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就业心理探析及教育对策

时间:2022-07-05 08:14:33

高职生就业心理探析及教育对策

摘要: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许多高职生就业时出现许多心理矛盾,为了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应加强对高职生的心理疏导,加强就业观、职业观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高职生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为高职生的就业搭建实践活动平台。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心理;长效机制;实践活动平台

一、高职生的就业心理分析

1.自尊与自卑的矛盾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部分企业招聘待遇丰厚的短缺高级技术人才被媒体不断地大肆舆论宣传,使许多高职生深受影响,他们在择业时自身的心理定位也偏高。加之受“学而优则仕”和“官本位”的影响,许多学生图虚荣、亲实惠。经济待遇高不高、收入好不好、是否是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工作成为许多高职生择业的最重要的标准。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就有高职生坚持三个基本点:“社会地位高一点,工作轻松稳定一点,待遇好一点。”“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乡下一套房”。“唯机关不进、唯国企不选,唯外企不进”,“宁愿做凤尾,不愿做鸡头”。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不高成为一道无形的阴影,加之社会上对高职院校的认识误区和对高职生的偏见,出现许多高职生个体就业难、大学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这导致他们在择业中缺乏自信心,不能客观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专业,不敢大胆推销自己,甚至人为地降低自己的价值,谨小慎微,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灰心丧气、意志消沉,自暴自弃,自惭形秽。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改革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公平竞争机会和环境,自我意识的成熟和强化使多数高职生渴望能有所作为,建功立业。但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他们又犹豫和彷徨,因为他们的文凭在就业竞争中相对偏低。思想上和心理上渴望独立,在现实择业时,他们又常常感叹自己能力有限,人微言轻,缺乏自我选择和决断的能力,不得不依赖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依赖父母、熟人和老师,甚至有部分学生不积极主动地去竞争。“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成为部分毕业生的口头禅。学习上,得过且过,自欺欺人。上课旷课,作业请人代劳,考试作弊方式五花八门、花样翻新,成绩虚假。

3.外表谦虚与内心嫉妒的矛盾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个体差异在竞争交往中被突出出来,这是必然的。看到他人的优势,见贤思齐,激发起奋发图强的精神,这无疑对高职生具有积极作用。然而部分高职生在就业中,当与自己的同学和老乡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时会产生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带有破坏性的情绪,因心理不平衡,要么给自己定下比较高的求职标准,要么又自惭形秽,自我贬低。看到别的同学留在了大城市,应聘到效益比较好的单位,看到别的同学有背景和靠山,他们会不由自主地闷闷不乐,耿耿于怀,甚至感叹“既生瑜,何生亮”!但外表为了掩盖自己,不得罪同学,又强装笑脸。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发生一些小矛盾就反唇相讥,含沙射影地攻击同学。特别是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的同学更是如此。他们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而骄傲。当择业现实不如人意时,往往产生很大的失落,甚至表现出看破红尘,听天由命的消极、冷漠和无精打采。

4.外表平静与内心焦虑的矛盾

剧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使许多高职生的行为表现为:一是对未来忧心忡忡。他们在就业时会不知所为,心中无底,见异思迁,急功近利,焦躁不安。优秀学生担心自己找不到理想的单位;成绩一般的学生担心自己高不成、低不就;成绩差的学生担心自己找不到单位;女同学担心用人单位“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来自边远的同学担心自己留不在大城市;想考公务员的同学担心自己没有机会和条件,担心因为某种原因被莫名其妙地顶替掉;已经有中意单位的学生担心夜长梦多,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众多的焦虑和担忧,使许多高职毕业生行为选择上表现出更多的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多样性。二是对自己能力的担心。本领恐慌使许多高职生对未来忧虑,为了能在以后的求职择业中增添厚重的竞争砝码,有同学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自考、考本科上;有同学认为多一本证书就多一份就业的机会,从而专注于考各种各样的证书;也有同学因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随波逐流,盲目行动,缺乏理智,浮躁地崇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跟着感觉走。

5.内心恐惧与行为无奈忙碌的矛盾

国家就业制度的改革,“公平、公开、公正”理念的深入人心,使许多高职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但现实的某些暗箱操作行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网使就业竞争不完全是个人素质的竞争,而要看背景,看关系,比财力。这使许多学生为了找工作到处去编织关系网,为了让自己成为某个有实力的关系网上的一个结,不惜花费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甚至有部分学生担心自己的所有努力成为徒劳,深感自己软弱渺小,所以缺乏竞争的勇气和信心,不能正确对待公众的舆论和压力;恐惧使部分学生思维和行为形成惰性,循规蹈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有学生因过分苛求理想境界,放弃了本可使自己接近和获得成功的尝试而延误了就业的时机。

6.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

毕业生普遍认为广泛的社会交际可以互通信息,获得对世界更多、更广、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快、更深刻地洞悉社会所发生的各种变化,扩大知识面,弥补专业狭隘化的局限;提高自己的观察、应变、组织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多个朋友多条路成为许多学生的行为准则。一方面他们希望与周围的人建立融洽关系,坦诚相见,平等相处,互相尊重,团结合作,少些冷漠、虚伪和隔膜,多些热情、关爱和宽容。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行为、自己拥有的信息受到其他同学的过多关注,被同学利用,从而对自己择业不利,为保护自己的竞争优势,他们的内心和行为又会不由自主地走向封闭,个性的闭锁使他们产生一种狭隘自私心理。

