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渐进的探究教学 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07-04 10:29:09

践行渐进的探究教学 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此次修订主要体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方法、力求减负、审慎设计等特点。那么,高中数学课堂教育如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贡献力量?适逢安庆市教研室举办全市高中数学教学研讨会,以切实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安排我提供一节研讨课,以作会议交流素材。依此素材,小议一点感受,请方家指正!

1 教学实录(限于篇幅,有删减)

老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针对教材的“探究”(如图2.3-16,当=λ时,点P的坐标是什么?)作了学习,还记得有何探究成果吗?(学生回故:①点P的坐标,②点P与λ的取值一一对应)

老师:知识的生成与发展是无界限的。对于此“探究”, 能否改变探究的方向,从而收获新的发现?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平面内三点共线的探究。图2.3-16

老师:已知,不共线,若=λ,以、为基底,的分解式是什么?与的系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若=t+(1-t)(t∈R),则三点P1、P、P2的位置关系如何?(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互相交流以统一认识)

结论:已知,不共线。那么三点P1、P、P2共线?圳=t+(1-t),(t∈R)。

老师:同学们,点P的位置与t的取值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①t>1,点P在线段P2P1的延长线上;②t=1,点P即点P1;③0

例1:如图-1,在OAB的边OA、OB上分别取点E、F,使=,=,连结BE、AF交于点G。设=,=试用、表示。

学生:设=λ+(1-λ)()=u()+(1-u),

则,λ=u(1-λ)=1-u

图-1

解得λ=u=。故=+。

例2:如图-2,设ABC外心为O,取点M,若++=。重心为G,连结AG交BC于D。求证:①点M是ABC的垂心;②ABC的外心O、重心G、垂心M在一直线上。(经过例1的预热,应用结论的意识逐渐活跃)

学生:①因为+=-,所以2=,即∥。点O为外心可得=,故,即。同理可证,。所以点M是ABC的垂心。 图-2

②==(+)=+×=+。由结论可知:三点O、G、M共线。(学生鼓掌叫好,进入兴奋状态)

学生:对于②也可这样证明:因为=+=(++)=,所以由平面向量共线定理可知:三点O、G、M共线。

老师:非常好!还有不一样的证法吗?(无人回答),那么大家对探究结论有何评价?

学生:“结论”是平面向量“共线定理”的另一种优美的表达形式;另一层面,亦可理解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应用,从而让我们在证明三点共线时,脱离平面向量共线定理的定势思维束缚。(学生总结,老师引领,提炼关键词)

例3:(2006年·湖南)

①(文·10)如图-3,OM∥AB,点P在由射线OM、线段OB及AB的延长线围成的阴影区域内(不含边界),且=x+y,则实数对(x,y)可以是( );

A.(,) B.(-,)

C.(-,) D.(-,)

②(理·15)如图-3,OM∥AB,点P在由射线OM、线段OB及AB的延长线围成的阴影区域内(不含边界),且=x+y,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当x=-时,y的取值范围是____。

学生:延长线段OP交AB的延长线于点P′,则=λ,λ∈(0,1)。由三点A、B、 P′共线,得=t+(1-t),图-3

t

拓展1:已知,不共线。若点P′不在直线P1P2上,此时如何应用平面向量,表达?延长OP'交直线P1P2于点P,则=t+(1-t),t∈M;那么=λ,λ∈D。(师生共同总结,寻求拓展结论)

老师:“结论”是平面向量共线定理表达形式的变化,那么它是否可以再作适当变形?

拓展2:已知,不共线,常数a、b、c不全为0,则三点P1、P、P2共线?圳a+b+c=且a+b+c=0。(学生互相合作,形成拓展结论)

老师:这样,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例3,那么解答过程可否作出简化?

学生:延长线段OP交AB的延长线于点P′,则=λ=x+y,λ∈(0,1)。那么x+y=λ。故:①C;②x

老师:非常好!如果说智慧是创新的源泉,那么思考便是智慧的起点!(学生热烈鼓掌)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老师带领学生加以总结)

老师:布置作业,宣布下课。课后作业:①已知ABC中,D、E分别是AC,AB的中点,延长BD至F使DF=BD,延长CE至G使EG=CE,求证F、A、G共线。②学习完本节课以后,你有何感受?写一篇学习札记。

2 回顾与感触

2.1 探究教学在渐进的知识呈现过程中布疑设局,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好奇,从而积极的思考,快乐地学习。中南大学刘路老师告诉记者,“我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兴趣,只要有兴趣,就能迎难而上。”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培育学生淡定和坚毅的品格。张九龄诗曰:“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是说人达有时,花开有季。探究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避免强迫的灌输,追求自然和人事的和谐,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为终身的创新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探究教学易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其创新的意识。诚如一位学生在札记中所言:“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堂课处处体现的探究精神,这种精神是不满于浅显的进取精神,是探幽入微的科学精神,更是一种勤于思考的思维习惯,当我们思考,探究出一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会感到无穷的快乐,这是发自内心对知识的向往和追求”!

2.3 探究教学让课堂氛围很温暖,易于激发学生的热情。李昭平先生(太湖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点评中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课堂需要温度。是的,温度应是和谐课堂的一个要素,教师释疑的激情洋溢,学生提出疑惑的顺理成章,解决问题后发自内心的微笑,渐入佳境后的心旷神怡,收获成功后的信心满怀,都将显得顺理成章!课堂需要温度,学生快乐地学习,享受着学习,这必然促其心智成长。

3 困惑与思考

3.1 课题从何而来?孙彦先生(安庆市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应立足于课堂教学,而不仅仅在于学科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高中阶段并非每一节数学课都要实施探究教学,但是每学期至少应该安排几次较为完整的数学探究”。这样,教师应努力成为数学探究课题的创造者,有比较开阔的数学视野,了解与中学数学知识有关的扩展知识和内在的数学思想,为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作好充分的准备,并积累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资源。

3.2 探究教学要设计合理,发生自然,当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考方向偏离时,教学是照本宣科,还是抛弃原来的设计,回到学生的思考轨道上来呢?学生的学习札记中谈及本课的学习感受丰富多彩,但是,有四位同学表示,虽然此次公开课自己很认真去听,去思考,老师也讲得很好,但当时真的没听懂,后来在课下独自啃了一个小时才收为己有。何故?储炳南先生(岳西中学教研室副主任,特级教师)的点评恰好回答了我的疑惑。知识的呈现应该更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设计的坡度还应趋于平缓,以利于思维的和谐过度。而且,当结论(已知,不共线,若=x+y,x+y=1则三点P1、P、P2共线。)出现以后,此处若预留时间,学生肯定会有疑问:x+y>1(

3.3 探究教学如何处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索?克林伯格(Klingberg,L.)指出,“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 。新课程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而探究课型无疑是一种优秀的模式。因此要教给学生的是探究的过程而不只是结论;引领学生初步了解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多一些鼓励而非责备,适度引导而非挫伤其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尝试教学的认... 下一篇: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想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