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观察视角下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时间:2022-07-05 09:26:38

基于课堂观察视角下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学风格是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而形成的,符合自身个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的一种独特结合。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总结。一般要经过模仿―学习―借鉴、独立―创造―反思―再创造和教学风格形成三个阶段。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引导、鼓励教师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扬长避短,朝着合乎自己审美、个性和特长的目标去努力,尽快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在发展中形成的,也是在发展中完善的。教学风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发展性是绝对的。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探索追求的过程。教学风格的发展是教师个性不断自我优化的过程。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千锤百炼、精心雕琢。

L.舒尔曼将教师专业知识分为八个部分,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知识、关于教育的目标、教育理念及教育哲学。

教师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变化呈现出以下趋势:

专家教师 ■

经验教师 ■

职初教师 ■

■原理知识(学科的原理、规则,一般教学法知识)

■ 案例知识(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

■ 策略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

研究表明,职初教师、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是他们的最大差异。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更多还是通过职后教育和自我学习而取得的。而且大量的研究表明,专业能力的发展提高也并不仅仅是从教时间的累积,而更需要教师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潜心揣摩,不断总结,善于反思。

一、模仿入格:在课堂观察中学习起步

“入格”:这是教学风格形成的起点。观察、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尽快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对于那些刚走上教学岗位、教学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对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还处于了解阶段和认识阶段的年轻教师来说,更需要虚心学习模仿。可以观察、模仿优秀教学设计的“精妙之处”;观察、模仿优质课光盘或录像,模仿优质课对教学各环节的把握;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如何处理教材、驾驭课堂。学习优秀教师亲切民主的教学态度、端庄典雅的教学气质、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优美流畅的教学语言、机敏灵活的教学机智,形成多样的组织教学和自然大方的体态语言。在学习中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教情与学情对别人的课重新进行组织、整合与创新,借鉴吸收别人的养分,融入自己个人的智慧与独到的见解,达到“借智补智,借力使力”的目的。

教师在观察模仿中必须坚持“拿来主义”“为我所用”的原则,不能一直消极地停留在观察模仿这一水平上,而应在模仿、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思考,消化、吸收适合自己特点的有益的“内核”,努力发现和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以充实自己在课堂上的“自立”因素。

模仿既有积极主动的模仿,也有消极被动的模仿。优秀教师的成长表明,他们一开始任教就避免不顾实际和自身特点而消极模仿别人教学经验的做法。他们是在博采众长的同时,分析自己的长处,形成寓理于史、寓情于史情感教育的特色。因此,不考虑自己个性特点、任教学科的性质、学生实际等,采取盲目、消极模仿别人教学方法等的做法,是不可能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的。因此,模仿必须注意高标准,严要求,善于琢磨思考,得其精髓。

二、立格定型:在课堂观察中探索磨炼

在模仿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后,教师通过自己的思考,刻苦锻炼教学基本功,逐渐能做到把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开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进行探索性教学,迈出建构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重要一步。当然好课还需磨砺出。“磨课”,即同一节课,课题组年轻教师先上成型课;然后在优秀、专家教师引领下进行反思,在平行班级上提高课;再在优秀、专家教师引领下反思,上完善课。

“立格”是形成教学风格的一个关键阶段,注意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学思结合,在模仿别人教学的过程中,多加思考,抓住其教学风格的精髓;二是学用结合,把模仿与运用、大胆创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广东的吴老师自称是“菜鸟级”教师,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步入新课程远比其他有经验的教师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要多些。比方说,她对成功的课例“帕帕奇”就无法完全照搬,因为她暂时不具备娴熟驾驭开放式课堂的能力。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彷徨不前,而是经过思考,设计了既有利于学生发展也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案。她以真实史料为基础,创设了一个“穿越时空之旅”的情境。可见她并没有停留在新教师的模仿阶段,更没有刻意地设计形式上热闹而没有实效的情境教学,而是立足于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材料,经过深度思考训练,形成“论从史出”学科能力的基点之上的教学风格。

随着教师的积极努力和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探索阶段,例如开始钻研教学语言和表达艺术、教学板书板画艺术、示范性艺术等,教师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增强,教学个性特征开始外露,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尽管学习模仿是形成教学风格的需要,但是要真正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必须在学习众多优秀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基础上,着眼于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作出准确的定位。教学风格的选择定位是建立在教师思想道德水平、已有的教学经验、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生理心理特点等的基础上,需要教师认真客观地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思考、提炼。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学风格模式,正确地为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作出定位,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关键。

通过课堂观察,在其他教师的协助下,对教学预案和试教进行认真研究、反复推敲、细致打磨,保证该课教学成为质量较高的精品课。磨课活动中,通常先由执教者试教,学校领导和同学科教师课堂观察,从教师语言与教态、教学设计与课堂生成、师生课堂交往行为、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等方面各抒己见。这是一种以课堂观察为基础、以持续的实践与反思为特征、以全员自主参与为表现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课堂观察是集体智慧淬炼的平台,集体议课反思,在不断的上课与议课反思中,完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实效。在完善某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形成共享的优秀案例,炼出相关教学的方法策略,悟出某些教学规律来,打造出上课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课堂观察中的反复磨课对于一个执教者来说,其作用除了外显于“成功的一节课”外,隐性的影响来得更珍贵,那是一种思维碰撞后的顿悟、理念偏离后的矫正、实践层面上的指引,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乐在其中。

