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7-06 03:45:21

语篇分析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为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语篇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篇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衔接与连贯理论,以及图式理论为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语篇,加强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引导学生识别语篇主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词汇能力。

关键词: 语篇分析 综合英语教学 运用方法

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从英语学习理论还是从应试和应用角度看,都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它是一个认识和言语交际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要求阅读者利用逐渐掌握的阅读技能去理解作者通过语言符号表达的意图,使这些符号意义化,从而达到与作者思想沟通的目的。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过程把阅读看做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过于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文章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以及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其结果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字、词、句层面上,从阅读材料中获取的信息零散而不完整,归纳、分析、推理能力差,从而对文章的整体结构和语篇含义等把握不够。

一、语篇特征和语篇分析

语篇是指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或交际事件[1]。它是一系列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其形式多样如对话、独白,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篇幅长短不一,可以短如一个交通标志、一则广告、一段诗歌、长如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部小说。我们通常认为句子是最大的语义单位。然而,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和Hasan(1976)认为语篇语篇不是形式单位,而是语义单位,它必须有一个论题结构或逻辑结构,并且合乎语法、语义连贯,它是交际过程中传递信息的语言形式。语篇应具有七项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境性和跨篇章性。其中衔接性和连贯性是语篇的主要特征[1]。

而语篇分析是指对表达完整意义的篇章所进行的研究,是指研究话语在语境中的作用,解释人们如何理解和建构各种连贯的话语或句子构成的语篇。具体地说,语篇分析的是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篇,目的在于解释人们如何理解和建构各种连贯的语篇。

语篇分析从语篇的整体出发,越出句本位研究的范围,把注意力转移到更加重要的句子和段落之间的联系上,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它以语篇为基本单位,围绕语篇的整体内容进行解释词句、分析人物性格或事件缘由,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它不仅重视语言形式,而且重视语言功能,同时还注重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培养学生获取完整信息的能力[2]。

其中,“衔接、连贯和语境”是语篇分析的三个核心概念――衔接是把句子组成语篇的主要手段;连贯所研究的是一篇文章中彼此独立的句子在结构上如何连接到一起构成语篇的;而语境则是语篇分析的基础。

语篇分析的目的就是要科学、系统地分析语言要素在语篇中如何产生意义的,并发现识别语篇中的结构模式和限定这些模式标记的语言手段。

二、阅读与阅读教学模式

就传统的阅读理论而言,阅读一直被当做精确地对单词、句子和更大语言单位从左到右详细而又循序渐进的感知和辨认过程。实际上,阅读不仅仅是一个从字母到单词到句子到语篇的自下而上(bottom up)的语言理解过程,还是一个从上而下(top down)的认知过程。“阅读理解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它包括语言过程、联想过程和认识过程,是建立在读者已有的感性和理性、个人和社会经验基础上接受与认识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3]。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在语法翻译法理论的指导下,依赖语法分析来理解语义,用能否译成确切的母语作为衡量理解与否的标准。阅读教学总是从单词、词组入手、花费大量时间逐字逐句地进行语法分析和翻译,最后将文章内容做一概括和归纳。

这种阅读教学显然只是纠结于词句的用法本身,而忽视了篇章的衔接手段及非语言知识等;另外,在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完全依赖教师的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并没有机会参与理解感知的过程中来,更谈不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了,所以这种阅读教学是失败的,无法完成阅读课程的教学目的。

近年来兴起了篇章教学模式,即在阅读教学中,语篇分析可用做理论指导,从宏观入手,抓住主要信息,再深入到微观的语言表达形式,是立于篇章层次、注重篇章生产与整体篇章解读过程的教学模式。在篇章模式中,阅读者调动自身所有的与读物有关的背景知识,充分运用篇章中语言固有的意义来投射出作者篇章外蕴含的真实意图。

因而,阅读教学不应是一个单纯的认字释义的过程,而是一个重视心理因素和文化背景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将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结合起来完整地理解语篇,以及获取信息的过程。正如心理学家Nuttal(2002)所说,阅读是交流的互动过程,阅读理解要求作者与读者对世界有一定量的共同预测,当作者和读者的预测不匹配时就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语篇教学模式尤为重要[4]。

三、语篇分析在综合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以图式理论为基础,加强语篇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输。

图式理论认为语篇理解是一个双向的心理过程,在理解、推断一篇文章的主旨时,必须激活已建立在学生大脑中的各种图式。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阅读理解是知识图式、语言图式和篇章图式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虽然阅读理解依赖于已建立在人脑中的各种图式,但并不表示阅读过程只是停留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而是在激活已有图式的基础上,对新的或未知的信息进行预测和不断修正,以达到最佳认知效果的过程[5]。

