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系统顺周期效应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分析

时间:2022-07-04 12:45:52

金融系统顺周期效应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分析

摘要:金融系统顺周期效应主要表现在监管资本、贷款损失拨备和公允价值计算的顺周期性三个方面。金融系统顺周期性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加剧金融经济周期波动。有必要深入探讨顺周期效应产生的原因、形成机理和影响途径,从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关键词:顺周期效应;资本监管;贷款损失拨备;公允价值。

一、引言

金融系统顺周期性是专家们在描述金融系统稳定性时结合控制论的“正反馈机制”概念提出的。金融稳定论坛(2009)认为顺周期性指在时间维度上,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形成的动态正反馈机制,放大了经济周期中的繁荣周期和萧条周期,加剧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导致并增强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系统顺周期性”迅速成为了国外相关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对“金融系统顺周期性”的认识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普林斯顿大学的Markus Brunnermeier等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李文泓(2009)、谢平(2010)等的研究成果也与Brunnermeier的相吻合,将金融系统顺周期性分为三个方面:资本监管顺周期性、贷款损失拨备顺周期性和公允价值计算顺周期性。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主要表现在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经济繁荣周期放松,允许更高的杠杆率以支持经济扩张,鼓励了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经济萧条周期收紧,保证金、抵押品可抵押价值占本身价值的折扣将上涨并制约着银行的信贷供给。贷款损失拨备顺周期性的原因是:会计准则要求以既成事实为基础,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作为依据进行贷款资产恶化时的计提拨备,由于时滞效应,规则使得金融系统在经济繁荣周期鼓励并增加了对企业的信贷供给,在经济萧条周期计提拨备的增加又迫使金融系统减少对企业的信贷供给。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性主要表现为:准则促使金融系统对资产价格波动的放大,资产价格的迅速下降使得信息更加动荡,并可能引发投资者的抛售行为,加剧资产价格的下跌。

二、金融系统顺周期性的机理分析

1.资本监管顺周期性的形成机理。自《巴塞尔协议Ⅱ》实施以来,其框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备受质疑,主要包括资本要求不充分、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效应、内部评级不合理和外部评级缺乏可靠性等。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资本监管顺周期性问题进一步凸显,由于资本监管顺周期效应加剧了经济周期的波动,使《巴塞尔协议Ⅱ》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资本监管顺周期性的特征成为了舆论批评的焦点。《巴塞尔资本协议Ⅱ》为银行信用风险资本的计量提供了内部评级法和标准法两种方法。而基于上述两种方法的信用风险资本计量方式使得资本监管顺周期性随着风险敏感性的提高而增强(FSA2009a)。

据李文泓(2009)研究表明:基于内部评级法(IRB)计量的资本监管顺周期性根源是IRB计量监管资本要求时使用的PD、LGD、EAD和M等风险参数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获得波动性特征。各参数关系见下式:

当经济周期处于繁荣阶段,借款人财务状况良好,偿债能力提高,PD下降;抵押品可抵押价值占本身价值的折扣下降,LGD随之下降;而经济繁荣使得贷款承诺的提取比例降低,信用转换系数随之减少,EAD也就降低。PD、LGD、EAD都降低时,风险权重减少,计量得出的监管资本要求也就降低,支持银行增加信贷供给,并助长经济的繁荣周期。经济周期处于萧条阶段时,情况完全相反。此时,银行难以获得融资,将被迫缩减信贷供给,甚至减价变卖资产,将加剧经济萧条周期。

基于外部评级法计量的资本监管顺周期性主要表现在经济周期的变化使得外部评级具有一定波动性。外部评级法顺周期性的强弱取决于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评级,为了避免评级结论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呈现周期性,现有的外部评级组织往往不愿意频繁变动评级结论并采用“跨周期评级法”,由于跨周期评级考虑对象为整个经济周期,评级时期的跨度更长,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经济周期变化而产生的波动性,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当经济受到消极冲击袭击或者金融危机发生时,评级机构往往会调低评级,由于风险权重系数的陡然增加,监管资本的要求也会随之增加,银行根据审慎经营原则将会减少信贷供给,资本监管产生顺周期性。如果评级机构对经济形势过于消极误判而采取跨级次下调评级,将造成资本监管顺周期性倍数化扩增。

