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南沿海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时间:2022-07-05 09:35:04

闽东南沿海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摘要 介绍闽东南沿海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并提出防治技术,以为当地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二化螟;发生特点;防治技术;闽东南沿海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135-01

仙游县郊尾镇是闽东南沿海代表性的水稻主产区,常年种植水稻约600 hm2,占粮食种植面积的75%左右。二化螟曾是郊尾镇水稻重要的害虫之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面推广杂交稻后危害有所减轻,但从2003年起二化螟危害开始迅速回升,成为该镇水稻生产上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发生特点

1.1 发生面广,危害逐年严重

二化螟为杂食性害虫,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二化螟在水稻上的危害较轻,特别是1代危害很少,当时该镇甘蔗的种植面积较大,2002年后甘蔗基本无人种植,甘薯面积也逐年减少,耕种作物较单一,除草剂应用相当普遍,二化螟的其他寄主逐年减少,水稻二化螟发生面积从10%左右逐渐扩大到50%以上;特别是杂优种子放开经营后,危害逐年严重,部分田块危害率达10%以上,个别甚至达30%以上[1-2]。

1.2 危害时间长,与三化螟交叉危害,防治难度变大

由于郊尾镇种植的品种常达30个以上,加上气候多变,导致二化螟发育进度不整齐,发蛾期长,危害时间长,高峰期不是特别明显。二化螟田间危害原先一般在三化螟之后3~5 d,现在有先于三化螟3~5 d和迟于三化螟5~7 d两头危害的情况出现,且与三化螟交叉危害,危害时间长达20 d以上,给防治造成很大的困难。特别是近几年气候异常,二化螟转株危害特别严重,群众防不胜防,损失非常严重。

1.3 品种间差异大,危害区域性明显

各主栽品种间螟害率差异大,一般杂优稻重于常规稻,优质稻重于普通水稻,其中大穗型或粗秆型优质稻杂优组合如金优明100、特优70、两优航1号等螟害严重,稻茬残虫量大,“塌圈”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后期无法供水的干旱地区,“塌圈”现象严重。若遇大风,全田倒伏严重。

1.4 代际间危害差异小,防治面广

二化螟在郊尾镇年发生4代,其中2、4生较严重,但不如以2、4代为多发型的三化螟明显。二化螟1、3代也经常暴发成灾,特别是气候异常、水稻生育期明显提早或延后时,1、3代二化螟发生较重,明显重于三化螟。因此,二化螟的防治面较广,不管有无发生,每代均会防治1~2次,对正确制订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有重大的影响。

2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及时做好冬闲田、冬种田翻犁溶田灭蛹工作,最好在第1代螟蛹羽化高峰始期前进行,同时清理越冬稻草,以减少越冬虫口基数;提倡栽培避螟,可结合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在一定范围内连片种植,正常年份适当推迟栽培时间,以避过1代二化螟产卵高峰;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提倡配方施肥技术,做好田水管理,特别是后期肥水管理,一般要增施磷钾肥、干湿交替灌水,以增强稻株的抗逆性;不种植特别感虫的水稻品种,以免造成损失。

2.2 物理防治

因二化螟成虫有较明显的趋光性,可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或普通杀虫灯进行诱杀,使得当年落卵量得以减少。

2.3 生物防治

通过投放性诱剂干扰成虫的产卵与,从而达到降低虫口的目的。一般将性诱剂放入塑料袋中悬挂于水稻苗上10 cm处,悬挂密度45枚/hm2 [3]。

2.4 化学防治

目前,化学防治是水稻二化螟防治的重要措施,但要注意选择防治时期,一般从孵化到蛀入茎秆这段时间(约15 d)内进行防治,可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2.4.1 防治策略。植保植检站应定期螟虫预报,农户在准确掌握二化螟的各个生育期后选择防治适期进行防治,一般在卵孵化盛期进行防治,1、3代二化螟在早、晚稻田间见“枯鞘”10%时即可用药防治1次,二化螟中等及以上发生时,在水稻返青期、二化螟螟卵盛孵高峰期时应先防治1次;2、4代二化螟防治在早、晚稻破口期进行,应掌握“随破口随打药”的原则进行施药防治,药剂的有效时间一般为5~7 d,二化螟转株危害高峰期,视情况可再防治1次。

2.4.2 防治药剂。秧田用40%辛·唑磷1 500~1 875 mL/hm2,或40%毒死蜱乳油1 200~1 500 mL/hm2对水675~750 kg/hm2细喷雾1次或插秧时洗秧尾;本田用40%辛·唑磷1 500~1 875 mL/hm2,或40%毒死蜱乳油1 200~1 500 mL/hm2对水450~675 kg/hm2喷雾1次,往年螟害较重田块隔7 d再喷雾1次。破口期水稻,用40%毒死蜱乳油1 500~1 800 mL/hm2,或40%辛·唑磷乳油1 875~2 250 mL/hm2对水900 kg/hm2喷雾防治,隔10~12 d二化螟转株危害时可再防治1次[4]。

3 参考文献

[1] 施守华.广德县2代二化螟发生特点、影响因素及控害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2012,16(9):109-111.

[2] 拱国庆,马希久,费淑莲.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2(7):78.

[3] 尹国娟,马祺,章云斐.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诱蛾试验及测报技术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4):91,93.

[4] 刘伟,柴媛媛,史金良.20%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二化螟防治效果[J].现代化农业,2012(6):6.

上一篇:烤烟群体与个体协调发育调控试验研究 下一篇:林木兔害综合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