而阅读过程是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要充分激活学生已储备的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对语篇的有效理解取决于读者把语篇的框架结构和自己头脑中熟悉的约定俗成的模式,即图式联系起来的能力。如果对语篇所涉及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风土人情等知识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读懂英语语篇的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甚至产生误解。事实上,制约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

所以,在语篇教学前,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外,还要考虑到他们的知识结构,事先给他们提供理解语篇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或提供提取这些背景知识的途径,以激活他们的背景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引导他们从作者的角度准确地理解和体会所读语篇,达成读者与作者的共识。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应引导学生注意英汉语中词汇层面所蕴涵的文化差异外,还应引导学生关注英美社会中与我们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宗教观念等。

比如“汉语在处理语篇时,往往采取画龙点睛的手法,也就是先论证再总结的归纳法,而西方人则是开宗明义,开门见山,也就是首先提出主题,再进行论证、说明的演绎法”[6]。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课文内容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注意英、汉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以增强学生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篇。

2.将语篇微观结构分析与语篇宏观结构分析相结合。

首先,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说,语篇的存在依赖于语言成分之间的连续性,所谓语言成分之间的连续性是指语篇中通过某种手段把语言结构和语义上互相依赖的语言成分构成一体的关系,即衔接手段,即照应、省略和替代、连接,以及词汇衔接。简单地说,语篇分析从语篇的整体出发,超越了句本位研究的范围,把注意力转移到更加重要的句子和段落之间的联系上,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

语篇理解的主要任务是从宏观上将语篇与意义联系起来,对整个语篇的层次结构、逻辑关系、主题思想和作者的立场观点全面领会;微观结构分析也不容忽视,它是正确识别语篇中的词义、句法结构和语句之间的关系。例如:语法手段、词汇衔接、关键词的运用等。

在进行语篇教学时,教师首先应从宏观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整体结构,进行段落划分,识别主题段、发展段和总结段,并归纳大意,使学生能识别语篇主题。

由于各种语篇的交际功能不同,内容、主题和文体不相同,语篇的结构也就形式多样,如叙事体、论证体、新闻体、说明体、会话等语篇结构都有其特定的程式。这种程式结构表现了语篇的宏观整体,在帮助理解方面能起很大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对文章整体结构有更清楚的了解,对分析文章层次、弄清内在的逻辑关系、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都有引导意义。

其次,段落内部的结构层次分析,即微观结构分析不容忽视。

教师还应启发学生识别段落的主题句和非主题句,对于没有直接陈述主题句的段落,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作者在展开段落主题或话题时使用的模式取决于话题及其内容,常见的方法有时间顺序法、空间顺序法、因果关系法、问题解决法、例证法、分类法、对照法、论证法等。可以根据每篇文章的不同的背景和语篇,引导学生对同一类型,即同一体裁的语篇进行分析,使学生们了解某种体裁的文章的特点,从而有助于对该类体裁文章的理解。例如,议论文往往采用举例、对比等方法,其写作目的主要是阐述观点,解决问题;而记叙文的主题多为人物或事件,以时间的顺序来展开。认识不同的体裁,了解不同体裁的特征,可以帮助学生们对作者的写作方法和目的有所理解。有针对性地分析其篇章话题展开模式,引导学生留意作为话题展开标记的语义照应、衔接与连贯手段,以培养学生对语篇衔接纽带的敏感性。

3.阅读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改进阅读练习的形式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和实践过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灵活多样。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维持他们的注意力,以能为所有学生接受的方式呈现教材。教师除了帮助学生理解必要的词汇、语法点,交代相关的背景知识,还要及时地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个人阅读或围绕阅读内容进行集体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去理顺文章的主旨及逻辑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在语篇结构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基于语篇分析的英语阅读教学是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语篇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语篇信息,更重要的是关注语篇结构,尤其是语篇信息和语篇结构的结合,也就是说什么信息是通过什么语篇结构来表现出来的,这是真正的英语阅读整体教学,这种基于语篇分析的英语阅读整体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就是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率的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

[1]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李学谦.教育理论与实践[J].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与语篇分析,2005,(25/12):54-56.

[3]王晓红.阅读教学中的语篇教学[J].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S1):69-71.

[4]Nutall Christine.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Oxford,Macmillan Heinemann,2002.

[5]鲍林红.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A].赣鲁鄂豫皖大学外语论文集《教学与研究》[C].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81-83.

[6]陈俊森,樊葳葳,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我院抗高血压药物用药结构和趋势分析 下一篇:让学生享受学习英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