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强化路径新思考

时间:2022-07-05 12:04:36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强化路径新思考

摘 要: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和医疗市场竞争渐趋激烈的今天,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强化在大众中期待值越来越高,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充分认识医学人文教育内涵的前提下,更新医学人文教育的理念,从学术科研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设置的改进三个方面去构建医学人文教育的新体系,并切实发挥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和校园文化的渗透功能,将成为提升医学人文教育实效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教育;路径。

20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未来的医生应是医疗和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领导者和服务管理者的五星级医生。[1]这就要求现代医学人才既要精通专业知识, 又要具备宽泛的人文社科知识,良好的人文精神素养。但是虽然高等医学院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加大了医学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重,但是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人文素质缺陷,人道主义精神缺乏,仍然是医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和医疗市场竞争渐趋激烈的今天,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强化在大众中期待值越来越高,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

医者仁术,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说,“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学是“仁”与“术”的统一,面对的对象是有生命和情感的个体,其关注的不仅是人类体魄中的各种疾病,还有精神与心理上的各种痛苦。不论时代如何发展,技术如何进步,人道主义原则、以人为本的基本立场永远是医学的价值皈依和医生的职业操守。

人文教育是以遵循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自由性为前提,以他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为教育形式,以一切具有人性陶冶意义的人类文化与阅历经验为教育内容,以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实践体验和自身修养等为途径,以发展和内化为心理机制,以达到人性的提升、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为目的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它的终极目标是“教人做人”、“精神成人”,是培养出具有健全的精神、生存的本领、独立的个性、完善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感和富于创造力的人。

医学人文教育是一般人文教育在医学这一特殊领域中的应用,是为了培养“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1998年8月《爱丁堡宣言》)的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而进行的教育活动,核心是尊重一切与医疗有关的人的价值。

二、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才”培养包括“人”的培养与“才”的培养。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人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性,第二要务才是培养人的技术与能力,“人”是“才”的前提与基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对于医学生来讲,按照正确的人生目标去实现追求和理想的过程,是专业知识技能与自我人文素质共同提升的过程,同时,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是更好的融入社会和家庭,更好的满足自身精神与情感需求的重要保障。

(二)医学发展的需要

医学的本质就是运用科学技术与方法去病除痛,维护健康,其首先是一种社会活动,不是纯粹的科学,因而不论医学如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飞跃发展,都动摇不了医学固有的社会性和人文性。这种本质属性决定医学在具有显著的自然科学性质的同时, 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在内的许多学科是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正在为医疗卫生活动、医学研究、医学人才培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这客观上要求医学教育要加强人文教育。同时,随着医学模式由“医―病―药(手术)”向“群体―保护―预防―主动参与”转变,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从只懂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单一型医生,向掌握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的全科人才转化,向掌握专业知识、社会心理类知识和具有人文情怀的综合型人才转化。

(三)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需要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中缺乏人文教育,是被很多专业人士指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形成的医务及其家属之间的特殊的关系,以往关注的只是病,把去病当成了唯一的目的,忽视了在治病过程中病人首先是人,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应得到理解与同情。很多医患关系的紧张是源于病人及家属对医务人员的态度不满,非仅仅是医术。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强化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切实贯彻以病人为本的医德标准。患者是弱势群体,精神上的关爱与体贴有助于其痛苦的减轻,也有利于身体的康复。一个合格的,具有使命感和职业道德的医生,给病人带去的首先应该是心理与情感上的关怀,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病人期盼康复的潜在积极性,同时和谐医患关系。

三、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新路径

(一) 形成医学人文教育新理念

1.弘扬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其核心价值是对人的生命和生命权利的尊重与敬畏。它表现为尊重病人的生命和生命价值,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尊重病人的医疗权利。它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对病人负责的态度与行为,融入在医疗实践的各个环节。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普及与深化,首先要重视医学人文精神核心价值的弘扬,让每一位医学生具有“仁爱”的理念,让“重视人、关爱人、尊重人”内化为每位医学生的基本人文价值观念并进而指导实践。

2. 明确医学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强调,医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在七个领域的基本能力中,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放在首位。2009年,卫生部、教育部等《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职业道德和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医德和职业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医学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第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植高尚的职业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第三,在发展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尊重人和关怀人的意识以及去实践这种关爱和尊重,有效促进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融合;第四,培养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医患和谐。

3. 加强医学院校管理者的导向力。作为一所大学发展的灵魂人物,校长要“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3]如果大学校长的大学思想“格局”中给予人文教育适当的位置,并因此形成一股将人文教育付诸于实践的强大推动力,人文教育就可以成为学校生活中最可闪光的部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大学校长从自身专业的“专家”角色转换成为“教育家”,只要以“教育家的眼光”去看,就能看出人文教育是一个不可绕开的重要问题。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高等学校校长任期制,使得校长在任期内实现从一位专家到一位教育家的转变非常不易,人文教育的连续性也常常因校长的更替而受到影响。但不论如何,作为大学校长应该一以贯之地以治校理念、管理方式、人格品性以及自身具有的某些潜质自觉不自觉地对大学校园文化产生影响以推动大学人文教育。

