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井下作业安全防范及对策浅析

时间:2022-07-04 12:25:22

油田井下作业安全防范及对策浅析

摘要:在石油行业,井下作业是最艰苦、最前沿、也是最危险的岗位,由于工作环境、机械设备、技术手段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井下作业事故率较高。不仅易给油田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和产量损失,也极易造成人身伤害。如何消除井下作业不安全因素,高质量地完成井下作业,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从分析井下作业隐患以及原因,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对于提高进下作业安全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油田 井下作业 安全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TE324 文献标识码:A

1、明确井下不安全作业的含义

井下不安全作业主要是指井下作业工作人员在进行修井等井下作业的过程中,在未排除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等不安全因素的情况下,强行作业的情形。综合分析,不安全状态包括: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施工场地环境不良等情形。而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使用不安全设备;手代替工具操作;冒险进入危险场所;不穿戴劳保等情形。

2.井下作业现场存在的主要隐患因素分析

根据导致井下作业不安全因素的原因的不同,可以将井下不安全作业划分为: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又有因受害人的原因而导致的不安全作业和因井下工作人员的过失而导致的不安全作业。非人为因素一般为作业现场防护措施不齐全而导致的不安全作业等等。但就现实安全事故原因来讲,一般是由多种原因的结合,并非一种原因而导致的。

2.1人为因素之一原因。因受害人的原因而导致的不安全作业是指受害人为了获取某种利益,无视既存的危险,在作业现场实施过激行为,结果造成伤害的情况。这主要体现在部分外来人员在作业现场不顾工作人员的劝阻,私入作业现场所导致的一些人身伤害。

2.2人为因素之二原因。因井下工作人员的过失而导致的不安全作业这是指井下工作人员在井下作业的过程中,无视既存的不安全因素或危险,持侥幸心理,或者麻痹大意,或者自信能够避免损害,结果导致了人身伤害或者其它损害发生的情况。在此种情形中,工作人员的主观心态是:有足够能力意识到危险存在,疏忽大意未意识到或意识到了而基于自信或其它心理,未引起足够重视。

2.3非人为因素。因作业现场防护措施不齐全而导致的不安全作业因作业条件、作业环境、设备配置等因素的影响,在井下作业现场,部分防护措施不齐全甚至缺乏。如警示牌不齐全、不设置围栏等等。

3.井下作业现场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

3.1 中毒、窒息。在修井技术服务作业时,发生井喷事故,井喷时可能出现原油、天然气等有毒物质,若防护不当,可能致使操作人员、检修作业人员中毒。

影响范围主要是井场施工人员,若气体含量达,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3.2井喷失控。井喷失控是作业施工过程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事故之一,引起井喷失控事故的危险因素有:1 )井口不安装防喷器;2)不按规定速度起下大尺寸工具;3)停工未关闭防喷器、旋塞;4)防喷器未及时校验存在缺陷;5)放喷形成地层压力激动。

井喷失控造成的危害有:1)浪费和毁坏油气资源。2)毁坏油井井身结构。3)吞噬井口设备。4)引起火灾事故。5)造成人员伤亡。6)污染环境。影响范围主要是井场的施工人员以及施工设备,严重可致机毁人亡。

3.3物体打击。物体打击是作业施工过程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事故之一,引起物体打击事故的危险因素有: 1)高空物品坠落或空中运移; 2)进行修井技术服务、设备等拆装作业时,用力过猛,致使部件或工具失控; 3)张紧的钢丝绳、绷绳等断裂抽出; 4)起重、高处作业时高处对象未固定牢靠而坠落;5)设施倒塌;6)设施、设备存在缺陷;7)工作场所狭小,缺乏躲避空间或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 影响范围主要是井场的施工人员以及施工设备,严重可致机毁人亡。

3.4高处坠落。在高处进行操作时,若不按规定系挂安全带、安全带存在质量隐患等容易造成人员高空坠落事故。影响范围主要是井场的施工人员,严重可致人员伤亡。

3.5触电危险。电气设备保护设施失灵,绝缘失效的情况下,人员接触会造成触电伤害,特别是野外作业环境比较潮湿,工作环境恶劣,若现场架线高度不够,架线绝缘瓷瓶损坏未及时更换,造成漏电现象,设备损坏产生漏电,供电电缆、线路出现破口,绝缘层失效造成漏电现象,违反电气设备运行、操作、检修等规程、带电作业,配电盘等设备隔离距离不足等,人体直接或间接触及带电体,都会导致触电事故发生。 进行起重吊装作业时,若作业场地附近有高压线,吊物、钢丝绳等与高压线搭接,可能发生触电;运输过程中,与沿途的架空线路搭接,也会发生触电。 野外露天设置的电气开关,经风吹日晒,易造成线路老化、设施锈蚀,造成接触不良。夏季雨水较多,各电气开关易吸潮造成短路,引发触电事故。因此,野外施工作业要特别加强电气设备的维修及使用管理,电气维修一定要切断电源,严格执行挂牌制度,防止意外触电事故的发生,手持电动工具一定要安装漏电保护器,设备电源线沿地面铺设经过道路时,应有保护设施。

3.6交通事故伤害。作业施工流动性大,人员和设备的搬迁全部依靠运输车辆完成。石油企业的交通运输,往往车多路窄、各种特种车辆车体大而笨重,经常在路面状况不良的道路上行驶,受人员、车辆、路况、天气等原因容易发生各种交通事故。 作业施工现场内的施工车辆或机械在施工现场内移动(摆车)时,由于机械故障、视野不良、人员操作失误或违章等,可能造成施工现场内的人员碰伤、碾压、撞击等车辆伤害事故。

