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院校艺术教育现状与改革思路

时间:2022-04-23 10:22:46

理工类院校艺术教育现状与改革思路

一、艺术教育的功能

艺术的本质决定了艺术的教育功能,它可以使人具有美的认知,愉悦心灵、净化灵魂、激发人潜能、完善品格。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感知力,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火花,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人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

二、在理工类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意义

艺术教育根植于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层面,能诱发理工科学生的感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艺术化的生存智慧。因此在理工类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意义大致分为两个方面。首先,艺术教育可以缓解学术压力,补足情商。理工科学生属于高智商人群,但由于学科的特点被局限在实验室(工作室)这种狭小密闭的空间中,而其思维的严谨性又为其交流与沟通方面制造了枷锁。一名仅仅具有某些领域专业知识的研究生不能被认为是一名有智慧的人,各种硬被塞进头脑中的知识,是无法自觉地进行“自我思考”“自我想象”与“自我判断”的。在这种知识体系中,“自我”的存在必不可少,它包含了观念、情感及信仰等多个方面。而艺术教育则可以像阵阵春雨般滋润他们的心灵,挖掘“自我”,通过艺术的手段和形式抒发他们的悲伤、喜悦、忧愁,给人以启迪和激励。其次,艺术教育可以拓展理工类学生的个体生存能力。这就需要“知”“情”“意”三个方面共同发展、相辅相成。而其中的“情”“意”两个方面的形成都来自于“健全的艺术感受”的培养。拉尔夫•史密斯认为“健全的艺术感受”包括了审美眼力、批判思维能力、文化的多样性选择能力以及欣赏艺术美的能力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审美力方面的培养,有助于他们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来塑造自身的性格品质和对生活智慧的理解力、洞察力。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有助于对人生、生命、生活价值观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在学术压力与情感关系的处理上。

三、对于我国理工类院校艺术教育现状的反思

我国理工科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造成了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缺失,导致理工科学生认知活动中的直觉与逻辑两个维度的分化严重拉大,过多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却忽视了直觉思维的引导。

1.理工类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现在我国非艺术专业高校现开展的艺术教育中,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作为第一课堂的普及性选修课程,多以理论型欣赏课程为主,与学分制挂钩;第二种属于实践型技能课程,此类课程面向少数对某些艺术领域有兴趣的同学;第三种则属于第二课堂的范畴,比较普遍地存在于各种自发性学生团体组织中,它的主要形式为艺术社团及比赛活动。

2.关于加强理工类院校艺术教育的建议。

艺术教育是健全一个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它具有内化精神,升华人格的作用。

(1)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艺术教育这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上,健全的教育体制十分重要,理工类院校应设置相应的选修课和辅修课相结合的艺术课程及专职工作队伍,甚至可以把艺术教育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

(2)立足于理工科学生的特质,将艺术教育引入第一课堂,倡导“生态式”教育理念。理工科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远远大于其感性思维能力,因此,在进行艺术教育时首先应关注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此作为选择教育内容的维度,可以包含艺术史论、艺术批评及美学等多个学科,这样培养出来的审美感觉才是立体的、多维度的、完善的。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倡导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生态式”教育。我国美学家滕守尧先生认为“生态式”教育理念应是由重视艺术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人、人生、世界的感悟与反思,以及个体个性的培养与挖掘;探讨艺术各学科之间美学价值的共融;研究教育各个阶段艺术教育的衔接,以建立整体艺术教育观念;将社会文化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等。

(3)提升第二课堂的品质,健全理工科学生多维度艺术感受。现在理工类院校中的第二课堂大多以艺术比赛、艺术节之类的活动形式为主导。这些活动的形式多样化,内容也比较宽泛,但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影响了艺术教育第二课堂的教育品质。因此,第二课堂应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采取多元化的视角来引导学生从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去感悟、体会其中所表现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这种欣赏艺术美的能力应该被认为是整个艺术教育的核心部分。

作者:杨文静 李荣 李家曾 单位:燕京理工学院

上一篇: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探析 下一篇:高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