2.贷款损失拨备顺周期性的形成机理。银行贷款损失拨备确定的依据是对贷款分类的结果和贷款损失概率的历史统计,由于银行监管制度强调审慎经营原则性和具有前瞻性,贷款风险分类结果本身就具有顺周期性。Bikker and Metzemakers(2002)通过对29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的8000家银行近10年的年度数据分析表明:将GDP增速低于3%阶段的拨备比率同GDP增速高于3%阶段时相比,前者多计提的拨备在60%以上。根据FSF(2009)通过对美国国民银行1987-2008年的拨备比例与GDP增长率两组数据研究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负相关性。该结论支持了贷款损失拨备具有顺周期性的说法。

现行会计准则要求以业已发生的损失作为计提基础,确认贷款组合发生恶化时的计提拨备,这种后顾式的计提方法加剧了贷款损失拨备的顺周期性。由于后顾式计提方法具有滞后性,在经济繁荣周期,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并未完全体现出来,拨备计提往往保持在较低水平,促使银行增加信贷供给,对经济繁荣周期起到推动作用;在经济萧条周期,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充分暴露,拨备计提力度明显加大,受到利润和资本的限制,银行不得不缩减信贷供给,客观上加剧了经济衰退周期的波动性。

3.公允价值计算顺周期性的形成机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市值计价,也叫盯市原则。针对具有良好流动性二级市场的资产或金融工具,采用二级市场交易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二是模型估值,也叫盯模原则。对于二级市场流动性较差或严重缺乏的资产或金融工具,依据以资产定价理论为基础的模型进行估值。当金融体系平稳运行时,公允价值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因市场变化产生的收益和损失,而不会引起资产及收益等账面价值的大幅波动;但在金融体系受到负面冲击袭击时,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产生顺周期效应。IMF(2008)通过对16家欧美等国大型金融机构2006年的资产负债表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其结论支持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金融体系受到负面冲击袭击时产生顺周期效应的论断。

公允价值计算的顺周期性主要表现为:在经济繁荣周期,资产价格持续上涨,金融资产以远高于成本的市价入账,银行在获得超额账面利润的基础上会继续增加信贷供给,进一步提高杠杆率以助推经济繁荣周期;在经济萧条周期,资产价格下跌导致资产缩水,市场信心的丧失引发投资者抛售行为,导致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以持续并加剧经济萧条周期。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持有大量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抵押类证券,造成许多金融机构出现大量未实现且不涉及现金流量的“高额账面损失”,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水平受到严重影响。投资者被迫变现资产的情况使得市场价格无法反映资产实际价值,金融机构则根据盯市原则需要不停地减计资产,这一行为又反过来强化投资者的消极心理预期,并加剧市场的抛售行为,形成了“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抛售-价格继续下跌”的恶性循环现象。

三、金融系统顺周期性的影响分析

1.形成系统性风险。在金融领域中,系统性风险指一个事件在一连串的机构和市场构成的系统中引起一系列连续损失的可能性。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微观经济体的行为。金融系统顺周期性对系统性风险起到放大和加速作用主要表现在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贷款损失拨备的顺周期性和公允价值计算的顺周期性三个方面。经济处于繁荣周期时,由于现有金融系统的监管资本计量规则、贷款损失拨备计提规则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支持银行拥有较高的资本杠杆率,鼓励银行增加信贷供给,基于高杠杆率的信贷扩张大大减弱了系统性风险爆发时银行的危机应对能力,成为了金融危机的“潜伏帮凶”。经济进入萧条周期后,基于审慎经营原则,银行开始控制信贷供给,而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将迅速蒸发银行的“超额缓冲”并侵蚀银行的核心资本,资本“防火墙”的瓦解可能造成金融机构破产,并成为引爆系统性风险的“导火索”。

