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宏观调控连续性 继续控制产能过剩

时间:2022-07-05 02:45:28

保持宏观调控连续性 继续控制产能过剩

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2%。这个数据超出国内研究机构的普遍预期。从三大需求的角度来看,投资强劲反弹,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在市场价格基本平稳的情况下,经济的确有趋热的苗头,但是仅仅依据这些情况,就判断经济已经扭转了下行的趋势开始反转为时尚早。

首先,投资结构并不合理,过剩领域的投资更加过剩。从投资结构看,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投资增速均不同程度的超过了城镇投资平均增速,这将使得前期已经出现过剩的行业如煤炭、铁合金、汽车等行业的生产能力扩张更为膨胀。产能过剩问题尽管已经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目前的态势不但没有明显好转,反而有恶化的迹象。连续4年高投资所形成的产能将集中在未来一、二年内释放,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不仅影响短期经济平稳运行,更重要的将对经济的中长期发展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依靠新的投资来消化旧的投资,有点像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如此循环往复,当总供给绝对、动态的超越总需求的时候,经济衰退不可避免。

其次,市场下行的压力并没有减小。主要判断依据是各类物价指标呈明显回落趋势,经济面临的潜在通货紧缩压力正在逐步加大。首先,CPI涨幅已连续11个月低于2%,1月份虽然有春节因素影响,但CPI仅上涨1.9%,2月份便迅速回落到0.9%,3月份则更是继续回落到0.8%,这说明总供给增长压力继续加大。尽管投资需求出现明显回升,消费需求却没有较大的改善。消费需求一直不能取资需求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软肋。其次,一般而言,粮价是影响CPI波动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2006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预计为1.05亿公顷,比上年增加0.7%。目前冬小麦长势良好,夏粮有望继续获得较好收成。因此,结合供远大于求的总体背景,估计今年的物价增长不会高于3%。另外,从近3个月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的变动来看,1月份下降1.0%,2月份下降0.8%,3月份下降1.6%,尽管投资在攀升,生产资料价格却在下降,这种现象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但是仔细分析,却有一定的道理:虽然投资增长导致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该领域产能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投资所产生的需求的增长速度,这个现象本身也能说明我国目前某些领域产能过剩之严重程度。令人遗憾的,时下投资的强劲反弹很可能会给已经出现过剩的行业和企业以假象,即未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会进一步地消化现有产能,进而导致这些过剩行业继续加快投资。以汽车为例,目前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但是,数据显示,一季度汽车增长36.3%,其中轿车增长高达70.5%,市场的盲目投资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这也反映了本轮宏观调控的效果不尽人意。

总体来看,在目前的经济运行中有两股力量在较劲。一方面,市场的力量在往下走。从短周期的角度看,本轮经济增长峰值已过。主要依据是引领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如钢材、汽车、重化工、能源等行业陆续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行业效益下滑,对其它行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大幅下降。流动性过剩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即大量资金由于找不到市场盈利机会,而不得不沉淀在银行系统。另一方面,从地方角度来看,各省的“十一五”发展指标均高于中央政府的7.5%,21个省定在10%以上,最高的省份达到13%。如果把指标分解到市、县,还得层层加码。在去年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盘子中,地方项目所占比重为87.6%,今年作为“十一五”开局之年,前两个月这个比重已经达到89.1%。两股方向相反的力量共同发力,究竟会引导经济运行何去何从?关键在于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力量。如果调控得当,政策逆向着力,既快又好的运行态势还会继续;如果调控不当,全面过剩不可避免。

下一步的宏观调控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迅速扭转土地和信贷有所松动的政策趋向,继续严把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运行态势的监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控制产能过剩领域的非理性投资。在适当时机可以考虑升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产能过剩和价格走低已成为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两大重要因素,宏观调控如果把握得当,国民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就可以得以持续,但政策上如果稍有不慎或偏差,本轮经济就有可能在2007年发生“转折”性变化,对此应当引起高度警觉。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

上一篇:谨防城市化的消极后果 下一篇:当前经济运行中需注意问题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