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区域效应研究

时间:2022-07-04 05:11:02

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区域效应研究

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应用的主体,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实证检验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影响,并分析其地区效应及原因,得出在知识转移和生产层面,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提升确实存在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且有滞后性。在三大地区中,东部地区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 知识生产函数;产学研合作;高校学术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1-0138-04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多体现在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大学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应用的主体,必然成为各国综合国力提升、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创建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首要任务。1992年,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和中科院共同提出“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产学研结合成为高水平大学、一流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林宝琨(2006)指出新时期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构建以产学研结合为特征的创新团队,不断加强科研团队的管理职能,拓展产学研界面、开发人力资源和资产等。[1]胡瑞(2006)则提出高校要以重大项目为纽带,积极推动体制创新,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研究的创新性和实用性。[2]马卫华(2010)基于资源流入流出模型,指出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术团队带头人、团队文化、研究方向选择、组织学习等方面存在正面影响。[3]

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规模和数量取得迅猛发展,但与国家赋予其的责任与使命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实践中,理论界、企业界、教育管理部门等更多地将产学研合作视为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一种体现,一种对社会的单方面付出,产学研合作对高校的收益也仅仅体现为科研经费的补充。虽然绝大多数高校认可产学研合作对其学术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作用,但较少能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升大学学术竞争力的角度认知产学研合作。[3]这种作法忽视了合作过程中企业界和学术界的知识生产交换、科研团队研究导向实践化与创新化、学术视野的拓展等环节,不利于高校最大限度地从产学研合作中获益。实践中,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到底有何影响?本文以产学研合作中的高校为主体,基于2007-2011年地区层面数据,实证检验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作用,并分析其地区效应及原因。

二、模型建立及数据

(一)模型与变量

经验研究中,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是目前研究R&D和地区创新活动比较合适的一个模型。[4]本文以此函数为基础,将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提升看作知识创造的过程,研究产学研合作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在知识生产函数中,R&Doutput=aR&Dinputb,其中a为不变要素,b为弹性要素,表征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变化。[5]我们将高校创新活动的R&Doutput看作学术竞争力的提升,以高校创新产出表征,R&Dinput则为高校创新活动的各种投入,包括人才、资本、科研经费等。模型则转化为Yit = f(Kit ,Lit ,Rit ),其中Yit为第i地区第t时期的高校创新产出, Kit、 Lit分别为第i地区第t时期的高校资本和劳动力投入,Rit为第i地区第t时期产学研合作经费。

考虑R&D投入通常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将滞后一期的产学研经费变量引入模型。由于缺乏高校资本存量的数据,仅引入自变量L和R,回归过程中,将结合模型的检验,保证模型的拟合优度。最终得到模型(1)和模型(2)。

lnYit=β1lnLit+β2lnCRit(1)

lnYit=β1lnLit+β2lnCRit+β3lnCRi(t-1)(2)

其中,β2、β3分别表征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术竞争力影响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同时,为进一步分析三大地区效应的差异及原因,将分别对全国和三大地区的数据进行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

在具体的变量选择上,现有研究中,通常采用全要素生产率(TFP)和专利申请或授权量作为创新产出的指标,而针对高校而言,由于2009年以前各地区高校专利申请及授权量未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列出,本文倾向于采取技术进步指标TFP作为高校创新产出的表征。高校的学术进步主要表现为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而国外三大检索工具收录期刊数是高水平学术能力的重要表现,是许多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的关键指标,因此本文以各地区SCI、EI、ISTP的篇数代表地区高校的竞争力,以每年三大索引期刊数量的增长作为高校技术进步的表现,即Yit。Lit则以各地区高等学校R&D人员数表征,CRit以各地区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筹集额中的企业资金部分表征。

(二)数据说明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于2008-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考虑到部分年份数据缺失的影响,以30个省市为对象,采取地区层面的面板数据。其中研发经费变量,以GDP平减指数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一)模型的检验