此外,金融系统顺周期性将迫使银行采取收缩流动性,由于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该行为会造成并强化市场投资者的悲观预期,由此在市场中产生的“羊群效应”将增强市场波动性、加剧市场震荡。Brunnermeier等在系统性风险自然属性中提到的偿付能力、流动性、保证金比例、缓冲保证金、资产价格螺旋式变动的影响、总流动性的扩张与收缩和抵押品可抵押价值占本身价值比例的变动等都与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密不可分。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存在于各种系统性风险计量规则之中,而系统性风险的计量结果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危机应对和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所以,缓解并消除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效应将对系统性风险的客观评价与危机防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 加剧金融经济周期波动。金融经济周期是指金融经济活动在内外部冲击下,通过金融体系传导而形成的持续性波动和周期性变化(Mishkin,1999)。根据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方向和波动特征,金融经济周期被划分为复苏、高涨、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由于金融系统顺周期性而出现的非对称“摩擦”将会放大金融冲击,并导致经济出现剧烈波动,延长了经济萧条阶段并阻碍复苏进程。“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是金融经济周期最重要的两个传导机制,而前者从银行角度分析货币冲击的效应,即以银行中介为传导冲击的渠道,又称“银行中介”机制。金融经济周期中的银行经营资本支出呈现出顺周期性特点,但企业对外源性融资渠道的依赖程度却有逆周期的特点。

当经济受到负面冲击袭击时,银行准备金就会受到影响,基于审慎经营原则而采取信贷紧缩措施,银行信贷资金减少。在经济萧条周期,银行和企业之间产生的非对称摩擦将使得负面冲击被进一步放大并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金融系统顺周期性客观上支持了紧缩性信贷政策,银行超额准备金受到影响,为了满足监管资本计量要求和准备金规定,防范“挤兑”和落入“流动性困境”,银行将减少信贷供给。因此,由金融系统顺周期性引起的非对称摩擦容易形成经济负面冲击的乘数效应,加速并增强金融经济周期的“银行信贷渠道”传导机制。

金融系统顺周期性助推了经济繁荣阶段的“过度负债”现象和与经济萧条阶段的“恐慌性抛售”现象,造成信贷周期的波动并增强了金融经济周期。“信息不对称”和“金融系统顺周期性”的存在,负面金融冲击在金融体系中被无限放大,影响市场的流动性水平并造成融资难现象。

3.促进宏观审慎监管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是相对于微观审慎监管而言的,监管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监管内容侧重点在对金融机构的整体行为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力的监管,同时关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各国金融监管当局认为只要确保单个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就能防止系统性风险的爆发。由于金融体系存在“合成谬误”问题,即对于单个机构来说是理性的行为,一旦变成金融机构“群体性行动”,可能会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原本被忽略的宏观审慎监管受到理论与实务界高度关注,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成为了各国监管当局的共识。长期以来,宏观审慎监管缺少具体内容,G20韩国首尔峰会上形成的宏观审慎监管基础性框架使其实质化。通过实施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缓解并消除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成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主要方向。主要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有监管资本要求、流动性要求、杠杆率要求、贷款拨备规则和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差异化要求,此外,会计准则的修订、衍生品交易与集中清算和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等也成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在进行金融监管改革时关注的焦点问题。

如何缓解金融系统顺周期性,部分国家金融监管当局和国际机构也采取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加拿大采用的杠杆率指标有效削弱了银行系统顺周期性,这成为加拿大银行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所受冲击较小的一个重要因素(Armstrong et al.,2009)。而西班牙央行从2000年开始就实施了动态拨备制度以提高拨备前瞻性,其实践表明,动态拨备制度对顺周期的缓解作用明显。以上这些都是监管当局在实施宏观审慎监管以应对金融系统顺周期性的有益尝试,对宏观审慎监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金融危机后有关金融监管改革的理论综述[J],金融研究,2010,(2):1-17;

(2)李文泓.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讨[J],金融研究,2009,(7):7-24;

(3)李文泓,罗猛.关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0,(2):147-157;

(4)Brunnermeier, M., A. Crockett, C. Goodhart. and H. Shin.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Monetory and Banking Studies, Geneva, 2009:18-35;

(5)IMF.Lesson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for Future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Market and for Liquidity Management[R],Prepared by the Monetory and Capital Markets Department,2009:8-12;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

上一篇:高校双语教学体系的构建 下一篇: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