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07-05 06:12:06

谈小学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创造开放式的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情境,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每个学生才能把他们的思维打开,才能使得他们的思维不断发散,思想不断碰撞,独立思考的品质不断形成。

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创造能力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不但要把书本知识和前人的经验传给下一代,更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创新。数学是一门基础教育学科。对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

一、即时激励,把握学生发散思维的契机

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需要一个不断思考、不断质疑、不断假设、不断推敲、不断求证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受启发、受引导到能独辟蹊径、别出心裁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应当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思路,具有独立的思维品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教师应当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出现的求异因素及时予以肯定和热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教师应当培植学生的“不满足感”,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当学生在教师激励语言的引导下想出自己独特的解题思路时,他们必定能在更好的心理状态下打开心智大门,使得发散性思维不断发展。

二、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例如,在“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2+2+2+2+1。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2+2+2+2+1=2×5-1=2×4+1……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三、强化基础知识,为发散思维奠定有力基础

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小学生的认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来说,数学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就如同毫无根基的空中楼阁。因此创新教学首先要从强化基础知识开始,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数学基础知识,强化数学基本功,渗透数学思想,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小学数学首先要从最自然质朴的境界开始,在最利于学生数学基本素养发展的地方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才能使学生打好可以继续向上生长的数学根基。强调通过练习,激发思维,掌握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中学习,学生的各项数学素质才能得以激发、生成、跃进,进而解决新的问题。教师在练中讲,就能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确切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找到最适合每个学生的引导方式和学习方法,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

四、延时评价,创造学生思维碰撞的空间

发散性思维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与异他性,学生寻找问题的解决思路,是一个探索的尝试的过程,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一定正确,或者即使思路正确,其他同学(包括老师)也不一定能够马上理解、接受,所以课堂上对待一些看似“异想天开”的思路,应当即时把握这一临场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不代替其他学生判断,而是把它作为引发全体学生思维大碰撞的有效资源,让学生一起探讨,一起交流,共同解决。

例如:“某工程队完成一条公路施工,原计划每天完成300米,30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24天就完成全部施工。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施工多少米?”学生一般按照这样的思路解题:先求出施工全程的总长,实际每天施工多少米,然后再求出实际比原计划每天多施工多少米,列式为300×30÷24-300=75米。也有部分同学应用比例的知识得出思路:原计划与实际的工作效率的比例刚好是天数的反比,算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修了几分之几,就可以求出每天多修了多少路,列式得300×(30/24-1)=75米。但有一位学生列出300×(30-24)÷24=75米。虽然答案跟其他解法的结果一样,但其他同学就不明白了。这时候教师没有急于判断,而是引导其他学生一起思考:“既然能得到同样的答案,没准这真是我们其他同学都没想到的好思路呢。给几分钟的时间大家想一想,同意这位同学解法的同学可以举手。”当没有其他同学举手的时候,教师再次对这个思路给予肯定:“居然没有其他同学赞成这个思路,那更把我们的胃口吊起来了,那好吧,就请你来给大家讲解讲解。”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自然、沉着地向其他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原计划要30天完成,实际只要24天就完成了,实际比原计划提早了6天完成,那么这提前6天的原计划的施工任务就要分摊到实际的24天当中完成,这就是每天要多施工的路长了。”在学生细致的讲解中,全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都恍然大悟了。

可以说,如果没有教师课堂的耐心引导、鼓励,可能这个同学站起来的时候就不能如此从容不迫、清晰地介绍他的解题思路了;如果没有教师提供的几分钟的思考时间,在这个同学讲解之后,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同学理解了这个独特的解题思路。

五、营造师生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建立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环境

教学过程中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触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每个学生都可以创新,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能,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是思维训练的教学,教师应正确诱导、点拨,不仅要培养集中思维、定向思维,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培养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使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同步发展、协调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黎少雅.小学生创新思维素质的培养[J].广东教育,2002,(Z2).

上一篇:基于白酒产业导向的酿酒工程专业建设分析 下一篇: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建设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