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阅读教学另辟蹊径

时间:2022-07-05 02:39:24

为阅读教学另辟蹊径

【摘 要】 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本文通过以多媒体的直观手段来还原“陌生化”语言,以创造性的个人解读来进行“陌生化”阅读等策略,将“陌生化”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去,从而使学生走出审美疲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获得对文本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陌生化;阅读教学;理论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2

一、问题的提出

说起语文教学,众多的同行都会感到忧心如焚,十多年前《教育文摘周报》曾载“近八成中小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而且“这兴趣与年龄、学龄的增长成反比”。十多年过去了,笔者从新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情况并未有多大改观,甚至愈演愈烈。

究其原因,我们往往会归咎于语文学科的先天弱点:部分课文生涩难懂,学生缺乏相关的情感体验,且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难以短期见效。在“应试教育”的浪潮中,学生自然会进行较为功利化的选择,对此,笔者也深有同感。但是,只归咎环境因素,对于问题的解决还是不会有太大帮助,孙绍振先生说“语文课堂上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却往往把“人家的已知当作未知,视其未知如不存在,反复在文本以外打游击,将人所共知的,现在的,无需理解力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反复念叨,甚至人为地制造难点,自我迷惑,愚弄学生”。这正是阅读教学的症结所在。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需要在学生的未知上下功夫。从心理学角度看,“陌生”的东西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激发人们的兴趣,让人们获得一种审美愉悦。

二、“陌生化”的概念界定

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情感体验;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陌生化的基础是新奇的语言感受,是新奇的课堂体验。正因为如此,笔者以为,尝试“陌生化”的教学方法,以各种手段来还原陌生化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

接下来我就从日常教学的一些案例来谈谈“陌生化”在语文阅读理论环境中的运用策略。

三、“陌生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以多媒体的直观手段来还原“陌生化”语言及场景。

对学生来说,语文教科书选入的课文,大都是陌生的,语言是陌生的,情境也是陌生的。面对陌生的文本,教师应运用现有的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寻找“熟悉”的因子,搭起解读文本的桥梁。

1、在《紫藤萝瀑布》这一课中,就出现了不少陌生化语言制造的情景。

①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②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这两句话都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藤萝的勃勃生机与盛大气势。但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很少有学生知道紫藤萝,在阅读中,他们唯一能获取到的信息便是紫藤萝会开出很多很多的小花。并且还有学生提出了疑惑,“瀑布”“大条幅”,真的有这么繁盛的花吗,为什么不用“道”,而用“条”这个量词来形容瀑布。由于学生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切身体验,因此他们很难通过联想,产生紫藤萝繁盛和美妙的感受。甚至有些同学犯难了,疑惑了。真的有这样的情景出现吗?一朵朵小花怎么能和瀑布相提并论?

为了解答学生的疑惑,我适时地出示了紫藤萝的图片,还在图片下附上相关文字。让图片自主还原文本,既能解释“陌生化”语言,同时又使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为下文的教学打下基础,也为学生继续阅读文本增加了期待感。

经过图片的观察和教师的引导,不少学生都豁然开朗。

(二)以创造性的个人解读来进行“陌生化”阅读

阅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阅读活动中对于文本的解释也不相同。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留一点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对于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多角度对文章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丰富的想象力、开创性的思维来陈述自己的见解。

以人教版《谈生命》课堂片段为例:

教师:本文中有很多语句含义深刻隽永,是文学大师冰心积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精警之句,是对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试从文中找出来,认真品读,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主感悟并交流

学生1:我评点的是“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因为生命中的痛苦挫折磨练了我们,使我们更好的生存发展。

教师:很好,有自己非常到位的理解。

学生2:我评点的是“在宇宙的大生命中……进化运行”。对于茫茫的宇宙来说,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我们虽然渺小,但滴水可以汇成江河,我们虽然微不足道,但我们可以装点星空,我们不可自大,我们更不能小视自己。

教师:是的,我们不能小视自己,应相信自己,只要不断的努力,就可以装点星空。

学生点评……

教师小结:最好的东西要留在心底,不断地回味,它会对我们的人生有更大的指导意义,让我们铭记那些给我们启示最深的语句。(学生齐背)

在这堂课中,教师让学生摆脱了感受上的惯常化,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多角度出发,对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学生的阅读欲望被大大的激发出来,思想上的火花不断迸射。

(三)以比较、辩论等手段来实现“陌生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千课一面,千人一法的教学方法只能令人生厌,而只有不断更新变化的方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那么有时候我们能不能“陌生化”一下?毫无疑问,教师陌生化教学方法的长期有意使用,将大大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比较性阅读