3.7火灾与爆炸。作业施工现场属防火、防爆的重点区域,必须严加控制。在作业过程中形成火灾的原因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物体打击引起火灾、人为的失火、自然现象造成的失火、设备故障引起的失火、摩擦过热失火和过热物质引起的失火等几类。易燃、易爆介质在失控的状态下,遇引火源,可能发生火灾;处于爆炸浓度极限内的混合物,遇火源,可能发生爆炸。 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的另一类危险因素是火源。在作业施工现场可能出现的火源主要有:吸烟明火、施工机械和施工车辆的排气管火花、电焊火花或其他燃烧设备的燃烧火焰、电气火花或电气运行高温、静电打火、机械火花、雷电,以及在施工现场周围进行烧荒等明火。若作业人员进入施工现场,违规带入烟火;使用的工具粘上油污,私自动火烘烤;管线泄漏,腐蚀开焊,未经批准动火;未穿戴防静电劳动保护用品;使用非防爆电器,铁制工具撞击火花,电火花;废油和废弃物未排放在指定位置、使用不当;生活用野营房的安置地点不符合安全距离要求等都可能酿成火灾。 4.提高井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宜采取的科学措施

4.1提高员工安全意识,规范员工安全行为。在井下作业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不满足安全要求的井场坚决不进行生产作业。因为员工是生产作业的主体,要从关爱员工生命及保护生产力的角度出发,严格选择和任用生产从业人员。规范他们的安全行为,加强安全教育及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够按规程、标准上岗操作,减少人为操作失误,降低因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事故。同时,要消除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创造适合人的工作环境,从而减少人失误的可能性。积极组织员工学习岗位责任制,使员工明确工作职责。扎实宣贯《安全生产禁令》、《员工守则》,及时阻止、纠正违反《禁令》和《守则》的行为,规范员工工作行为标准。为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我公司结合自己的生产实际,制定了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要点和工作计划。公司与各队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把安全生产监控目标进行层层分解;明确各级领导对要害生产部位的安全承包职责;按照 “一岗双责”的要求,使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人人有目标,人人有责任。在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每天召开生产运行会和每周召开质询会,针对不同时期的安全工作重点,安排布置具体的安全工作、落实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对重大的安全事宜及时向上级汇报,使安全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有落实,保持了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和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

4.2加强控制设备设施的不安全因素,注重研究安全生产新技术。毫无疑问,设备和技术两方面的改善,对井下安全生产和产能提高都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根据施工具体情况确定生产设施和专业设备的选型,抓好设备的运行检查、定期校验、日常维护保养、维修改造、报废处理等环节的管理,杜绝设备带病运行,是确保井下作业安全的重要途径。另外,改善施工工艺也是提高安全的重要方面,不但能提高安全性,更能提高企业的生产产能,当前各种信息关键技术纷纷运用于井下安全生产管理。另外,我们在先进设备管理中注重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日常设备检查中突出一个“勤”字,对设备勤看、勤摸、勤检查,从源头上消除脏、松、漏、缺、锈等现象,杜绝带病工作,保证正常安全运行。二是建立健全设备台帐,认真填写运转记录,定期进行校验标定,保证所有上井设备全部在有效期内。三是加大了设备巡检。通过抓日常检查、设备维修技术培训和公司设备巡检,确保了设备出勤率。坚持开工验收制度,单井检查覆盖率为100%,并组织每月两次的安全大检查。在日常的安全监督工作中,以“岗位无违章、现场无隐患、单位无事故”为标准,结合季节特点和生产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检查活动,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

4.3加大对安全环保工作的投入。始终继续坚持“省什么钱,在安全上也决不省钱”的理念,加大安全上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以下七个方面: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支出,应急演练支出,安全生产检查、评价及整改支出,员工工伤医疗及其它国家规定所需缴纳的保险,配备和更新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支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支出,安全设施及特种设备检测检验支出,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4.4抓好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各个相关单位要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单位的生产经营实际,制定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及时修订或完善,并组织员工对新制度进行学习培训。事故应急救援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后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业单位应建立并不断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强化应急演练,提高处理事故的应急技术,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和装备设施。同时,应建立可靠的通信联络与警报系统,加强与兄弟应急救援机构的信息沟通和交流,确保在应急状况下,及时得到救助,避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5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关部门应督促所有企业建立或者完善自身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将体系设置的要求上纲上线,并制定规范,严格检查。对安全设施不齐全的单位应加重惩处。另一方面,要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人,让相关领导明确自己的责任,将安全生产踏踏实实的落实下去。同时要加强安全检查,杜绝应付检查的现象发生。最后,需要建立一套实用的安全考核体系,一定要将企业的业绩与安全生产成果挂钩,把安全生产放在企业评优的首位。针对安全生产工作,每年都会根据生产形势,制定安全生产工作要点和工作计划。同时,各队结合生产特点,对安全监控指标进行了分解与细化,制订了本单位相应的安全监控指标,层层签订、落实了安全生产承包合同,交纳风险抵押金,把安全生产目标分解到基层班组,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在事故管理上,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即使是小小的刮擦轻微伤,事故安全管理小组也必须深入现场勘察,及时上报处理,做到了事故原因查不清不放过,预防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全员不汲取教训不放过,责任人不处理不放过。认真总结和分析事故原因,深入查找事故根源,有效地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结语:综上,本论文通过认真分析油田井下作业安全隐患,并对原因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如何提高井下作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宜采取的科学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提高井下作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董志强油田井下作业安全防范及对策浅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第16期

[2]郑才军,王继忠油田井下作业安全防范及对策浅析《今日科苑》2008年 第8期

[3]陈晓东,浅谈油田井下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2年4月17日

上一篇:沥青玛蹄脂SMA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下一篇:浅析沥青道路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