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的故事

时间:2022-07-05 11:24:25

我与书的故事

我现在的藏书,比父亲当年的藏书不知多了多少倍。

我小的时候,父亲经常说,书不能叫书,应该叫书籍。所以,到现在我还习惯把所有的书都叫做书籍。我父亲是“洋派”人物,他的读物除一部分旧体诗文和佛经之外,主要是侦探小说。他喜欢打猎,备有双筒猎枪,还有一个双筒望远镜,一件巧克力色的皮夹克,这些东西都挂在我家外间屋的墙上。这三件东西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在那个年代,我和我的同龄人既无电视看,又没多少可玩儿的东西。到小学三四年级时,我已经把《说唐》《说岳全传》等能找到的书读了好几遍。那一年,我的大哥要去矿校住读,临行时他把自己那口箱子锁住,还很严厉地对我说,不许我动他的东西。我们弟兄几个每人都有一口小皮箱。我大哥越不让我动他的箱子,我就越想动。不久,我就把他的箱子弄开了,里边都是书,每本书都包了书皮。我从中挑出两本。一本是袖珍本一当时叫做农村读本的《唐宋传奇》。当时我根本读不懂古文,硬着头皮看,记住了其中的一篇《柳毅传书》。还有一本是苏联传记《基洛夫的少年时代》,这本书我很感兴趣,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写到他们把祖母放在柜橱上的一只大碗打破了,不知是谁出的主意,用蜡把那只碗粘起来放回原处,后来他们的祖母去取那只碗,它便在一刹那间四分五裂。我脑子里转过很多次念头:什么时候我也这样做一回?

那时候,父亲给我找了老师,让我学画工笔草虫、花卉。通过绘画我喜欢上了文学。我在同学那里看到了一本封面很漂亮的《荔枝蜜》,封面画是一幅齐自石画的荔枝,由这本散文集,我喜欢上了杨朔的散文,开始留心找这样的书读。很快,我父亲发现他的许多侦探小说不见了,我用父亲的侦探小说换我喜爱的书,换来换去,我的书多了起来,父亲的书少了许多。

上小学六年级时,我偶然借到了一本《中国名胜词典》。现在我已经弄不清当时出于何种想法,我那么想要把这本书抄下来。书的主人――住在我家后边的小平,总是不肯爽快地把书借给我。我先是把父亲的一把象牙叉子给了他,书抄到一半,他又要把书要回去,我又给了他一把父亲的象牙裁纸刀。有一天,父亲到处找那把裁纸刀,问我,我说不知道,但脸马上就热了,父亲也不再问。现在想想,父亲肯定已经猜出了一二。父亲还有一件象牙做的东西,是个烟嘴。每隔一段时间,父亲就要坐在那里,在桌上铺一张报纸,用小刀修他的象牙烟嘴,把被烟卷烧焦的部分刮去,这样刮来刮去,父亲那个象牙烟嘴一天比一天短。后来。这个象牙烟嘴没再短下去,父亲去世了。

我不得不早早参加工作,那年我16岁,去照相馆做小学徒。在照相馆,我认识了喜欢摄影的图书管理员老黄。老黄那时候是单身,就住在图书馆里二楼左首的屋子里,那屋子真是高,上下有两排窗子。那时候全中国的图书馆可能都不对外开放。老黄让我晚上去他那里看书。我总是提着一个很大的草篮子,自己到书库里找书。提一篮子书回去看,过几天再提一篮子书回来。我先是把能找到的文学作品,诸如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司汤达、屠格涅夫的书几乎看了个遍,然后是美术书……一晃几年过去,图书馆重新开馆了,老黄也不再住在图书馆里。那一次我去借书,我把要借的书写给新来的图书管理员,她进了书库,很快就出来告诉我说书不在,可能是已经借出去了。我想了想,笑着对她说,你到东边第几排书架的第几层上找一找,看看是不是在那里。她又进去,果然找到了那本书,拿着书出来时,一脸惊讶的神色。

我很怀念那段日子,在那个特殊时期,那个图书馆几乎是我一个人的图书馆,那里也是我真正的大学。

【路子对你说】

朋友发给我一个作家阿城演讲的音频文件,我听完对其中一段印象特别深。有个听讲的读者问某些作家对阿城的影响,他回答道:“我吃牛肉,也吃羊肉,那么你说我这根指头是牛肉变的还是羊肉变的?”

有句话说,每个人都是由他吃下去的食物构成的。这是一句蛮有哲理的话。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离不开环境和外物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若有若无的,精神上的成长尤其如此。一个善良、正直、富有爱心的人,你恐怕无法分析出他是哪一天学会了帮助别人,哪一天学会了坚持真理;一个贪婪、狡诈、自私的人,旁人也很难写出详细的时间表,他究竟什么时候学会了欺骗,什么时候学会了落井下石。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仔细分析―个人的成长史,你又会发现很多“必然”。

正面的精神养分是无价的。《不只是为了一只鹈鹕》中,儿子从爸爸身上学到的价值观,他日后想来定会觉得无比珍贵。事物的价值有时候也因为时间的阻隔而攀升,我们回忆逝去的生活,往往赋予它金子般的光辉。

每个人也是由无数细节组成的,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无论是别人对你的印象还是你作出的成就,都有很多细小的细节。读完“人生的细节”这组文章,你或许就会深有感触。

那么,我们不妨从细节开始,做最好的自己。

上一篇:不只是为了一只鹈鹕 下一篇:一封信 信息 启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