如我们很熟悉的文章《我的叔叔于靳》,导入时教师总习惯性地出示作家简介及该篇小说的创作大背景。这样学生只会接受现成的答案,没有自己的思考,“拿来主义”,创新无从谈起,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莫泊桑的其他小说,比如《珠宝》,印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比较阅读,自己去探讨,从而发现当时社会的弊端。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第一位的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这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

2、辩论教学,观点博弈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生说话能力的要求是:说普通话。回答交谈,讲述见闻,介绍事物,发表意见,做到语音清晰,意思明白,条理清楚,态度自然。而辩论教学正是达到这一目的要求的有效途径。

以人教版《羚羊木雕》的课堂片段――辩论实录为例:

生1:我认为羚羊木雕不应该要回,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父母说过木雕已经送给我了,我就有权作主。二是万芳是我的好朋友,真诚帮助过我。三是既然送出去了,再要回来,伤了我的心,也伤了朋友的心。四是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批评父母的重财轻义,伤害了孩子之间的感情。五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师:她说了七点,比较全面,而且条理性很强。谁能像她一样继续说?不必举手,直接站起来说。

生2:(主动站出来)我赞成羚羊木雕要回:一,羚羊木雕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纪念品,很珍贵。二是父母送给了你,并没有让你送给别人。三是如果不要回来,不是伤害父母的感情吗?

生3:我认为不应要回,因为万芳为“我”作出很大的牺牲,是“我”的好朋友,送木雕,更送的是友情,友情是无价的,父母是重财轻义,可以说是对孩子的“精神虐杀”。

……(课堂辩论很激烈)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不仅能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教学中的“亮点”“美点”,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以动人音乐的渲染来创设“陌生化”情境:

创设“陌生化”的阅读氛围,音乐渲染是一种重要手段。通过乐曲使得音乐和文本产生一种“通感”的陌生化效果,能更容易地把学生带到特定的阅读氛围之中。

以下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堂片段:

师:是啊,人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当小英子看着襟前的夹竹桃,她的眼前浮现出很多曾经和爸爸在一起的画面。

课件出示:那个下雨的早晨――

那个瘦高的影子――

每天他下班回来――

第一次去银行寄钱――

……

生:那个下雨的早晨,小英子赖床不肯起来,被爸爸狠狠打了一顿。因为爸爸的严格,小英子再也没迟到过。

生:爸爸瘦高的影子出现在窗外,他给小英子拿来了花夹袄和铜板。爸爸是以很快的速度赶来学校的。

……

在学生回答小英子和爸爸在一起的画面时,播放轻快柔和的音乐,使得大家进入一种温暖的、幸福的阅读氛围中。然后话锋一转:

师:是啊,那时候的小英子是何等幸福啊,拥有着爸爸严格却又不失温暖的爱。(语言中要有幸福而快乐的感觉)然而,现在(语气转变低沉、痛苦)

对于初中生来说,该文的阅读存在着“陌生化”的体验,因为很少有学生会经历痛失亲人的不幸,所以如果直接通过朗读并不会从情感深处真正与文本的主人公感同身受。而通过情境的联想和音乐的渲染,产生出这种“陌生化”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更亲近文本,更能深入感受。

四、“陌生化”的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成效和反思

经过近一年的尝试,笔者以为,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陌生化”能传递给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新的启示:教师关注文本中的“陌生化”语言,运用“陌生化”的教学手法,使文本从熟悉变得陌生,然后随着课堂阅读教学的深入,再把文中含有“陌生化”的知识变得熟悉,让学生有贴近文本的机会。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一步步激活。“陌生化”使学生能够从教学陌生化魅力中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渴望,形成一种自觉自发的思维方式,进而能够自觉地运用这种已习得的阅读方式,实现知识的获取和贯通。

但是,并不是所有“陌生化”的运用都能得到相应的效果。在教学过程当中,笔者发现,课堂预设的完整度,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教师对于文本的熟悉度,都将会成为影响“陌生化”运用的因素。除此之外,对于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师如果运用得不够合理,反而会使学生走入阅读误区,导致学生云里雾里。

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度,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陌生化”,都是笔者需不断去摸索的。

参考文献

[1]范方俊.陌生化的旅程:从什克洛夫斯基到布莱希特[J].中国比较文学,1998,(4).

[2]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刘学智、代文伟、姚洁.教学法[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2.

[4][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5]张冰.陌生化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浅议施工阶段造价控制与管理 下一篇:谈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