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06 01:33:56

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一,目标定位不明确

理工类高校普遍比较缺乏人文气息,在此情况下,很多理工类高校非常重视校园人文气息的积淀,但也出现了不少带有功利化的浮躁现象。很多理工类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目标发生偏斜,忽视全体非艺术类学生的参与而只重视对部分艺术特长生的培训,忽视艺术修养的普及而只重视艺术技能的提高,忽视艺术课堂教学质量而只重视参与各项艺术活动,忽视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体悟而只重视活动本身的反响,这些做法违背了公共艺术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初衷。其实,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不是进行专业艺术技能训练,而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丰富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和谐人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设置不完善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是落实公共艺术教育的关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目标、设置、保障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高校开设《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8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鼓励“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应当有完善的课程体系,然而,当前很多理工类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很大随意性,甚至出现将活动替代课程的情况。从艺术教育的门类来看,集中在美术、音乐、舞蹈方面,对影视、戏曲的鉴赏课程少有开设。从授课方式来看,基本实行教师“满堂灌”的大班教学,很少有一对一的小班教学形式。可见,当前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容乐观。

三,管理体制不规范

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基础薄弱,直接导致其管理体制缺乏应有的规范性。有的理工类高校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由专业院系管理,也有的由职能部门进行直接管理。从名称来看,有公共艺术教研室、人文素质中心、艺术教育委员会等。从职能来看,有教学职能,有行政职能,还有教学与行政双重职能。专业院系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管理,充分利用艺术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且能发挥艺术类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的示范作用。但同时,这种管理方式也存在自身的弊端,如艺术类专业教师的主要精力难免会放在专业艺术教育中,在教学任务量与科研任务量非常大的情况下,教师很可能产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冷漠态度与敷衍心理。职能部门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管理,挂靠二级院系,并由校团委、学生管理部门进行协调,负责安排与实施公共艺术教育。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活跃高校校园文化,但是,多部门协调,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也会让公共艺术教育的授课老师面对“多头监管”而感到无所适从。

四,师资力量薄弱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求作了明确规定:为保证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很多理工类高校目前难以达到教育部的要求,不少学校根本没有建立专职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师资力量水平薄弱,层次不高,不具有稳定性。在艺术专业结构上,多集中于美术、音乐方面,影视、戏曲、艺术设计方面的师资非常欠缺。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完善。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在最短时间内加以解决,就会越发影响其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各项问题的症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第一,明确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加强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使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达到两级平衡,首要的问题就是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重在培养人文精神,积淀大学文化。它区别于专业艺术教育,讲求艺术鉴赏与艺术实践的并重。不学习艺术理论,不鉴赏艺术作品,难以“感悟”艺术,何谈发现美、感悟美。不进行艺术实践,不参与艺术活动,难以“体验”艺术,何谈表现美、创造美。公共艺术教育应当是润物无声的,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它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培养与提高个别艺术特长生的艺术技能,而在于完善全体学生的和谐人格。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对全体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所进行的艺术普及教育,作为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的教育对象是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其目标是通过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进而培养具有一定审美品位、人格和谐的创造型人才。

第二,完善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理工类高校必须深化意识,全面落实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切实加强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在教学形式上,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现有艺术素养水平,相应开设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并采用大班教学与小班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限定性选修课,实行大班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重在普及学生的艺术修养。任意性选修课,采用小班教学,以学生实践为主,重在给爱好艺术且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与技能指导。在课程结构上,除了开设传统的音乐、美术、舞蹈课程外,还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开设书法、影视、戏曲、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及地方民间艺术等综合性艺术课程。且在每个课程门类下,设置不同等级的子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艺术发展需求。

第三,规范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公共艺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需要逐步改善与规范目前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多头管理或无序管理状态。实行二级院系或职能部门的管理方式,会在教学管理、师资培养、学科发展等方面受所在隶属单位自身条件的制约,必然束缚公共艺术教育自主发展的空间。为切实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建设,首先应由教务处负责组建公共艺术教育的直接教学管理部门,配备专职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归口管理部门和专职教学人员。同时要争取校领导的支持,成立公共艺术教育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直接挂帅,由校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各二级院系负责人直接参与,进行统一领导与协调,全面落实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构建公共艺术教育网络型管理体制,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必然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从而让全体理工类大学生感受到艺术教育的公平性。高校将公共艺术教育真正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之中,为公共艺术教育提供经费支持与设施保障。并确保专职公共艺术教育教师在职称评定、住房、福利、进修培训等方面,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同等待遇。

第四,优化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提高师资力量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它离不开学校与教师双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引进上,要做好学科规划,将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专业方向拓宽到影视、书法、设计艺术、服装设计等领域,防止过分集中于传统的美术与音乐方向。而且要有一定的激励措施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要为专职公共艺术教师队伍提供政策保障,让他们享有与其他专业教师同等的福利待遇与进修、交流学习机会。并且为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一定的经费投入和设施支持。同时,要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教学评价,督促公共艺术教育的效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教师个人要保持和提升职业幸福感,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优化教学课程设计,不断反思与总结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自身特点与规律,钻研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科学方法。

第五,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具有诗意化、人文化、生活化的和谐校园文化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永恒的课堂。艺术经验的获得,不可能完全划分开课堂与课外的界限,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不可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必须向校园及社会延伸。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包括三大课堂,即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校内艺术实践活动及校外艺术实践活动。公共艺术教育必须回归校园生活,只有将艺术融入生活,只有体味校园人文气息,人生才会充满诗意。著名教育哲学家、国学家涂又光先生的“泡菜”理论认为,“泡菜的味道,主要取决于由糖、盐、生姜、大蒜等构成的泡菜的味道。同理,大学的教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应当是高雅的、开放的、自由的,应当是富有诗意化、人文化、生活化的。公共艺术教育,可以满足校园文化的需求,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可以提升校园文化的格调。打造校园文化长廊,积淀与创新校园文化,将经典优秀的艺术作品陈列在展区内,供大学生鉴赏。“请进来”,让高雅艺术进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与艺术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艺术现场体悟艺术真谛。“走出去”,打造学生艺术团品牌,让艺术特长生参加校外演出或比赛,在交流中学习与弘扬校园文化。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构建高品位的校园艺术环境,让大学生在校园中处处能受艺术熏陶与感染,必会有力推动理工类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作者:程丽英 朱守会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上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艺术教育论文 下一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