(二)构建医学人文教育新体系

1. 强化学术科研的激励功能。学术科研建设对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和建设起重要促进作用,因此,要打造医学人文核心课程体系应当先做好医学人文学科的学术科研建设工作。第一,医学院校应当对人文学科的教学科研加大资源和资金的投入,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保障人文学科的地位。第二,要加强建设医学人文重点学科与基地,积极推进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辅修专业建设。要“依托医学,建设一批有实力、有水平、有影响的院校级、省级和部级的医学人文重点学科。” [4]带动学校师生加强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认识和研究。第三,要通过人才引进、师资重组和学位点的建设,逐步培养、聚集一批医学人文学科优秀学术人才,尤其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文医学方面的学科带头人。第四,要高度重视医学人文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课题规划与经费投入,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以带动学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快速发展。

2. 发挥教师队伍的领航功能。教师的水平和素质对医学人文核心课程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核心课程教学。学校应制定相应政策和制度一方面支持人文社科专业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互相交流学习和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另一方面,鼓励医学专业人员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将专业人文教师与专业医学教师合二为一,既提升专业人文教师的医学素养,以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医学生,又使医学专业人员有机会走进课堂与学生分享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经典案例,教学相长,增强课堂实效。

3. 改进课程设置的保障功能。首先,要明确医学人文核心课程。医学人文核心课程是医学院校人文学科群中的骨干学科或中心学科课程,课程开设较为普遍和稳定。这类课程主要是让医学生了解与医学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让学生去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去探讨医学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医学的人文内涵和医学科学的人性价值,同时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价值判断能力。医学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明确规划医学人文核心课程体系,将其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中,保证课时比重。其次,要完善医学人文核心课程教学方法。除了正常的讲授理论知识外,还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由于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比国外要大,远远达不到国外的师生比例,所以都是采用大班教学,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不太尽如人意。可以尝试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就医学人文领域的某一焦点问题进行讨论、情境模拟或进行角色扮演等。第三,要改进医学人文核心课程的考核方式。在命题的内容上重点考核医学生对所学医学人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减少死记硬背的命题,尽量增加能够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命题。在考查形式上,逐步推行书面考试和口头考核相结合,口头考核主要有课堂发言、演讲比赛和小组讨论等。通过考核形式的改进和约束,有效地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注重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

1.发挥社团活动的育人实效。学生社团是学校课外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活动是医学人文实践必需的活动载体,应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平台贯通医学人文教育。要在社会团宗旨中突出人文理念,并通过社团倾心打造体现人文理念的活动,以健康积极的活动激发学生人文热情,唤醒学生心中的责任与关爱、合作与服务等人文意识。

2. 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实效。社会实践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社情、民情,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和历史责任的重要途径,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医学院校要积极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使医学生真实地接触和感知社会,亲身去了解真正的社会状况,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使医学人文教育的外在形式内化为学生的内在自觉行为。

3. 发挥医疗实习的育人实效。人文理念的树立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升华,医学院校要深化教学改革,让医学生早接触临床,在临床实践中正确认识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性质,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念。同时,通过见习实习,强化人文教育。“临床见习、实习阶段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交界点,是医学生成才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的人文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5]

(四)发挥校园文化的隐形渗透作用

医学院校大学的文化格调和品位是由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管理水平、校园文化和学风等聚合而成的,渗透到学校由内而外的方方面面,构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某一门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构建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文化氛围是时展对学校的要求。医学院校可能通过校歌、校徽、校旗、中外医学名家的雕像、挂像、格言营造浓郁的道德氛围,也可以制定新生入学、毕业生宣誓制度,以此增加学生的职业神圣感,还可以各种高质量的文化活动,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人文素养。

总之,在生命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医学院校必须通过加强人文教育,来更好的完成培养德术兼备的高级医学人才的根本使命。探索出高效创新的人文教育新路径,并运用于实践教学活动中,是医学院校的根本任务,但是要把医学发展成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使所有医务工作者都成为医术与仁爱之心并重的合格从业人员,使医患关系走出对立、紧张的旧有模式而形成和谐、健康的新模式,是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并长期坚持的。

参考文献:

[1] 潘宇.加强医科大学人文社科教育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学位论文,2009:7

[2] 许良英.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10.

[3][苏]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81.34.

[4] 余兰,蔡文成.论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人文教育[J].兰州医学院学报,2003,29(4):97.

[5] 陈军,倪静.临床带教实践中的医学人文教育探析[[J].西南军医,2009,11(3):528.

上一篇:从《慢生活》看学生的作文恐惧 下一篇:智能电网的短期负荷自适应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