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乌青镇的市镇形态

时间:2022-07-05 08:11:04

[摘要]明清时期的乌青镇,是江南太湖流域的四大巨镇之一。当时乌镇的面积为纵七里,横四里;青镇的面积为纵七里,横二里。全镇合计达四十余平方里,居诸市镇之首,规模之大和市况之繁荣甚至超过了当时嘉兴、湖州等府城。。民国《乌青镇志》说,“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文章以乌青镇为例,试图通过对明清时期乌青镇市镇结构的探析,增进我们对江南市镇的认识。

[关键词]明清;乌青镇;市镇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62-02

一、明清时期乌青镇的繁荣

乌青镇介于嘉兴、湖州和苏州三府六县之间,由乌镇和青镇两部分组成,为乌程县和桐乡县共同管辖,位于澜溪塘运河(江南运河的一段)东西两岸,因四乡产丝而闻名。历史上的乌青镇是个镇区面积大,居民多,清朝以前以蚕丝和桑叶流通为主业的商业大镇。到了后期,其商业经济的内容又从传统的蚕丝和桑叶扩展到其他行业,形成百货汇集的综合性商业巨镇。

南宋以前,乌镇称为乌墩镇,青镇称为青墩镇。何以地名均带有“墩”字?因为这一地区“四望如砥,似无阻隘可守”,只有该镇所处地势稍微隆起,有如土墩。到了南宋,因避光宗赵悖讳,分别减去“墩”字,改称为乌镇和青镇。乌、青两镇隔澜溪塘相望,实为一镇,但在历史上却长期分而治之。关于这一情况,乾隆乌程县志有较为清楚说明:“乌镇与桐乡县之青镇,东西相望。生平既久,户口日繁,十里以内,民居相接,烟火万家,二镇联而为一,中以市河为界,因合呼日乌青镇。河东属桐乡县,为青镇;河西属乌程县,为乌镇。”

明清时期乌青镇商业经济以蚕丝业为支柱。镇上丝行林立。由于乌镇四乡农民,虽然大量育蚕缫丝,但并不从事丝织业,所以每年上市出售的新丝数量都很巨大。各个丝行收购来自四乡的的新丝后,或转手卖给各地来乌镇采购生丝的客商;或通过南浔镇上的大丝商运往上海外销,从中赚取原料钱。镇上有众多以贩丝为业的贩子和掮客,为了同丝行争夺货源,他们往往在东南西北四栅的水运码头上等候前来镇上卖丝的农民,将所购的生丝运往临近的丝织业市镇濮院、盛泽等镇,卖给专以丝织为业的机户。由于贩子们在买进卖出中索取的差价比丝行要小,所以农民和机户都乐意和丝贩子做交易。

乌镇除了丝行林立之外,还有众多的贩卖新鲜桑叶的叶行。东西南北四栅都设有叶行,每年一到育蚕期镇上就出现通宵达旦的叶市,形成一种独特的市容景观。叶行收购的桑叶多来自本地和石门镇四乡一些只栽桑树不育蚕专门以出售桑叶为生的农户,销售对象主要是本地四乡以及来自南浔、震泽等地的育蚕大户。桑叶的买卖双方都乘船前来在镇上的叶行进行交易,叶行上市通宵达旦,采叶船封满河港。数量十分巨大,据载“光绪间岁约有十万担出口”,乌镇因而成为嘉湖一带远近闻名的桑叶集散中心。

叶行多为应时而设的中间商,其经营的方式也较为特殊。一是隔年预定。按照预定数量收取一定比例的定金,到次年育蚕期按时供货收钱。一是临时购买,由叶行从中牵线搭桥,按成交数量收取中介费。由于桑叶的保鲜性要求很高,因此交易的时间十分紧凑。“每岁立夏设柜,开市有头市、中市、末市,每市三日。叶价有早市、晚市和夜市之分。每担叶价一元五角至二元为平,陡涨时每担至三元、四元不等”。。在交易中桑叶的价格完全由叶行和买方操纵,尤其是在桑叶供过于求时候,价格往往被压得很低很低,农民明知吃亏确实毫无办法,叶行因此取得丰厚的利润,民国《乌青镇志》说“营业顺利,则可利市三倍”。

