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持续发展路径分析

时间:2022-07-04 10:50:31

粮食生产持续发展路径分析

1宿迁市粮食生产基础条件现状分析

1.1自然资源现状

(1)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耕层厚度由1982年土壤普查时的1.32g/cm3,49.11%、17.71cm到2010年变化为1.38g/cm3,48.71%、15.19cm。由于长时间的免少耕和机械旋耕,使土壤的容重上升,孔隙度下降,耕作层变浅,土壤的物理性状变劣,对土壤的水、肥、气、热协调产生不良影响,土壤的供肥保肥能力削弱,缓冲性能变差,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2)土壤酸碱度由1982年土壤普查时的pH值8.14到2010年变化为pH值7.58,全市土壤由碱性土演变成了弱碱性土。这对活化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提高其有效性,将产生重要影响。对改善土壤化学变化环境,形成适于本地种植的粮食作物生长环境非常有利。

(3)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由1982年土壤普查时的19.11cmol/kg到2010年下降为16.93cmol/kg。阳离子交换量的下降反映土壤的保肥性能及缓冲性能在下降,这与土壤的物理性状变劣是相关联的,必须加大土壤隔年深耕和增施有机肥等土壤管理措施的贯彻落实力度,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土壤保肥缓冲性能削弱趋势。

(4)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硼、铜、锌、锰由1982年土壤普查时的12.1g/kg、0.82g/kg、4.9mg/kg、136.1mg/kg、0.19mg/kg、2.05mg/kg、0.44mg/kg、4.87mg/kg到2010年变化为17.74g/kg、1.19g/kg、13.56mg/kg、113.58mg/kg,0.55mg/kg、2.62mg/kg,1.22mg/kg,12.30mg/kg,除去土壤速效钾以外,所有土壤养分因子都处于大幅度上升阶段,这是多年来实施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全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土壤速效钾素处于下降态势,应引起高度警觉,随着粮食生产对土壤的承载力要求越来越高,必须把补充土壤钾素营养作为今后保持土地持续生产力的关键措施抓实抓好。根据全市耕地的立地条件,自然特征,农田基础设施以及肥力水平,利用耕地生产性能综合指数,采取累积频率曲线法,将全市耕地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一级耕地17.1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9.20%;二级耕地15.53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5.45%;三级耕地7.38万hm2,占耕地面积的16.84%;四级耕地2.9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6.78%;五级耕地0.76万hm2,占耕地面积为1.73%。全市高产田(一类、二类耕地)32.69万hm2,中低产田(三类、四类、五类耕地)11.10万hm2。近几年全市整合资源,筹措资金,加强以“排灌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为标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截止2012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9.21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3.86%。在充分肯定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的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全市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水利、开发、农业、农机、财政、发改等多个部门都有项目实施,政出多门,缺乏协调和统一规划,没有能整合项目资金协同作战,最大限度发挥各个部门项目资金应有的作用,甚至因特殊因素的影响,出现同一时期重复建造同一田间工程的现象。今后必须由政府牵头统一论证建设方案,形成全市一盘棋,分区域由不同牵头部门予以实施,充分发挥不同部门协同作战的效果,最大限度挖掘项目资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中的作用。二是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经过国家多年的财政资金投入,成效显著。今后应调整资金投入方向,重点转向干、支、斗、农、毛渠系中的后三级建设,尤其是随着土地流转后,田间渠系需重新规划调整,斗、农、毛渠的重新建设和标准提高应是今后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必须高度关注,这是扶持培育新型粮食种植经营主体最直接也是最紧迫的一项工作。综合全市自然资源的现状,就实现粮食生产的持续高产而言,条件基本满足需要,对个别不良因子,只要在生产中加以重视,补齐短板,就能为全市粮食生产持续高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2物质投入及服务支撑现状

近些年宿迁粮食生产在国家大的宏观惠农政策扶持下,种植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这对调动保持农民长期的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持续健康发展,取得“十一连丰”的骄人业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最低保护价托底敞开收购农民粮食”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历史的高度,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了极为关键的影响。惠农政策是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最大投入,必须保持长期稳定,只能加强决不能削弱。

