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重点体会文字 重解读体会情感

时间:2022-07-04 09:44:12

抓重点体会文字 重解读体会情感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说明文。这篇课文的学习需要学生体会到平实语言下炙热的情感。对情感的解读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贯彻简化课堂的教学思想,我把课文的内容概括为“贫困”“渴望”“奉献”三个词,对这三个关键词的解读,就是对课文的深入解读,它们就是对课文高度的浓缩,下面我们进行具体分析。

一、解读贫困

我多次教授这一篇课文,学生都无法理解文中所描述的贫困,都认为书中的描述有虚构的成分,这对教学的进行造成了直接的困难。我们必须消除学生认知的障碍,让学生切实感受贫困,调动学生的情感。本文直接描写贫困的内容只是第1自然段的寥寥数语,“在安徽省金寨县,他遇到一群每天跋涉30里路求学的孩子”“因为她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这些描写贫困的语言并不是本课的重点,但是只有在完全理解贫困带给孩子们的困难,才能真切地感受其中的情感。因此如何让学生有深入的了解,老师还是要做一些努力的。

1.反复朗读课文,推敲字句

古语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的朗读,有助于学生仔细揣摩作者的情感,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当然,反复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吸收语言技巧等知识,现在,朗读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当然反复的朗读并不是单纯地重复,而是要有目标、有重点地对一些内容进行解读,尤其是对一些承载着作者情感的重点字句。

在《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描写贫困的句子中,“跋涉”“30多里”“蜿蜒”这几个词语值得仔细推敲。在反复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或者查字典理解这几个词语。这几个词语全是形容路的,“跋涉”形容路程异常艰苦。“30多里”形容路程很长。蜿蜒形容路很曲折。这些孩子的求学路上充满着艰辛。组织学生将课文中的描述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对比,学生就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搜集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

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贫困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时如果借助多媒体出示一些精心搜集的图片,把学生带进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那么,这样的理解应该就比较深刻了,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大多数的老师喜欢将图片出示安排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前,我认为这样做并不好,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先体味语言,有助于学生自由想象,然后定格在画面上,比较想象的差距,这样更能使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

二、解读渴望

看这篇文章,最先看到的就是那幅图上的那一双大眼睛,一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一双忧郁的眼睛,之所以忧郁,还是因为渴望,所以渴望是这幅图表达的最主要的情感,隐含着炙热的情感。

1.图文结合,发挥想象

认真读这幅照片,引导学生想象,从图上这位小女孩的眼神中你能读到什么?我们的周围能见到这样的眼神吗?组织学生讨论后,得出专注的结论,然后结合课文中的文字,体会专注背后有怎样的艰辛,有怎样的忧郁与怎样的渴望。

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在讲到这一部分的时候,主讲老师用“担心”一词来引出这双大眼睛中的渴望。担心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担心失去学习的机会,担心其他的小朋友失学,所以明亮的眼神中略显忧郁。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她渴望读书。这样担心—忧郁—渴望的解读过程,有助于学生逐渐走进故事中,她是那样专心,因为她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是那样强烈地渴望读书。

2.配乐朗诵,体会情感

很多人都说光看到这张照片就会被感动得掉眼泪,为什么要感动呢?学生已经从对文章和图片的解读中了解到了这一些。然后教师就需要趁热打铁,唤起学生对同龄人的同情,为下一个解读奠定基础。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全国成千上万辍学儿童的呼喊,这双大眼睛,向我们深情地诉说着,这双大眼睛,向世人热切地呼唤着,从而引出下文对奉献的解读。

三、解读奉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本课的学习要“关爱他人的情感”,我认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对前两点的解读就是为了引出最后对奉献的解读。对文章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要在学生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

在此处的讲解中,要着重展示人们为希望工程做的贡献,让学生清楚地认识,那双大眼睛的渴望得到了回应,无数人们的爱心行为抹去了那双大眼睛中的忧郁,从而让学生体会帮助别人是很美好的行为。

通过这三个点的解读,我们就能带领学生理解朴实的文字中的情感。教无定法,贵在体会,这是我教学探索中的一点体会,与同行共勉。

上一篇:创设教学亮点 探究语文前景 下一篇:学会表扬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