二、乌青镇的空间结构

乌青镇是一个以蚕丝和桑叶贸易为支柱的中介型商业市镇,围绕着蚕桑交易和流通,商旅和小贩的来往日繁,一些附属行业如典当、旅店、饮食、农副产品买卖等也兴盛起来,并在清代中后期实现了对单一经营领域和地域性市场的突破,最终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商业巨镇和多功能的区域经济中心。

在水网交叉的乌青镇,被称作市河的主干河流有三条:一条是直通南北的车溪河,乌、青二镇以此为界,东岸属桐乡,西岸属吴兴。清人施曾锡曾以《双溪竹枝词》叙说车溪河的风光:“苕溪清远秀溪长,带水盈盈汇野旷,两岸一桥相隔住,乌程对过是桐乡”。而援引苕、秀两溪的则是以车溪河为起点、横贯乌镇东西二栅的东、西市河。尽管东、西市河都与车溪河相连,但它们却不在同一直线上:车溪河在河东修真观前的应家桥下流入东市河,逶迤东去直到三里塘,东市河的河北便铺陈出通向东栅的主要街道观前街(现在通称为东大街)。西市河则在河西的通落桥与车溪河相连,一路西行去汇聚折湾后的大运河,西市河的河北又鳞次栉比地建起了通往西栅的主要街道西大街。从东栅到西栅,河流的走向形成了一个“之”字,与西市河相对的河东已是修真观后的观后街,二河南北相距二百多米。这也是乌镇区别于其他江南古镇风格不同的独异景观之一。

在乌镇,之字型的河流导演了之字型的街道,从中市到东栅三里有奇,而从中市到西栅是四里有加,但在乌镇却看不到一条东西向的八里长街。从南栅到北栅可以长驱直入,一走到底,而从东栅到西栅却一定要转弯抹角,先到修真观前转一个圈,然后再过桥西行。沿市河筑有许多石桥,有些石桥下置有水栅,宛然水城门。

镇的四门分别是东栅之朝宗门,寓《禹贡》“百川朝宗于海”之意;南栅之南昌门,南者向阳也,昌者兴盛也;西栅之通害门,此乃西来之?溪入口也;北栅之澄江门,意为车溪又名澄江之始也。乌镇四栅之称即缘于此。四门平时派有专人守卫,晨启夜闭。四栅之中,西栅留存的明清石桥、园林、建筑最多。

《万历乌青志》载乌青镇有八坊,即河西之常春、仁里、通暑、袭庆、积善;河东之宁秀、熙和、迎春。间置有有洞无门的巷门(坊门)。门呈拱形,高过屋檐,不能防盗,却可防火。常春坊自南栅吴桥(南门)迤东迤北至安利桥(常春桥)。仁里坊自安利桥北堍向北至北栅市稍头(自安利桥至澄江门)。通暑坊自安利桥过西至通济桥外。袭庆坊自广济桥至乌将军庙,现康慈医院过西。积善坊,自广济桥至东岳庙前。宁秀坊,自河东竹行头至常丰桥(印家桥)。熙和坊,自河东常丰桥落北至油车汇,油车汇北临白娘子巷,至此路断。该坊为“上紧之地”。迎春坊,自常丰桥过东,经横街,直指三里圹,较为冷落。咸丰年间经太平军之乱后,仅剩六坊,中心南移。其后人口渐增,管理不便,各坊也逐渐分解,一坊多分解为五到九坊,据《民国乌青镇志》记载总共分解为四十六坊。

乌镇自南栅至北栅巷凡十三,其中著名的如波斯巷在兴德桥西。乌镇西街自安利桥至西栅巷凡十三。袭庆坊内坊凡十。积善坊内巷凡八。青镇街自南栅至北栅东栅巷凡十四。街道巷弄皆以石板铺地,下有块石筑成的排水沟。