1.2.1肥料投入比例失衡全市化肥投入总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013年全市农用化学肥料(折纯)施用量39.9638万t,其中氮肥18.3530万t、磷肥6.9319万t、钾肥2.2857万t,复合肥12.3932万t。从1998年到2006年氮的用量基本平衡,2007年以来增幅明显加大,磷的用量基本稳定,钾的用量较低,基本保持稳定,复合肥一直保持逐年增长势头。从肥料投入结构来看,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施用有机肥的量少,小麦的有机无机肥比例为1∶23,水稻为1∶85;玉米为1∶16;从化学肥料投入结构来看,小麦的氮、磷、钾比例为1∶0.24∶0.24,水稻的氮、磷、钾比例为1∶0.21∶0.20,玉米的氮、磷、钾比例为1∶0.17∶0.21。由此可以看出,全市的有机肥投入水平不高,氮磷钾化肥的投入比例与科学施肥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必须加大改进的力度。粮食作物生产上重氮轻钾的施肥习惯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不但恶化了农村土壤和水源环境,降低了氮素肥料的施用报酬,同时也难以实现粮食的持续高产。长期的不良施肥习惯是造成土壤养分失衡,物理性状变劣的关键因素。

1.2.2农药投入量偏高据统计2013年全市农药使用量达7154t,主体是常规农药使用量偏大,尤其是麦田,直播稻田除草剂的使用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调整农药品种结构,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比例将是全市植保工作的重要方向。通过优化农药品种结构,减量使用农药,确保农田生态环境向好的方面转化是今后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全市目前拥有植保专业统防统治组织661个,从业人员13058人,专用植保机械11542台,日作业能力2.15万hm2。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80.47万hm2次,其中全程承包防治面积5.2万hm2。水稻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44.23万hm2次,占防治面积的57.4%。小麦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34.77万hm2次,占防治面积的52.2%。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仍然是全市的薄弱环节,难以承担起全市植保防治工作的重任。只有强化专业化社会化统防统治组织建设,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农田用药不科学的现状。

1.2.3农作物品种多乱杂全市每年需农作物种子7.5~10万t。在全市适种粮食作物品种有341个,有统计种植面积的品种40~50个。由于近年审定推出的品种多,同类同质性差异化小的品种多,优势突出划时代标志性的品种少,造成全市农作物品种种植多乱杂现象普遍,对推行大面积规范化种植管理、关键性技术措施落实、社会化管理服务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这种乱象必须通过优势突出的标志性品种引进推广,才能从根本上予以改观。

1.2.4农业机械存有缺陷截至2014年11月全市拥有拖拉机251305台,施耕机233201台,播种机28684台,水稻插秧机13740台,农用水泵38309台,机动喷雾机20083台,联合收割机18352台,秸秆粉碎还田机16787台。全市实现机耕面积55.68万hm2,机播面积44.20万hm2,机电灌溉面积29.55万hm2,机械植保面积45.65万hm2,机收面积49.48万hm2。全市水稻,小麦收割实现了全部机械化,玉米收割30%实现了机械化,小麦全面实现了机播,水稻40%实现了机插,玉米30%实现了机播。新型农业机械的发展为实现种田机械化创造了条件,农机购置补贴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步伐。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现阶段推进的农业机械的缺陷:一是机收水稻、小麦过程中,造成的抛撒现象严重。小麦收割时机械抛撒重于水稻。正常情况下每公顷抛撒量达375kg左右,严重的超过750kg;水稻抛撒量在225kg左右,严重时超过600kg。这是一笔巨大的生产环节的粮食损失,数量惊人,必须引起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和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并加以研究解决。二是水稻插秧机械适应不了淮北地区生产的需要,必须推进能适应大中苗机插的插秧机的开发研究,并加大对种植户购机资金补贴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推行的毯苗机插给淮北地区带来的稻麦生产的季节矛盾难题,为淮北地区稻麦周年生产实现双丰收提供支撑。三是耕翻,灭茬机械动力配置编小。耕作深度难以满足秸秆全量还田的客观需要,造成大量秸秆存于表层,严重影响当季作物的播种,栽插和生长。对于秸秆全量还田的田块,耕深必须达到25cm以上,才能解决问题,而目前只有12cm左右。如不能从机械上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将严重制约着面上生产水平的提升和各种栽培技术的贯彻落实。

1.2.5服务体系缺位支撑力不够全市服务粮食生产的公益性农技人员明显不足,尤其是近些年不停地机构改革,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技队伍的力量,尤其是县、乡力量明显不足,难以承担起现阶段粮食生产的重任。现阶段县(区)站和乡镇农服中心负责粮食生产工作的往往只有1~2名同志在应付,更谈不上示范推广工作的广泛开展、高产创建工作的做细做实、面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及种植户急需的跟踪服务。这种现状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重视才能解决。全市目前有农药生产企业3家,种子企业9家,复合肥企业20家,乡镇农资零售商2208家,平均每个乡镇拥有农资零售商21家以上。事实上大量的农作物品种、农药、肥料的推广使用,技术宣传服务都是这些乡镇农资零售商在唱主角,他们与种植户接触的最多,种植户听他们宣传讲解的也最多,相信他们的也最多。因此这部分力量对全市粮食生产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多年以来,政府部门对这部分力量没有引起关注,除去农资执法部门对他们所售商品的质量进行例行监督检查外,基本上无人过问,所以对这部分人加强管理,培训,端正为农服务思想,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科学合理的开方卖药,卖肥,实事求是的推介销售农作物品种,是当务之急,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宿迁现阶段农作物品种多乱杂,农药用量偏大,肥料使用与土壤作物需求不相符顽症的现实路径。管理好、引导好这支队伍,将从很大程度上弥补现阶段公益力量不足难题,提升全市粮食生产的服务支撑力。

