没两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一个拥有150万人口的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目前,全球临港经济占世界经济GDP总量的60%以上。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依托港口做大做强沿海经济,进而带动腹地发展,是低成本配置资源、交换产品、融入世界经济的最佳路径。 遵循这个规律,我们必须用足我省地处沿海的优势,加快建设沿海强省。

3.是顺应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战略抉择

我省正处于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面临着直接受益、借力提升、后来居上的宝贵机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强的“集聚效应”和“排他效应”,也就是说谁抢得先机,谁就能占领市场,谁抢得先机,谁就能打造优势,谁抢得先机,谁就能赢得主动。正是为此,省委顺势而为,鲜明而响亮地提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目标,果断地作出这一战略抉择。

中央已经把加快环渤海地区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举措,积极推进京津冀都市圈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对我省来说,这是作用最直接、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历史性机遇,为我们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发展的新跨越,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这些年我省综合实力的增强,基础设施和港群体系的逐步完善,特别是曹妃甸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为我们用好这一机遇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支撑。只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我们就可以在"环渤海"的崛起中大有作为。

4.是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加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

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国内东部沿海先进省份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我省如何在这种竞争中保证更快更好发展,如何不使我们与先进省份的差距越来越大? 我省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先进省份的差距在于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不够。与此同时,我们保证差距不被拉大甚至赶超先进省份的潜力也在沿海。形势逼人,提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目标,是我们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

5.是引领全省人民向新的目标迈进的现实需要

“东部区位,中部水平”曾经被许多人用来形容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5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之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这种情况正在逐步扭转,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对打破这种局面、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意愿十分强烈。

6.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六位,位次在全国比较靠前,人均GDP居第十一位,也处于中游偏上水平,其他主要指标也大多位居全国“第二集团”前列。更重要的是,近几年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进展良好,十大主导产业已经确立,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我省沿海港群体系初步形成,曹妃甸等沿海工业区开发潜力巨大,新的增长极不断涌现,为我们抢抓机遇、加快开放、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和环渤海经济圈,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提供了有力支撑。更应该看到,近些年我省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速度明显加快,质量不断改善,后劲显著增强,协调性逐步提高。这些事实充分证明,我省提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目标是完全切合实际,而且是完全可行的。

二、石家庄在建设沿海强省中的定位及其作用

1.石家庄的定位

建设沿海强省的目标,为石家庄注入了全新的城市内涵,围绕打造以“实力、活力、竞争力”为主要标志的沿海强省省会这一发展定位重新塑造自己。具体来说要树立三种意识:

1.1要树立强烈的沿海意识

对石家庄来说,树立沿海意识实际上也是给石家庄定位,与石家庄所处地域无关。蓝色文化是以海洋为载体、以商品经济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一种大市场理念,它是一种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观念,是站在大市场、大世界的角度来看待地域。对石家庄来讲,就不仅仅站在石家庄看世界,而是跳出石家庄站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角度看,以此来为石家庄定位。

1.2要树立省会意识

我市作为省会城市,是全省的“第一窗口”、“第一形象”、“第一门面”。在一定意义上讲,石家庄的发展水平,代表着河北的发展水平,石家庄的形象代表着河北的形象。所谓省会意识,就是顾大局、讲责任、强服务、树形象。石家庄的发展必须放在建设沿海强省这个大局中来思考、来谋划、来推进,在全局中定位,在大局下行动。讲责任,就是要在建设沿海强省中担当起率先发展的历史重任。特别是在推进经济发展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五大基地”。

1.3要树立省域中心城市意识

我市作为冀中南区域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全省“一线两厢”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战略节点。随着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和我市“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我们面临着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难得机遇。

2.石家庄在建设沿海强省中的作用

2.1举足轻重的龙头作用

龙头,指的就是石家庄是建设沿海强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科技的中心,发挥龙头作用是由石家庄独特的地位决定的。找准了定位,就要发挥独特优势,肩负起省会城市的重任。一位省级主要领导讲过:“石家庄似乎离海很远,实际上最近,因为石家庄是沿海省的省会”。石家庄市长冀纯堂提出:要做到“身边无海心中有海”,紧紧抓住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那么,以石家庄目前的经济实力,是否已经具备了作为龙头的水平呢?可以告诉大家,石家庄目前已经具备。主要表现在科技、技术、人才、产业、交通及基础设施功能方面。目前,石家庄共有市以上科研机构80多个,高等院校1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50多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50万人。其中,信息产业部第54所、13所和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等,在半导体、卫星通信、测控技术、农业现代化技术等领域代表着国家水平。在产业方面,按照“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适度发展重化工业”的思路,在“五大基地”以及华北商埠建设上都有了一定基础。此外,石家庄作为全国重要的铁路和公路枢纽之一,为区域经济的产品流通、要素流通、产业流通等构筑起了便捷的交通网络。

2.2发挥省域中心城市的领跑作用

石家庄作为一个次中心城市,其辐射范围虽然遇到京津的冲击而有所缩小,但是作为省会城市,对冀中南地区还是有着较强辐射力的。石家庄要增强辐射、带动作用,首先自己要强壮。这是石家庄发展经济必须破解的第一个大课题。市委八届三次会议提出“三年大变样”是非常及时,符合石家庄实际的。因为石家庄不是太阳,自身不发挥吸纳作用就没有辐射的能量。

事实上,石家庄已经开始进行“产业对接”。如首钢搬迁后,曹妃甸建设钢铁石化基地,我市积极地“借力”其原油码头,解决循环化工基地的龙头项目――800万吨炼油项目的原油问题。再如,天津滨海新区整合当地纺织工业要建立园区,有的产品需要向外转移,石家庄的纺织业可以和它进行优势互补,像它的化纤产品,本身就是我市己内酰胺产品的下游产品,我们可以引过来,继续往下游再做。此外,我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借助京津强大的研发和技术创新力量来提升我们制造业的水平。但有一点,我们讲做强省会经济,决不能抛开石家庄原有的经济基础,重建一套经济体系,不能这么做,而要迅速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力启动五大基地建设就是这样。

2.3发挥东出西连的节点作用

东出西联、北上南下的枢纽作用和承载吸纳、辐射带动的中心作用更加突出。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抓“一体两翼”,构筑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1+4”组团作为“一体”,“两翼”指“东翼”和“西翼”,特别是“西翼”,建设“西翼”山区隆起带。“西翼”包括三县一区(平山、井陉、灵寿、矿区),主要是发挥毗邻山西煤炭资源优势,打造东出西联的“桥头堡”。“东翼”是以辛集市为中心,以晋州市为重点,以周边县为腹地,构建辐射半径50公里的经济圈,加快建设承接省会工业企业的东部平原特色经济带。

2.4在全省改革开放中发挥形象和窗口作用

要改变传统农耕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办事情凭经验、凭感觉的惯性思维,做任何工作都要有标准、讲程序、求精细、要质量。从每一个部门、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抓起,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全方位提升我们城市的品位、档次和综合竞争力。

上一篇:引水突困的“当代愚公” 下一篇:动态创新能力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