乌青镇的“四乡之地”是它的生丝产地,也就是腹地。以沿着市河的丝行为中心生丝进行集散,生丝的贩运和销售也有一个大致的区域,可称作是市场区。这基本形成三个圈层的关系。同时需要注意,以市河为轴线的水运码头的重要性,四乡农民通过市河来镇上销售生丝,贩卖生丝的小贩也在这一线附近等着收购生丝。丝行虽然不像小贩那般临近水运码头,但也应该尽可能靠着市河沿线分布。

三、治理:在分治与合治之间

乌镇地处二省三府七县交界的冲要之地,东为桐乡、秀水(属嘉兴府),西邻吴兴、归安(属湖州府),北面与江苏的吴县、吴江、震泽(均属苏州府)接壤。河流密如蛛网,土地犬牙交错,县境省界有时是一条河,有时是一座桥,有时甚至只是一条宽不盈尺的田埂,一不小心就会出省出县。乌青镇由两县分治的局面始自北宋,政府在镇上设置行政机构进行征税和管理,从而使镇在后来又由商业性质的社会形态逐渐演变成一个介于县和乡之间的行政层次。自宋到明清、民国这种分治的状态一直保持不变。

两镇互不统辖,各行其是,政令不一,给乌镇添加了许多古怪和混乱。且不说同样的街道,河东叫村,河西称街;同样的小巷,河东叫弄,河西称里,就连税赋徭役也是轻重不一、朝令夕改,社会治安更是难成章法。旧社会乌镇流传着一句古话,叫作“乌镇北栅头,有天呒日头”,说是人到北栅,谁也管不着,一跨出县界、省界,即使作奸犯科,官府也拿他没办法。在老百姓看来,脚踏北栅地,头顶的却是没有太阳的天,行政管辖的混乱由此可见一斑。东、西市河的开凿,东、西栅关隘的设置就是这段历史的产物。也许是出于一种补救措施,明、清之后的乌镇又实行了两县同治,创造了中国少有的人文奇观。两县同治后的乌镇,镇名使用统一的“乌青镇”,但骨子里依然是乌是乌,青是青,依然是一镇分属二县。虽然由一个衙门管理,但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的流弊并未根本革除。

在乌镇和青镇分立时期,乌镇的影响是大于青镇的。在明清时期,在乌青中转的生丝必须经由大运河运输,则它的线路是主要沿着市河北向进入大运河,那么经过青镇向东和大运河连接的水道意义便十分重大。从《民国乌青镇志》的附图看,乌镇的面积远远不及青镇。而实际上,在明清的很长时期都是湖州府派的一名同知驻在乌镇,来管理整个乌、青事务的。那么,青镇就成为两属之地,既归湖州府的同知管,又归嘉兴府桐乡县管。明嘉靖年间和清雍正四年两次设立同知,驻在乌镇。未设置同知的时候则在乌镇和青镇各设有一名巡检,但巡检官职卑微,无力有效管理市镇治安。民国时期,两镇仍然分治,各设有镇公所和镇长,治理方面的矛盾仍然存在。建国后,乌青两镇合二为一,归桐乡县管辖,设一个镇政府。

四、余论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市镇,其形成和壮大都离不开便利的水运条件,而最重要最便利的莫过于江南运河了。许多的市镇因运河而兴,也因运河而衰。此外,地理位置的适宜,活跃而繁荣的市场环境,都是形成综合性市镇的必要条件。

植桑、育蚕缫丝、丝织业,各个市镇从事的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项或两项,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专业分工,这有利于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成熟的市场体系,共同繁荣。对于乌青镇来说,育蚕缫丝主要是四乡之地,在镇上集散后沿河北运。桑叶的来源地域则要较为广大一些。这两个区域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关系,互相依存。明清两代乌青镇的发展不是直线增长式的,受江南运河演变的影响有所波动,但是最终还是恢复过来了,一直保持着相当的繁荣,并且出现专业化倾向,开始向综合性方向发展。清后期上海开埠后,乌青镇一度更为繁荣,但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遭到巨大的破坏。1909年沪杭铁路通车前乌青镇是这一区域的南北货物集散中心。沪杭铁路选线时经过海宁,不经桐乡,它的通车极大地改变了乌青镇的地位。

上一篇:大学生法律素养探析 下一篇:青少年铅球运动员下肢小肌群力量训练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