1.2.6农业技术普及到位率低近些年省市集成了多项具有先进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粮食生产新技术,如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麦秸机械还田轻简稻作技术、水稻肥床旱育壮秧高产栽培技术;小麦机械匀(条)插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秸秆还田小麦全苗壮苗技术,晚播小麦独秆栽培技术;玉米免耕机播增密高产栽培技术等。指标细,数据实,适用性强,确实对支撑粮食生产的“十一连丰”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生产中真正按照这些技术规程去做的,能做到位的比例还很低。面上生产中小麦播种量大,基本苗超多现象普遍;水稻育秧技术走样,秧苗素质下降,栽插基本苗不足,生产中普遍穗数不足;直插稻盲目发展,播量偏大,群体恶化,风险大;玉米种植密度不足,施肥不足,产量仍在低位徘徊等问题在生产中仍难以扭转。主要原因仍然是“一家一户”种植主体结构现状所决定的。在国家转型升级,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服务业日趋兴旺的大背景下,由于种田的比较效益下降和在农村家庭收益中的权重下降,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真正安心种田的人越来越少。农业劳动力素质明显下降,农业兼职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许多地方都是妇女和50~60岁的老人在种田。由于农村种田人口的匮乏和素质现状,必然导致种田的粗放和新的增产技术难以生根普及。国家和省市每年都拿出一笔可观的资金用于农民培训,实践证明在现阶段“一家一户”种植为主体的状况下,培训效果很差。为了完成培训的指标任务,基层都需采取一定的物质刺激,农民才勉强能参加培训班,培训的初衷难以实现。因此也就无法通过对农民的培训来实现普及新技术的目的。针对宿迁的实际,今后应把培训对象的着力点更多地转向新型种粮经营主体和乡镇农资零售商,通过这一节点应该更能达到提高种粮水平辐射新技术的目的。近些年开展的粮食高产增效创建工作,为基层搭建了新的推进粮食生产升级的平台,为建设区域粮食高产高效辐射源创造了条件,提升了粮食生产水平,促进了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成效显著。但由于项目设计时,单个项目面积太大,资金量太小,项目数量太多,基层从事粮食生产的公益性技术人员太少,形成了资金、人员与面积不相匹配的状态,造成工作量太大,无人承担,或者说有人承担,也无法做精做细,做出的示范片预期效果达不到要求的现象。针对现阶段农村粮食种植仍为一家一户为主体的现状,集中连片大面积实施项目的难度,以及政府机构改革后,负责粮食生产的公益性农技人员偏少的客观实际,对项目的安排和实施作出相应的调整:一是项目安排的数量要适度,宁精勿滥,确保效果;二是单一项目的资金量要加大,保证实施片区当年内做到全覆盖;三是项目实施区实行年际间在不同乡镇,不同区域轮换,确保面上的平衡受益。通过调整使高产高效创建实施的效果更佳,带动效应更强。

1.3粮食种植经营主体现状

据统计部门结果,截至2013年,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30.17%,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仍然在低水平,处于不断上升期。全市粮食专业大户(耕种面积3.33hm2以上)2286个,流转承包土地面积4.07万hm2,家庭农场(耕种面积2hm2以上)1788个,流转承包土地面积4.2万hm2。全市累计规模化种植粮食面积8.27万hm2,占粮食耕种面积的27.9%,种植经营主体4074个。超过70%的面积粮食种植仍维持一家一户种植的格局。促进土地有序规范流转,培育发展新型粮食种植经营主体,仍然是宿迁今后一段时期需要科学谋划,适度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纵观全市近几年土地流转的发展历程,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有些地方,由于工商资本的介入,政府推动的土地流转力度大,贪多求大是一种普遍现象。如省农垦黄淮农场在城区流转土地超过了3333.33hm2;上海光明米业流转土地超过了1000hm2;泗洪石集乡由于整乡推进,农民土地全部流转,目前种植主体面积都在333.33~666.66hm2。调查表明,土地流转到这部分经营主体后,由于土地集中平整,重新规划,沟渠路配套畅通投入大,需要时间过程,加之晒场、仓储、农业机械、农作人员不配套、不到位、不适应,造成种植管理水平下降,产出效益下降,抗灾应变能力下降,粮食生产水平下降“四下降”现象。一些种植户处于较严重的亏损状态,能否长期维持下去,实在令人担忧。如一旦出现老板“跑溜溜,玩失踪”现象,将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必须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与警觉。要及早谋划预案,调整土地流转规模,走一条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土地流转仍然要回归到适度规模,以培植发展本组、本村、本乡种田能手作为流转主体的路子上来,逐步扶持发展壮大,以此化解农民的担心和抵触情绪,做到“流得出、留得住”,达到有序稳步推进之目的,杜绝大起大落现象的发生。