针对面板数据,存在固定效应(FE, fixed effect model)和随机效应(RE, random effect model)两种模型,错误的模型设定可能引起参数估计的偏差,因此首先应对模型的选择进行检验。计量经济学中,普遍采用Hausman检验来判别模型,其零假设为存在随机效应,若p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考虑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高校数量、质量及产学研合作的规模等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分别对全国和三大地区数据进行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基于Eviews 60的操作,得出回归结果,如表2、表3所示。注:括号内为p值,***、**、*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由表2可知,在全国层面,各地区高校R&D人员和R&D经费的投入对其科研能力的提升均存在显著的影响,各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方程的F值也通过检验,说明模型整体是显著的。模型(2)中,lnCRit的系数为0229044,lnCR(t-1)的系数为0181643,表明产学研合作经费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短期影响要比长期影响更明显,这可能与短期内产学研合作规模的扩张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科研经费补充的即时影响相关。

注:括号内为p值,***、**、*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由表3可知,在三大地区层面,大部分系数能够至少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模型整体也均显著。模型(2)中,lnCRit的系数除在西部地区数据的回归结果中显著外,东部和中部地区这一系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lnCR(t-1)的系数在三大地区的回归结果中均显著,说明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滞性。三大地区中,东部地区lnCR(t-1)的系数最大,为0284581,分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75倍和392倍。可能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影响存在规模效应,即只有当产学研合作达到一定规模时,才可能对高校科研能力和科研活动产生影响,短期内,由于企业和高校合作的频率和深度仍较低,双方知识互换和创造的频率相对较低,产学研合作对引导高校研究导向、促进科研人才成长、促进科研团队组织学习等过程的影响也较少;另一种则是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受合作质量的作用,低层次的合作如简单的技术转让,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影响必然有限,而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不仅存在知识转移的过程,而且包括基于双方知识的再造过程。在三大地区中,东部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经济活跃度高,较早开展产学研合作,其合作的规模和层次较中西部地区有明显优势,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影响也可能相对较强。

“985工程”学校及211学校集中着国内大部分领先的科研资源和科技成果,是各地区产学研合作的主力军,其合作层次和规模必然较一般教学型大学存在明显优势。因此,为验证上文的两种解释,我们以三大地区产学研合作经费总额、“985工程”学校及211学校总数,分别表征地区产学研合作的规模和质量。由表4可知,2011年东部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经费总额达1466005万元,分别是中部、西部地区的308倍和301倍。东部地区共有“985工程”学校及211学校106所,占总量的702%,说明东部地区产学研合也存在明显的质量优势。四、结论与启示

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区进步、知识创新、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各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步伐加快,产学研合作已成为高校科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影响到底如何。本文以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影响,得出在知识转移和生产层面,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提升确实存在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且有滞后性。在三大地区中,东部地区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影响最为显著,这与东部地区开展产学研合作较早,合作规模优势明显,合作层次和质量较高有关。

基于本文的研究,得到一些启示: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仅仅停留在社会职能践行的视野内,将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补充科研经费、转化科研成果的手段,而应从实践出发,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识转移、应用、再生,提升自身学术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产学研合作应同时注重规模和质量,着力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发展深层次的知识转移和再生,以便更好地提升学术竞争力。此外,在构建经济社会和环境文化方面,东部地区活跃的市场经济环境孕育着技术转移、交流、再生,高校与企业、其他高校间的技术合作也较为明显,为高校竞争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西部地区在过分追求高校学术成果的同时,缺乏对市场化技术环境的培育,进而导致大量技术成果商业化程度低,高校面向市场研究能力弱等困境。为此,政府等主体在创造良好技术市场环境,促进高校技术信息沟通与转移,进而从根本上促进高校学术竞争力等方面仍需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宝琨, 孙才超 高校科技组织创新及其管理[J]. 吉林教育科学,2006(2):90-93.

[2]胡瑞, 李忠云 加快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J]. 科技管理研究,2006(8):149-151.

[3]马卫华 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术团队核心能力作用机理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刘和东, 施建军 自主创新的内外溢出效应及其区域比较[J]. 科研管理, 2010(11):1-6.

[5]Griliches S Issues in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R&D to Productivity Growth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J]. 1979(10):92-116

上一篇: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的特殊影响 下一篇:A对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