二、高职生就业心理的疏导对策

1.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观

(1)树立平民化、大众化意识。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培养人数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认为大学生就业是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在社会精英岗位上的就业。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现在起到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从2900多万人增加到355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从规模增长看,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1]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明显不足,甚至短缺,如今大学生不再是凤毛麟角似的精英,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时要有平常心,树立平民化、大众化的意识。因为只有部分高校毕业生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大部分毕业生必然要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工作。而高职教育是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因此,高职生应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观,服从社会需要和岗位需求,结合自身的现实条件,不等分配找市场,竞争就业、着眼长远、面向未来。

(2)树立阶段性就业的观念。当今社会,就业者在职业选择中“一锤定音”、一辈子固定在一个工作岗位的情况已经不普遍,更多的是就业者根据市场情况及自身需要进行多次职业选择。因此,高职生需要调整期望值,改变求安稳、求理想职业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有可能再创业的就业观念,对职业岗位的挑选要适度,学会在职业流动中逐步调整自己的目标,随着自己知识、能力的提高和经验的增多,再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重新选择能体现自我价值,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理想职业岗位。

(3)树立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就业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大量创造性人才,大学生需要摒弃“等、靠、要”思想,摆脱依赖心理,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挖掘创业潜能,培养勤奋进取、开拓创新的个性,主动适应市场,积极寻找出路。这就有必要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教育,培养坚韧不拔、知难而进,勇于探索,敢于创业的精神,塑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品格。

2.加强高职生的职业观教育

在当今社会发展与文化交流碰撞下,存在着多元的亚文化,年轻人在就业中也更多地表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在对高职生进行职业观教育时,坚持主导价值与主体价值的统一。一是应进行主导价值的培养和引导。用社会主义主导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用社会主义主导价值目标去提升学生,克服过度的实用主义、物质主义价值倾向。行业无贵贱,工作无尊卑。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应树立“职业不分贵贱,靠劳动取酬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引导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质、资源优势,客观评估个人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科学认识自身兴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短期个人价值的实现固然重要,但要真正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有机统一,应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方向有机结合。

3.加强高职生就业的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高职生就业创业的自信心教育。自信心是高职生就业、创业的心理基础。因为自信心和自信力可以派生出对创业远征的持久力,对创业环境的调适力,对人际的粘合力,对灾祸的承受力,对障碍的突破力,对未来的展望力,对局面的再造力,对行进的爆发力,对自我的更新力等。所以,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心理辅导和团体训练方法引导高职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或榜样激励,提高自我价值,开发积极的精神能源,获得心理动力,把心理能量转化为实践活动中的动力。

(2)加强高职生的比较优势教育。高职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要找准求职方向和切入点,客观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我。一方面,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性格特征、职业兴趣等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看到自己的比较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自我。从自身实际出发,学会两种比较。一是站起来比较。不仅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也看到自己的过人之处,不应该因为某一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缺陷、环境劣势而怀疑自己的全部能力。二是竖向比较。多进行竖向比较,增强自己由成功的累积所带来的良好情绪体验,为建立就业自信奠定基础。遇到求职失败不要总使自己沉溺于沮丧、懊恼的情绪中,更不能把一次失败与终身失败相混淆。

(3)加强对高职生的不良就业心理的疏导。求职择业的激烈竞争,理想与现实、事业与实惠、专业与地域等诸多矛盾往往会使高职生产生心理压力,引发一些心理问题,教师和相关心理咨询机构应教给学生一些调适心理的方法,让其学会主动进行自我调试,增强自我心理防御能力,或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和支持,尽快克服不良的就业心理,诸如克服依赖心理,提高自主意识;克服嫉妒心理,培养达观的态度,学会全面认识自己和他人,平等相待,真诚沟通,和睦相处。拥有青年雨果的胸怀,他说:“我一定要顽强奋斗,但决不挤倒旁人”;克服孤独心理,加强心理沟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克服浮躁心理,增加理性,从现实出发,遇事理性地思考,开拓务实,做好眼前自己能胜任、有条件完成的事情;克服恐惧心理,正确对待公众的舆论和压力,大胆创新路、闯新路。

4.建立高职生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

缺乏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有效教育和指导是在校大学生就业择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加强组织保障、制度保障、队伍保障等多维保障机制建设,为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个性化、特殊化、多样化活动提供长远而稳定的动力支持。

5.积极为高职生的就业搭建实践活动平台

(1)开设专门的就业创业课程。就业指导不应该只在毕业班进行,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业期间。一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特点,以选修课、讲座、座谈、勤工俭学、主体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分阶段、有层次地开设科学的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请各种各样有经验的老师、专家和企业家,从理论的深度、范围的广度和实践的操作等多方面给学生理性和感性的认识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二是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制度。把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纳入高职生的学业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质量,坚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顺应社会需求,深入学科专业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由偏重专业教育向注重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偏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由偏重书本知识传授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转变,把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纳入高职生的学业教育。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有利于增加高职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而提高高职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2)积极发挥学生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活动。成立一些学生社团和组织,发挥搭建学生到企业去锻炼的沟通桥梁作用;以社团活动为阵地,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活动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开展各项创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教育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能力。

(3)增加学生的创新实践机会。在校期间,紧密联系社会和市场经济实际,充分适应市场需求,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了解发展趋势和需求,拓展自己的专业,强化动手能力,在学生中开展校园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通过第二课堂,练习经营创业计划的制定,模拟经营实战操作,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就业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被动就业转为主动就业,把自己培养成为应用型与创业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省略/2010-07-29.

[2] 腾飞.“90后”大学生的特征分析和高校育人工作的对策建议[J].思想政治教育,2010,(6).

[3] 彭林珍,舒毓昆.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2010规则修改对中国男篮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MA60高原航线航路中一台发动机失效的飘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