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体验与阅读的中坚桥梁

时间:2022-07-04 02:13:37

架起体验与阅读的中坚桥梁

【摘 要】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贯穿了三个部分的各主要方面,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的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体现了“体验”的取向,尤其体现在阅读教学目标上,“体验”被认为是阅读教学中重点关注的一个维度。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获得语文阅读实践的切身情感体验,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教师要特别重视利用好教材。教师不仅要实用教材,更要巧用教材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由“好”、“乐”产生主动学习、追求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产生主动学习、追求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关键词】阅读兴趣;情感体验;成功体验;动力“体验”一~在汉语中的一般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亲历性;二是实践性。从《课程标准》四个学段目标中着重设定阅读教学目标看得出:第一学段(1―2年级)目标第7条。“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3―4年级)目标第5条:“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语言。”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第7条: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动。第四学段7-9年级目标第8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新课标要求7―9年级的学生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那以此推算,学生每天的阅读量则不能少于2000字。这样的要求目的是为学生上高中后进一步扩大阅读量及提高阅读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获得语文阅读实践的切身情感体验呢?方法很简单,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因为教材是课程资源最重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教师要特别重视利用,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介绍三种作法:一、利用教材中的“三语”作为契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三语指一堂课的导语、高潮语、结束语。充分留下三语的空白处让学生补充说,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导语即开场白这本是教师上课的一门艺术,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好体会:好不容易精心设计一篇课文的导语,或用精辟警句、或用新闻奇事、或巧插小引……但有时却吊不起学生的口味,出师不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曾提出学生要重在参与,“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表明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开场白时与其让教师唱精彩的独台戏,倒不如让位给学生来当主角。如在开讲《狼》的专题时,我让学生先讲有关狼的故事、谚语、成语等,学生讲得不亦乐乎,让我倍感意外:学生哪来的那么多的课外知识?当学生有所思而口不能言时,本人才开始讲课。虽然那次开场白,花了半节课左右的时间,本人认为值得,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专题课上得很成功。余兴末尽的结束语,会让学生去思考、去行动。如在结束《贝多芬传》一文时,我这样说:“我除了了解课文所介绍的有关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期间艰难曲折的生活经历的情况外,对于贝多芬其他的情况我真的是一无所知,希望有同学告诉我。”第二天上课,当本人走进教室时,马上有学生告诉我关于贝多芬双耳失聪后坚持创作并获得成功的情况。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学生说自己知道贝多芬的《欢乐颂》的歌词内容并轻轻地哼起这首歌来……学生的发言超出了我的想像。学生由于在课堂上有机会表现出比教师“能干”、“厉害”,同时也满足其竞争性强、表现欲盛的心理,其课外阅读兴趣大增起来。在往后的教学中,我上起课来就顺手多了。本人觉得若在每上一篇新课文时,都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绩的机会,就会使学生感到自己付出了劳动,得到了进步,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这是最重要的兴趣源泉,经常这样做的结果便可想而知了。二、利用教材中“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讲座为触点,掀起阅读高潮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在推荐《西游记》这部名著时,本人先隆重推出并用一节课的时间介绍相关情况,然后将大导向阅读与巧安排讨论相结合,提供给学生呈现和表达阅读能力的时空。接着给这部小说制定明确的大目标大任务,为了便于具体落实,再将大目标大任务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小任务,这像把一大块排骨砍成众多的小块排骨,学生才吃得着、啃得香、有信心、有兴趣。以后每隔一段时间便安排一节课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对学生在讨论中的一家之言、独到见识,本人都尽力呵护、及时褒扬。肯定学生的个体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开放思维空间。当学生运用自己的课外阅读体验,在课堂上向老师向自己的同龄人表现对名著或阐述见解,或点评人物、或分析妙笔等时,该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啊!这是学生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这是一次自我肯定的飞跃,这样学生的阅读欲越来越强,读名著的人便也越来越多。三、利用实践活动“推荐美文”的空白作为燃点,定期自荐文章,激发学生阅读欲本人曾向学生鼎力推荐《六个馒头》这篇小说,学生很感兴趣。当本人与学生共同欣赏完后,便布置作业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收集善文、美文。许多学生显出了空前的热情,为让老师选中自己推荐的文章,学生各自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如八仙过海般地各自阅读,寻找自己看中的妙文。一星期后,本人让学生拿出自己推荐的文章,大多数学生都能拿出来,并且还能陈述自己推荐该文章的理由,并附上自己简单分析文章的材料。最终本人选出了《提醒幸福》、《平分生命》、《一杯牛奶》、《班上刮起爱美风》等文章,推荐这些文章的学生在发言时说得头头是道,思路清晰,充分显示其与众不同的分析能力,这让其他学生羡慕得暗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超过他(她)。在学生分析时,本人觉得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见解,不轻易地作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习惯,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本人也正是遵循这一教学规则,使学生受到很大的鼓舞。良性循环获得了良性效果,学生阅读课外文章的兴趣与热情与日俱增。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我们教师不仅要实用这个例子,更要巧用这个例子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是一切人才成长的起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由“好”、“乐”产生主动学习、追求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好”、“乐”即兴趣,实质上就强调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这也体现了新课标的“情感与态度”的维度。其实当学生对语文阅读感兴趣时,就会有情感体验,就会对学起来“感到没劲儿”语文学科产生感情,从而有愿学语文的愿望,学生乐学语文,则语文教学质量大幅度地提高便指日可待了。参考文献:[1]王锐.给学生一把阅读的钥匙――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2):[2]郁金星.浅谈家校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J].学周刊,2016(6):

上一篇:运用联想法巧记英语单词 下一篇:初中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及其教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