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现状与培养途径

时间:2022-07-05 11:27:31

浅析“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现状与培养途径

摘要:“80后”辅导员已经大批地登上历史舞台,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生力量。他们肩负着与其同龄人截然不同的特殊历史使命和政治任务,其职业素养的高低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透过“80后”辅导员目前的职业素养现状,试从外部环境建设和内部结构构建两个方面探寻提升其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为加强高校今后辅导员职业的科学化、专业化和职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李晓雷(1979-),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医学院护理学院,讲师。(辽宁 沈阳 11003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提升高校‘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新思考”(项目批准号:L11BZZ0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89-02

一、目前“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现状

“80后”辅导员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身上肩负着和普通“80后”群体明显不同的特殊历史使命和政治任务。然而,由于他们首先是生长在“80年代”之后的青年,然后才是高校辅导员,所以“80后”人群成长的共性特征在他们身上也有所显现,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更新意识强,理想信念坚定性弱

“80后”辅导员成长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对宽松、中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流相对频繁的时代。他们的思想观念较为活跃,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模式趋向多元化。在情感基础方面,他们没有与执政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经历,因而也就缺少随之铸就的血浓于水的“深刻”的历史使命感。在理论支撑方面,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认识不足,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因此他们对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也难免会淡薄,其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必然受到大大削弱,这和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的较高的政治素养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学历层次起点高,专业知识储备量较少

“80后”辅导员普遍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具备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他们在各自特定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这些专业知识仅仅是辅导员这个职业所需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思想政治教育学是辅导员专业的主体学科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辅导员专业的基础学科知识。另外,由于“80后”辅导员工作时间短,参加培训机会少,无法在短时间内很好地掌握辅导员专业相关学科知识,如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所带学生的专业等。这种不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势必会给“80后”辅导员工作增加一定的难度,使他们的工作缺乏说服力和影响力。

3.自我价值实现意识强,职业使命意识弱

“80后”辅导员参加工作的原动力早已大大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维持生计”、“经济独立”,他们往往更加注重职业的受尊重程度,将职业发展前景作为能否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指标。但在具体工作中,辅导员职业双重身份的界定却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他们在地位上不如其他一线的学科教师,同时又承受着行政人员职责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每天花大量时间疲于应对学校各职能部门布置的庞杂工作任务中模糊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进而弱化了他们对该职业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二、提升“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1.突出外部环境建设,为“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发展提供广阔平台

外部环境建设对“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提升作用不可或缺,能为“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发展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高校应通过加强宣传影响力度和政策执行力度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搭建有效平台。

(1)建立全方位渗透的师德教育校园氛围。新时期,随着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趋势不断增强,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优势和育人功能,通过校报、宣传栏和校园网站等多种宣传载体大力宣传辅导员队伍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用“80后”辅导员可见、可听、可感的人物和事迹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在这种氛围下将师德自然内化与养成,不断提高师德水准和业务水平,实现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践行。如让德艺双馨的老教师对“80后”辅导员进行思想、学习、工作方法等全方位的传帮带;组织“80后”辅导员集体学习邵春亮等优秀辅导员代表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为师美德等。

(2)建立尊重辅导员个体差异性的人性化培训机制。一个群体一般都具有某些方面的普遍特征,但是作为群体中的每个个体也有其不尽相同的个体差异。因此,在辅导员培训机制上,应注重将群体的普遍性和个体的差异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考虑他们的专业背景和学历层次差异的前提下,在充分尊重他们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坚持三结合的培训原则,即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基础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个体培训和整体培训相结合。通过培训帮助他们找到并制订符合个体差异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进而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最终达到由“要我工作”到“我要工作”的自我价值自主实现上来。

(3)建立体现辅导员工作特殊性的立体化考核机制。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学生,工作地点是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场所,工作时间是24小时之内的任意一个时间,以上种种证明了辅导员工作具有其特殊性。这种工作特点决定了对辅导员的考核不应是单一直线模式的,而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化的考核机制。高校应通过多方面、多层面、多角度结合的方式将考核机制立体化,如将学校考核和学院考核相结合、阶段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学生评议和同事评议相结合等等,力争做到考核的公平与公正,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辅导员,令其自省和改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整体考核效果,才能有效地让辅导员找准工作坐标,在不断靠近和对比考核标准过程中有效实现自身职业素养的快速提升。

2.注重优化自身内部结构构建,全方位提升职业综合素养

提升“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关键要靠其自身的不断努力。“80后”辅导员需要通过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积累来实现其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需要通过构建职业精神价值目标体系实现从被动接受向内心需求的转化。

(1)深化马克思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素养。“80后”辅导员和他们面对的“90后”大学生经历着近乎相似的“历史境遇”平台。但是“80后”辅导员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必须站在比“90后”大学生更高更远的至高点上才能担负起国家赋予的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他们只有在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理论认识和理解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当之无愧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2)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提升业务能力素养。专业知识素养是形成“80后”辅导员个人能力素养的前提和保障,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能够保证他们个人能力素养的稳定发展。如今的“80后”辅导员面对的工作对象是追求自我、张扬个性的“90后”大学生,具体的工作内容涉及到学生教育、班级管理、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多方面。面对这种新时期的新形势,“80后”辅导员仅凭单一的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成为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熟练掌握辅导员专业全部学科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才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游刃有余、有条不紊,更好地适应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发展需要。

(3)构建职业精神价值的目标体系,提升职业道德素养。职业精神是促使“80后”辅导员综合素质提升的不竭动力,是辅导员在从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当前,大部分“80后”辅导员对职业责任的履行仍处于“被动时期”,并没有转化为他们内心的强烈需求,所以很易出现职业倦怠感。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帮助他们加强对自身工作性质、角色定位的认识,了解所从事事业的崇高性,增强对所从事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将日常繁琐的具体业务工作当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寻求业务工作原本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努力将职业义务转化为内心需求,再将内心需求转化为职业良心。只有这样,“80后”辅导员才不会将辅导员工作当做职业跳板,真正理解“敬业、志业、爱业和乐业”的高度价值和意义所在。

总之,“80后”辅导员已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高校应结合他们的成长背景和成长特点,在尊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培养和提升他们各方面的职业素养,使这支担负特殊历史使命的年轻队伍快速成长起来,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他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馨.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存在问题及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曲建武.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6,(4).

[3]盛鹏飞.浅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要求[J].教育与现代,2001,(2):71-75.

[4]杨志稳.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养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228-229.

[5]汪强.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素养[J].江苏高教2007,(4):112-113.

[6]廖元新.浅谈对“80后”高校辅导员培养的一些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

[7]顾亚梅.浅议高校“80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1).

[8]王永智.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

上一篇:电子设计竞赛与电气信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让思考成为班主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