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高三英语阅读课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尝试

时间:2022-07-06 02:51:53

结合高三英语阅读课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尝试

【摘要】 高三英语阅读课文就是极佳的阅读材料,它涉及的话题广泛,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语言素材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时代性和跨学科性。本文就如何利用高三英语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高三英语;阅读课文;阅读能力;完形填空能力

1 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阅读是完成高考各个题型的基本能力。无论听力、单选、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还是写作都需要靠阅读来做题。从分值上看,阅读理解和完型填空(也叫缺词阅读)计分七十分,约占总分的二分之一。另外,阅读理解的考核是在语篇中进行的,这有助于考查观察、判断、推理与综合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教师要精选阅读材料。笔者个人认为高三英语阅读课文就是极佳的阅读材料,首先它涉及的话题广泛,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次,语言素材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时代性和跨学科性。本文就如何利用高三英语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一些探讨。

2 利用高三英语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阅读训练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理解文章主旨,猜词等题型的正确率普遍偏低。因此,充分利用高三英语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很重要。教师可以先设计这类题进行训练,一段时间后,如果你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阅读技巧,积累了一定的解题经验,何不引导学生过过“出题瘾”,站在出题人的角度去玩味一篇文章,从而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准确,更加深入。以Unit 1 Are You Experienced为例,先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即在定时读完文章以后,每位同学至少要出一道阅读理解题,可以是主旨大义的,也可以是考细节的。选项不一定非要设四个,两个也行,但必须具有一定干扰性。(因为高考阅读理解题四个选项中一般有两个是“凑数”,学生容易排除。还有一个错误选项常常干扰性比较强)。结果,同学们非常踊跃,出题热情极高,最后经过出题人的解释,大家的讨论,一致认为下面两位同学出的这两道题比较理想。

1、What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talk about ?

A、Lin Yong and his friends made efforts for skateboards' permissionand what they thought of the sport

B、Introduce something about extreme sports

出这道题的同学是这样考虑的:文章的中心段落应该是第四段和第五段,即介绍有关极限运动的事情。虽然文章的前三段和最后两段都涉及到林勇和他的朋友们为滑板运动奔走和他们对滑板运动的热爱和看法,但前三段只是引入话题,后两段是为了前后呼应,同时又是对中心的进一步阐述,所以该出题人认为合理选项应是B项。但A项干扰性很强,因为文章有五段似乎与A项相关,能出这样题的同学对文章的整体把握非常到位,哪些是中心段落,哪些是辅助段落了然于胸。

2、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sentence“Once you are Xperienced, your life will truly change?”mean?

A、Once you try extreme sports

B、Once you are skilled or experienced

出这道题的同学是这样思考的:Xperienced与experienced读音相同,而极限运动中一切围绕X-factor(极限元素),所以作者是精心考虑了才用Xperienced这个词,目的就是与文章主题有关,遥相呼应。所以A项更为合理,B项在于忽视了全文,孤立地看待这个句子。(这是一部分同学常犯的错误)

从这两道题可以看出这两位同学在平常训练中积累了做这种题的经验,知道出题人会怎样设题。这种阅读课文处理方式让同学们颇感新颖,同时同学之间的分析讨论给予相互的印象更深,启迪更大。

3 利用高三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完形填空能力

完形填空一直是高考英语中最难的一个题型,它考查考生的语言知识,阅读和逻辑思维等综合能力,同时考生需具备一定的解题技巧。以近年的高考英语完形填空为例,为了考查考生的语言知识,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完形填空题通常针对与语篇话题相关的核心词的语义辩析和组合用法以及逻辑联系语等衔接成分设题,并且每空的干扰性与最佳选项在语法形式和语意上相当或近似。如果仅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分析,几个选项看似都正确,但在语篇背景下进行超句法分析,则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所以,训练学生语篇分析的能力非常重要。高三教材有些课文适合作这种训练。如:Unit 2 Going High ――The Pioneers of The Third Pole这篇课文的第一、二段是一篇比较好的完形填空训练素材,可以将文中的有些词删掉设空。

By the middle of the 1920s the farthest corners of the earth had already been explored: the continents and the oceans had been1, the North and South Poles had been reached and the2of the world's major rivers had been discovered. All that was left to be conquered was the“3pole”, the highest mountain on earth, Mount Qomolangma. Some suggested it4be accomplished. At that time, going to Mount Qomolangma was like going to the moon.

Climbing at such high altitudes requires great5and is6.Apart from the cold, thin air and7Oxygen levels can cause mountain sickness, which can kill. Some people can never go above 4,000 meters because their body is unable to adjust to these8conditions. Above about 5,200 meters, in the“death zone”, humans can only survive for a couple of days,9with extra oxygen.

将此材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填空。最后把收集到的选项整理,结果学生设计了下面这些选项:

1、A、discovered

B、explored

C、reached

2、A、length

B、origins

C、exit

3、A、east

B、mountain C、third

4、A、couldn't

B、shouldn't

C、wouldn't

5、A、will

B、skill

C、strength

6、A、dangerous

B、risky

C、difficult

7、A、high

B、low

C、less

8、A、extreme

B、bad

C、terrible

9、A、still

B、even

C、despite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对此发表了这些看法:第1题较难,三个选项都不太恰当。第2题B项更为合理,因为主题句中有farthest corners, explore等信息词,并且发现了源头就自然知道了长度。第3题填mountain的同学认为是攀登一座高山,填east的同学认为前面有north pole和south pole,而喜马拉雅山在亚洲的东部,而填third的理由是南北极是前两个,攀登此山应该是第三个,而标题有此信息,最后大家认为C项更为合理。第4题设B项的同学把suggested理解成“建议”,而没有注意句义的合理与否。而第一段最后一句可以看出,那时去攀登喜马拉雅山就像去月球那样遥不可及。所以A项最佳。第5题B项为最佳选项,同学们认为意志力和体力不应该是阻碍攀登喜马拉雅山的因素,因为语篇讲的是攀登该山的困难,应该是需要技术更为恰当。第6题A、B选项都合理,因为整段谈到寒冷、稀薄的空气,低氧等极端气候条件。而C项只孤立地考虑了该句,而忽视了整个语篇。第7题最佳选项为B项,涉及到常识和level这个词的搭配。第8题最佳选项为A项,因为喜马拉雅山的气候,算得上是极端气候,人几乎不能活下来,而B、C项程度不如A项。第9项最佳选项为B项,C项只考虑了语义,没考虑搭配。A项语义不合。

经过这样的分析后,再让同学们翻开教材,对比作者的用词,一部分同学发现自己设的选项竟与作者接近或完全一样,其自信心的增加不言而喻。同时让同学们体会了做完形填空题的关键是从语篇分析入手,一切围绕主题,一切围绕语篇。

前面两种训练笔者在高三教学中尝试了几次,效果不错。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完形填空能力,而且学生的集体合作、探究性能力等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俊芳、张义 语篇分析在完形填空解题中的应用 中小学外语教学

收稿日期:2008-4-24

上一篇:高校艺术类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对日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