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 促进课堂生成

时间:2022-07-05 05:05:57

创设有效情境 促进课堂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的认知体验,促进课堂有效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情境?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数学材料和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数学能力;有效的数学情境应当促进课堂的生成,促进学生有效、有意义地学习。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思考为什么要设置情境,设置情境后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标,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突出数学的本质特征,实现情境创设的实效性和课堂生成的高效性。

一、把握兴趣点创设情境,促进课堂生成

布鲁纳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的教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学生的认知大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自主建构的,要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取决于这种情境是否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如一年级的《位置》教学中,我抓住儿童喜爱游戏的特点,设置了一个小动物捉迷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思考、探究“小鸡在小鸭的哪边”等问题,就动态生成了有关“左右” “前后” “上下”的问题。我再引导学生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空间方位顺序,最后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来辨别。从而,学生较全面和深刻地掌握了有关“位置”的知识,这样安排教学比单纯的教师讲授效果要好得多。

二、找准生活点创设情境,促进课堂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倡“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的和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就是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之“境”,唤起学生生活经验之“情”,从而展开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找准生活点,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情境。如在二年级《找规律》一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六一”活动为生活切入点,创设了一组情境,把找简单图形的规律植根于学生熟悉、喜爱的情境中。在感知规律时,创设了学生参观会场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会场里的彩灯和彩旗隐藏着规律,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争相寻找其中的规律;在体验规律时,创设了学生在表演活动中找规律的情境,如合唱队演员的排列规律和舞蹈队舞蹈动作等规律,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情境中体验规律。由于“六一”活动情境是学生熟悉的、乐于参与的活动,因此,他们学习积极主动,生成效果好。

三、捕捉内需点创设情境,促进课堂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内需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变得积极、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内需,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心理,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变得消极、被动。例如,我听过“圆的认识”这节课。课的开始,教者用课件呈现这样一个活动背景:一面小红旗插在地上,几个小朋友列队站在红旗的正前方,等老师发出口令后,大家便奔上去夺旗,先夺到者为胜。学生急了,纷纷提出异议:这样的游戏方法不公平,因为每个人到达红旗的距离不相等。老师问:“那么如何解决才最合理?”一学生回答说:“如果能让大家围成一大圈就好了。”此时教师抓住机会激疑:“为什么必须围成一个圆圈才公平合理?这‘圈’中到底藏有哪些‘秘密’?能自己找到答案吗?”这下,学生们探究兴致异常高涨,举例、画圆、折纸、验证,乐此不疲。稍后,个个争相发言。有的同学说:我剪了个圆,通过圆心多次对折后,发现有无数条半径、直径;有的同学说:我量出长度,发现在同一个圆内直径相等,当然半径也都相等;有的同学说:我画了大小不一的圆,发现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的同学说:我画了不同位置的圆,发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等等。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与“圆”相关的知识,是学生在教师为其所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动脑“自创”而得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始终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获得活动结果,并进一步把“结果”数学化,从而“创造”了数学知识,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由此感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数学学习的过程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生成,保证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个性、人格等方面都能得到主动发展。

四、切中差异点创设情境,促进课堂生成

学生的“学习差异”往往是课堂教学中生成性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不同的学生学习同一内容,常常会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出发,表达不同的见解,产生意见的分歧,这就是差异。教师要善于捕捉这种“差异”创设情境,挖掘其背后蕴藏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引导全体学生相互学习、明辨是非、分清优劣、扬长避短,这样有利于个体认识的深化、方法的获得和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如另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揭示课题之后,老师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工具在纸上画个圆。学生做完后,教师引导汇报:“你们是怎样画出来的?”“我用圆规画,把圆规的一脚固定,另一脚围绕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成了一个圆。”“我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圆规的一脚不动,捏着纸转动也构成了一个圆。”“我沿着硬币边缘画一圈就画出一个圆”几个学生积极地回答。老师继续引导:“用圆规和借助别的实物这两种方法画出的圆有什么不同吗?”“一种有圆心,一种没圆心。”“怎么会没有圆心?”两个学生争相回答。老师又问:“怎么找圆心?”一位学生边说边拿着圆片演示:“把没有圆心的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中间的交点就是圆心。”最后,老师让大家按照这位同学的方法,再找一找半径与直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以学生的差异为基础的生成式教学过程,促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五、抓住冲突点创设情境,促进课堂生成

皮亚杰认为:人的已有认知,在面对新知时,首先是同化新知,把新知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之中;当新知不被同化时,便会引起已有认知结构的顺应,主动改变,以适应新知,发展认知结构。新知与已有认知结构的矛盾,是产生不平衡、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螺旋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找到这个矛盾冲突点,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发现矛盾,解决矛盾,完成知识建构。

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2和5的倍数特征,然后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受知识负迁移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3的倍数特征是:个位上是3,6,9的数。然后教师出示 “13、23、33、16、26、36、19、29、39……”等数让学生观察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在判断中学生发现自相矛盾的现象:个位上是3,6,9的数,并不一定是3的倍数。于是,学生在矛盾冲突中生成了新的探究问题:究竟3的倍数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被充分地激发了起来。接着,我让学生用“3、4、5”三个数字组成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看看能组成几个。学生通过组数后发现,不管这三个数字在哪个数位上,组成的数(345、 354、 453、 435、534、543)都是3的倍数,于是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判断3的倍数不能只看个位上的数是否3的倍数。“那到底3的倍数与什么有关呢?”一个同学自言自语地说到。教室里沉默了一会。这时,我抓住机会顺势引导学生观察:“请仔细观察所组成的这几个数,你有什么发现?”经过一会观察,突然,一个同学高兴地说:“老师,我发现:由这3个数字组成的数不管它们的数位怎么变化,每一位上数字加起来的和是不变的。”我的内心一阵狂喜,让他们再举例去验证这个结论。此案例中,笔者呈现了一组由易到难的问题情境,这就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生成主动探究的问题,在矛盾的冲突中完成“3的倍数的特征”知识建构。

六、利用错误点创设情境,促进课堂生成

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是学生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但要宽容学生的错误,还要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跃的。为此,教学时教师就应注意及时捕捉学生错误的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解决问题”之后,设计了一道这样的练习题:我校舞蹈队女同学有36人,比男同学人数的2倍还多6人,男同学有多少人?反馈时,学生出现三种做法:①36×2+6;②(36-6)÷2;③(36+6)÷2。于是,老师让这三位学生分别说出列式的理由,但没有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写出本题的数量关系:女同学减少6人是男同学人数的2倍。根据正确的数量关系,学生明白正确的列式应是②(36-6)÷2。到此,教师没有罢手,还要求他们针对自己原先的错误列式改编问题,并把改编的问题抄在黑板上:①36×2+6,女同学有36人,男同学人数比女同学的2倍还多6人,男同学有多少人?③(36+6)÷2,女同学有36人,比男同学人数的2倍少6人,男同学有多少人?学生通过对比探究,明确几种不同的数量关系。这样充分利用课堂中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进行教学,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才有精彩的课堂生成;课堂的生成又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丰富的、动态的教学资源。教师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创设情境,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这样,面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种种情况,教师才能从容面对,才能敏锐地捕捉到稍纵即逝的生成点,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有效学习,数学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园。

上一篇:让“阳光体育”在初中校园里“阳光” 下一篇:让游戏成为初中体育课堂的“兴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