身在一线的教师,一般说来,有的是实践经验,缺少的是理论支撑,所以,针对教师理论素养不高、理论与实践转换渠道不畅、转换方式呆板的现状,磨课是有效的“催化剂”。通过磨课,让执教者(也包含参与者)对课堂教学有更深层次的把握,从磨课中实实在在地获得教学策略,增加教学理解,生成教学机制,让所要上的课能更符合教学的理念、要求和原则,让课堂更能集中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改革的方向。

通过课堂观察来挖掘和打磨一节课是一个不断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向前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反复揣摩和推敲:试教、、再试教、再,直到最后成功。只有经过这样一次次地轮回、不断地打磨,才能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对教学艺术的获得。“十年磨一剑”,没有长期的磨练,哪能应付自如?哪能窥探到教育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我们通过课堂观察集体打磨、多次打磨、特色打磨,在不断的打磨中练就教师过硬的本领。打磨的过程,是一个集个人才华和集体智慧于一体,教学艺术水平因之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一个在探究如何上好课的路上,不断否定自己但又逐步走近成功的过程。一次次的颠覆,一次次的重整,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修改,就像“蚕的一次次蜕变,最终吐丝结茧变蛹化蛾、脱胎换骨”――信心在鼓励中坚定,亮点在意外中生成,困难在矛盾中化解,教学风格在磨砺中形成。

教师在进行独立教学的基础上,开始能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进行艺术加工,以自己的某种特长为突破口,定向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使教学进入个性化阶段。在成败中反思,写教后记、反思日记。在对比中反思,通过观课评课、感悟自己教学,把教学过程中给人以启迪的地方写下来。这时,教师的教学从内容理解到教学方式、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对自己和别人的教学,也有所创新和突破,逐渐实现“破格”。“破格”意味着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既来自他人而又异于他人,同时也意味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对他人教学风格的一种超越。这一阶段突出表现在教师改革与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法及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效果,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开拓,使教学艺术发挥明显的效应。

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意味着教师教学艺术的相对成熟和教学能力的日臻完善,教学效果更为有效,是优秀教师执著追求的境界。教师的教学风格反映了不同教师的生活经历、教学功底、能力水平、思维特征、个性特长、文化底蕴、思想素养等。教学风格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在教学实践中,在对教学艺术的不断追求中自然形成的。不同的教师在知识修养、个性特征与教学技巧上都存在差异,所以在教材处理、教法设计、语言运用、对知识的体会及表现手法、教学过程的思维和活动安排,都会各有特色,这要求教师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个性倾向、能力系统、教学优势等,有意识地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中,余杭高中生物组的教师们给工作了六年的青年教师郑超这样的评价:“郑超老师并不是一位激情洋溢的老师,性格比较沉稳,但对创设情境、利用模型、展示教学有一定的研究,若能长期研究下去,可能会形成富有理性和逻辑性教学风格,可朝这一方向继续努力。”这个综述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课堂观察可以基于被观察者本人的实际情况,挖掘个人特色,逐步理清该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对于年轻教师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全组教师帮助他,观察他的课堂,让他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扶他上马,送他一程,这就成功一半了。

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独特而稳定的表现,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在教与学的规律指导下,能和谐恰当地把课堂教学艺术风格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教学活动中处处闪烁着创造性的火花和浓厚的个性色彩。而教学个性是一种独创,是教师的自我在教学中的一种彰显。教学个性根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层次的领悟,根源于教师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他个人的情趣、气质、性格,并不断升华。

此外,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也是形成教学风格的一个必要因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借鉴他人的教学风格,虚心学习他人有益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最终形成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是上海市普陀区“李惠军历史工作室”领衔人,担任全国历史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兼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历史教育专业硕士指导教师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免费师范生指导教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特约研究员,目前上海乃至国内中学历史教育界颇具影响力的中生代领军人物。他的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就很具有代表性:

刚开始执教时,李老师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关注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分析教材,理清教材的思路,并正确区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熟悉地掌握教材的逻辑结构来设计教案和教学流程。在教学方法上自然以讲授为主,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来吸引学生。这一层次可谓基本到位。但随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日渐深入人心,李老师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尤其注意课堂中和学生的交往互动。在日常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专题探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积极创造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这一层次可谓基本到形。在一次次“灵感”的冲击和一次次的“顿悟”后,李老师进而提出“一课一灵魂”的教学理念,主张课堂教学要突出真正的历史“灵魂”。提倡学生真正的“神动”而非缺失灵魂的“声动”“形动”“群动”,并提出了“多元互动”的四个关键节点:情境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问题要引人入胜、沉缄深邃;诱导要启而有法、开而弗达;过程要随机调控、形散神聚。正如他所描述的:“道可道,非常道。教学之道本身就是在‘有道’与‘无道’,‘此道’与‘彼道’之间往复穿行、渐行渐悟的无际思量过程”。可见,“一课一灵魂”的提出,是对前人“一课一中心”的又一次发展和提升。这一层次可谓到神韵。李老师的教学艺术发展,犹如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经历“族庖、良庖、道庖”,由技进乎道的三重境界。

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说过:“我们希望严谨的教师创造出严谨的课堂,豪放的教师创造出豪放的课堂,智慧的教师创造出智慧的课堂,灵秀的教师创造出灵秀的课堂,幽默的教师创造出幽默的课堂。我们呼唤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的新课堂!”确实,没有教师的独特风格,就没有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与艺术性。只有个性化的教师,才能设计出个性化的课堂,才能把各门课上得“博大精深”,上得“激情燃烧”,上得“风流蕴藉”……也正是因为教师“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个性化教学,才让教育改革有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灿烂前景。

参考文献

姚丹旭.“我思、我行,故我在”李惠军老师专业发展历程探微.华东师范大学2008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上一篇:招贴语境下的色彩语义 下一篇:不能没有你――校本教研中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