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扩大内需启迪思考

时间:2022-07-06 06:57:50

金融危机对扩大内需启迪思考

一、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及本质

1.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直接原因源于次级抵押贷款。这是美国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自2001年“9•11”事件后,由于担心经济下滑,美联储开始连续降息,同时,放贷机构间竞争的加剧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这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纷纷入市购房。而2004年底,美联储又走上加息历程。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再加之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产品(包括次贷危机所涉及的有问题的抵押债券)被作为资产充斥着对冲基金的投资组合,被保险公司和退休基金当作资产放在账户上。这个衍生品泡沫的破灭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波及全球央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基金公司、股市等金融领域,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沉重打击。

2.金融危机产生的本质。尽管此次金融危机从现象上看与以往的经济危机似乎不同,但深入探寻,我们会发现,它们本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的分析,得出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各个部门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协调发展,否则,必有部门的产品过剩,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这次的危机从本质来看也是由产业结构比例失调所导致的,是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长期失衡的结果;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比例失调的结果。

二、金融危机导致扩大内需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投资和出口,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走高,年均增长约16%,几乎高于经济增长的一倍。美国金融危机将会透过降低美国国内消费需求,影响到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大幅下降,同时美国已向国民呼吁购买国产商品,因此我国产品出口形势严峻。海关总署统计表明,2008年1-8月,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197亿美元,增长13.3%,比去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而在广东,对美出口走软的趋势更为明显,广州海关统计报告,2008年1-7月,广东对美出口同比增6.3%,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回落7.5个百分点,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塑料制品和玩具三项更落得负增长,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25.1%、12.4%和4%。近期欧洲经济也受美国金融风波所累而迅速恶化,今年第二季度出现了负增长,中国对欧盟出口前景也阴影重重。这些都将导致我国经济放缓,因此要保证我国稳定的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尤其紧迫。

三、制约当前内需扩大的因素分析

针对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以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中央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紧急部署实施10项重要措施,进一步扩大内需、力促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而央行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08年10月份居民存款出现大幅增加,这说明当前大家是不敢花钱的。另外,去年以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从“双防”“、一保一控”“、保增长”到“促增长”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这些都充分表明,内需不足,扩大内需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分析内需不足的制约因素的观点主要有两种:其一,樊纲认为,中国的消费增长并不慢,历来是稳定增长,且保持在8%至10%左右,与GDP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过去几年的消费比例过低,投资比例过高,不是因为消费增长下降了,而是由于投资增长过快,导致总需求的结构失衡,这是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其二,曾国安、胡晶晶认为,持续下降的消费率中,主要来自居民消费率下降,这是我国最终消费率严重偏低、国内需求不旺的主要原因。导致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因素有:

(1)消费需求不足与可支配收入及收入分格局有关。

(2)消费不足与工资的市场定价有关。

(3)制约居民消费的瓶颈在于农村消费不足。

(4)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在于消费品市场的结构性供求矛盾。以上两种观点,从本质上看也是一致的,都是结构的失调,比例的失调。

四、启示及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的经典理论对今天的现实仍有着很强的解释力,通过这次危机,我们更应该看到结构比例协调的重要性,因此在我国扩大内需的应对措施中应注意这一问题,防止重蹈覆辙。

1.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投资比例,激发国内有效需求。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多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是典型的建设型财政,过多的财政资金被投向基本建设反思及转变,而对公共福利消费品的投资则严重缺乏,导致公共产品稀缺和价格上升。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领域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只能通过涨价的方式到民间来筹集缺口资金,导致教育、医疗成本居高不下,这不仅增加了社会公众的支出,更严重的是出于未来看病和教育下一代的需要,便大量压缩即期消费而转向储蓄,从而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国内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观的情况下,应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对现有的财政支出方式应进行适当调整,从投资转向医疗卫生、教育领域、社会保障,从物质基础设施转向社会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公共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增加公共产品的供应量,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以公共消费扩大来启动个人消费增加,降低公众的储蓄意愿,扩大国内消费市场。

2.改善和优化消费品的供给结构,提高居民消费意愿。消费品市场的结性供求矛盾是制约居民消费增长、造成居民消费率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消费品市场的结构性供求矛盾表现在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供给过剩两方面。当前我国居民生存型消费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并正向享受、发展型消费需求升级过渡,但产品结构、消费政策、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等却滞后于消费结构升级变化的需求,致使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困难重重。加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导致消费市场出现城乡居民消费断层现象,也阻碍城乡居民消费顺利升级。因此,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必须改善和优化消费品的供给结构,改变有效供给不足的局面。近年来,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水泥和煤炭等行业都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其直接原因就是行业的过度投资。这些行业都是生产资料部门,投资增长在拉动其产品需求的同时又刺激了行业本身投资的增长。这种投资乘数效应一旦在某个环节失灵,就会形成反向的负投资乘数效应,而表现为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近期后果是商品价格和企业利润下降、企业亏损增加,远期则可能出现全面的生产过剩。据商务部调查显示,在全国600种主要消费品中,2005年下半年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7%;供过于求的商品有428种,占71.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应针对高中低各种消费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优化供给。通过供给创新刺激需求,提高居民消费意愿,拓宽消费领域。针对城市居民,要鼓励和发展培训、电信服务、旅游和文化等现代服务型消费;针对农村居民,要改善农村水、气、电、路等基础设施,扩大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面,为农民扩大消费创造条件;要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

3.调整行业结构,增加就业,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措施,而目前由于危机的影响,失业人口增加。因此增加结业岗位就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既要拓宽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就业渠道,又要通过发展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来增加就业机会。其中,对中国来说,发展金融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不同于华尔街金融服务业过度膨胀,中国的金融服务业还处于幼稚阶段,正需要金融服务高端技术。此时发展金融,不仅可以用较低成本获得到较高的金融服务资源,而且还能改进本国的金融服务,缩短金融业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其次要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扶持具有劳动吸纳能力的中小企业,通过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来实现就业渠道多样化。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就业,而且也会促进供给创新,间接地刺激消费。

4.协调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比例。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市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心和国内消费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聚集了国内绝大多数的科技、人才、信息等战略资源,因而,城市发展速度的快慢、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而国内消费市场低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消费市场迟迟难以启动。从整体情况看,城市基本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仍然很大,在我国发展资金还不充足的情况下,这就不能不影响到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因此,在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问题上也需注意比例问题。要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消费水平和规模,推动内需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要实现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步推进,必须避免城市和农村相互争夺资金、资源的情况,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首先,要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入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在内的公民权的真正平等,充分保障农民的利益。其次,要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大力建设各类新型的现代城镇,发挥城镇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桥梁作用。最后,在新农村建设中,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向和范围要有重点、有选择。

上一篇:发改局扶贫攻坚调查报告 下一篇:金融支持推进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