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给“性骚扰”断案

时间:2022-07-06 08:45:02

“性骚扰”一词为现代人所发明,但此类行为却不为现代人所独有。在晚清文人陈炽的《庸庵笔记》里就有记载。

一男子在路旁小解,被一女子撞见。此男子非但不回避,反而大耍流氓,一边继续撒尿,一边笑着用手指着自己那儿。彼时女子哪见过这场面,顿时号啕大哭,觉得受了奇耻大辱,回家后就上吊,死了。案子送到了刑部,大多数人认为该男子行为可恶,但一无手足勾引,二无语言调戏,只能拟为“缓决”。然而,清代律例规定,凡调戏妇女企图而未成,致使被调戏妇女羞愤自尽的,耍判处“绞监候”,这是一个死罪,但要在每年的秋审中由朝廷大员再作决断――“杀”还是“不杀”。刑部也必须先拿出个意见供会审官员参考,而这个意见往往能获得通过。那个耍流氓的男子就死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多数刑部官员认为判个“死缓”就够了,可刑部有个司员一口咬定“调戏虽无言语,勾引甚于手足”,于是拟为“情实”,就这两个字送了那个小流氓的命。

读了这则故事,那些有“性骚扰”癖好的大概要暗自庆幸――真是赶上了好时候,不然,多少脑袋都不够掉的啊。但另一个疑问出来了,那位刑部司员为何道德感如此强烈,非得杀而后快呢?

其实,与其说那位刑部司员心太狠,倒不如说当时的法律太严酷。在现代根本构不成犯罪的行为,在那时却要问成死罪,法律严酷至此,原因何在?案子发生在晚清,但根子却在法律传统上。

古人断案,十分强调犯罪动机。而这一传统,最早发端于汉儒董仲舒。

西双武帝时有一起伤害案。甲的父亲乙和另一人丙发生口角,由动口升级为动手。丙抽出佩剑要去刺乙,甲眼看着父亲要吃亏,赶紧抄起一根棍子朝丙打去。没想到丙没打着,却结结实打在父亲身上。旁人看见甲打伤父亲,就把他抓起来送到官府。汉律规定,殴打父亲是砍头示众的大罪。这个案子如何判法,汉朝的法官吵成一团,都拿不定主意,于是请出当时的法律权威,大儒董仲舒。董仲舒说,父亲是最亲密的亲属,见父亲危险,当然要去救援,拿棍子打人是为了救父亲,不是为了害父亲,“志善违于法者免”,没有犯罪动机怎能定殴父的罪,所以甲应该定无罪。于是,“原心问罪”就成了古人的法律传统。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不管外在行为如何,只要法官大人认定你心存恶念,就可定罪问刑,“腹诽罪”、“文字狱”、“思想犯”都打那里出来。

水瓶子发言:虽说俺心地纯良,自认身正不怕影子斜,但若要生在那个年代,还是有点怕怕的。这万一出点什么事,遇上包犬爷那是万幸,如若遇上个自恋狂,认为自己说的一切都在理儿,那小命岂不难保?古时候的断案手法,俺真是不敢苟同啊!

上一篇:T字裤引来大问题,你的内裤健康吗? 下一篇:独家秘笈:小道具,加大瘦身霜激瘦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