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时间:2022-07-06 04:32:47

如何做好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摘 要: 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及时培养各种职业能力,在职业生涯中能尽快地达到人职匹配的理想境界。文章就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理想的职业生涯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人职匹配

高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内在因素,结合目前社会环境特点、各职业特性,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规划,即职业生涯规划,已普遍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在当前就业形势之下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求职观念,精心规划职业生涯

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起步较早,从“成品包装”式的就业指导发展为“新产品设计”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值得国内高校借鉴。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以产定销的推销方式,一般不管市场情况怎么样,先产出产品,然后由推销员去推销。而如今在市场经济年代这种观念早就行不通了,现在是市场营销的模式,企业在生产产品之前进行市场调查、市场细分、确定产品方向、搞好产品定位、然后设计市场需求的产品。从某个角度来说,学生就好像学校的产品,一方面,就业压力很大,工作难找,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满意的人才。因此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要转变思想观念,把原来简单地“包装产品”的模式转变为精心地“设计新产品”的模式。从学生一入校开始抓起,塑造出适应市场需要,同时又能做到人职匹配的毕业生。在设计过程中,可利用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原理,不断增强自身的应试能力,利用木桶短板原理,在设计的过程中针对弱项,要么合理回避,要么迎头赶上。

新生一入校,学校要指导他们,尽快熟悉且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熟悉自己所学专业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清楚所学专业与想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关系,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通过自我反省、熟人评价或心理测验等途径认识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及个性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是否与理想职业吻合,等等,以此确定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之后可用SWOT分析法、综合分析现在及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可能面对的内外环境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要避免缺乏个人志向、认识自我的途径单一性,认识自我的内容不够全面等问题的发生。

二、承认个体差异,合理评价自我

大学生好胜心很强,有时总认为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可以做得到,不想承认自己与别人有能力和个性方面的差异,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在同一个班上,甚至是在同一个宿舍里的几位同学,个体差异也是存在的,所以未来的职业适用性也会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根据美国职业心理学家威廉斯(E.G.Willianson)的特性――因素理论,个别差异现象普遍存在于个人心理与行为中,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质,而某种能力模式及人格模式又与某些特定职业相关。每种人格模式的人都有与其相适应的职业,人人都有选择职业的机会,人的特性又是可以客观测量的。

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即要弄清自己想干什么、应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职业测评体系,客观了解自我,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这不仅可以帮助自己了解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还可以评定的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提供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的指导。并且要注意到,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在评估时,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三、进行企业分析,了解职业差异

学生还没有走向社会,对未来的职业性质缺少必要的了解,在高考时,报考学校和专业时,主要是父母亲戚参考,自己对所学的专业、今后的职业没有感性认识。

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利用多种手段来弥补这一缺陷,如利用实习的机会,了解企业的一切信息;利用网络、媒体、论坛等平台交流了解各行各业的工资水平、劳动强度、劳动技能要求、工作环境条件、未来发展趋势,等等。

利用社会关系、父母工作单位、亲戚朋友平时的交流,利用学校高一届的毕业生回母校的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利用各种媒体的招聘信息,甚至可以利用假期亲自去人才市场了解情况。

环境分析要有普遍,还要有特殊性。分析家庭、学校、社会(政策、法律)等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如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期望、家族文化,对学校环境、学校性质、社会认可程度、校风、专业、专业主干课程及成绩,以及适应本专业的工件领域。可以用“霍兰德人职匹配”等理论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实现目标的优劣势,明确大学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及实施步骤和措施办法,增强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要求(因素),并向求职者提供有关的职业信息,包括:(1)职业的性质、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及晋升的可能性;(2)求职的最低条件,诸如学历要求、所需的专业训练、身体要求、年龄、各种能力及其他心理特点的要求;(3)为准备就业而设置的教育课程计划,以及提供这种训练的教育机构、学习年限、入学资格和费用等;(4)就业机会。

四、进行职业定位,合理匹配职业

对自己的个体差异有了一个了解,又清楚了各职业对求职者的不同要求,我们可以根据美国埃德加施恩教授提出来的职业锚理论,选择自己的职业。

所谓职业锚是指个人在选择职业时,无论如何不会放弃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正如职业锚一词中“锚”的含义,职业锚实际上就是选择和发展自己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但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对职业锚提前进行预测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职业锚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实际上是一个在探索过程中所产生的动态结果。有些人也许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职业锚类型是什么,直到他们不得不作出某种重大选择时,比如是接受公司的晋升,还是辞职去开办自己的公司?正是在这种“十字路口”时,一个人过去的所有工作经历、兴趣、资质、取向等才会集合成一个富有意义的模式(职业锚)。

职业锚理论认为一个人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动机和需要及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锚到底是什么?施恩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以下五种职业锚:(1)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2)管理型职业锚;(3)创造型职业锚;(4)自主与独立型职业锚;(5)全型职业锚。各种职业锚是由一个人的综合因素决定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可参照职业锚理论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五、实施培训计划,及时调整、修正偏差

当职业方向确定了之后,也清楚了这职业的基本要求,对照这个基本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就不会盲目地学习,不会跟风参加各种考证活动,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求学。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偏差,即想修改已经定下来的方向,这是正常现象。

总之,高职学生尽早做好职业规划可以避免在校学习的盲目性,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学,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以达到理想职业目标的要求,为今后的人―职匹配合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人人都能快乐地工作,增添和谐社会因素,发挥人的能动性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李大勇.浅议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5).

[2]谢一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研究[J].职教论坛,2007,(4).

[3]刘旺生.试论职业院校学习规划性职业性为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4]刘凯,武鹏,杨克.浅谈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3).

上一篇:浅析职业院校理论课的重要性 下一篇:对农业类高职院校的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