2宿迁市实现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

根据宿迁粮食生产所处的新阶段,粮食生产现有的基础条件和存在的制约因素,今后一段时期必须进一步明确粮食生产的奋斗目标,化解制约发展的瓶颈,强化发展粮食生产的支撑力建设,才能实现在高起点条件下,全市粮食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3-4]。

2.1今后一个时期粮食生产的奋斗目标

(1)稳定全市粮食生产(复种)面积稳定在57.33万hm2。

(2)“十三五”末全市实现粮食周年生产“吨粮田”建设目标。

(3)全市粮食总产实现430万t目标。从近3a全市粮食生产现状来看,2012年粮食播种面积57.19万hm2,单产6795kg/hm2,总产388.58万t;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57.27万hm2,单产6565.5kg/hm2,总产375.99万t;2014年粮食播种面积57.68万hm2,单产6750kg/hm2,总产389.15万t。到2020年“十三五”末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7.33万hm2,单产超过7500kg/hm2,总产实现430万t。从2015年开始到“十三五”末2020年,全市年平均粮食单产水平需提高112.5kg/hm2,才能在“十三五”末实现全市“吨粮田”目标,任务是艰巨的,但只要找准突破的方向,目标也是一定可以实现的。全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奋斗的分目标:到“十三五”末,水稻面积稳定在21.33万hm2,单产9300kg/hm2,总产198.4万t;小麦面积稳定在28万hm2,单产6150kg/hm2,总产172.2万t;玉米面积稳定在8.67万hm2,单产7500kg/hm2,总产65万t。

2.2实施四大工程,全力提升粮食生产的支撑力

围绕全市在“十三五”末全面实现“吨粮田”,针对当前全市粮食生产的制约瓶颈,重点实施四大工程,全面提升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2.1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全市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9.21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3.86%,尚有24.59万hm2耕地达不到高标准农田的要求。实施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是保证土地产出率的关键举措,符合农业部提出的“藏粮于田”的战略构想。市委市政府要针对宿迁的实际,统筹考虑组织召开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论证会,制定出科学规范的分步实施方案。要打破部门框框,整合项目资金渠道,化各自作战为集中出击,分区域分重点建设实施。要充分发挥水利、农开、财政、农委、发改委等所控项目建设的作用,优先把项目资金用于土地流转后的新型种植主体所需的土地平整和斗、农、毛渠建设工程;优先把项目资金用于土地深耕实施秸秆全量还田,增施有机肥,增施钾肥,改良培肥土壤工程。力争“十三五”末全市新增高标准农田6.67万hm2以上。

2.2.2农作物品种升级换代工程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充分说明品种在粮食生产中的巨大作用。针对全市农作物品种多乱杂的现状和全市主体品种老化现象,“十三五”期间要全面启动全市农作物品种升级换代工程。要瞄准国内科研院所,种业公司的最新育种成果,加大引种试种力度,筛选出适于宿迁种植的优良新品种,加大示范推广力度;要把近年已瞄准试验示范成熟的品种作为升级换代的重点,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扩大面积,尽快在生产中形成生产力,发挥其在生产中应有的主力军作用。水稻品种应把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品种,微两优系列、C两优系列两系杂交籼稻品种,连粳9号、连粳11号和宿迁农科院近期选育的泗稻系列常规粳稻品种作为重点,逐步取代长期种植的三系杂交稻品种,两优0293,Y两优1号等生育期偏长,抗性差的两系品种,连粳7号,武育粳21,淮稻5号,镇稻99,宁粳4号等常规粳稻品种。小麦品种应把淮麦33,徐麦33,保麦系列,连麦8号,江麦816等品种作为重点,逐步取代长期种植的烟农19,淮麦20,矮抗58,济麦22等品种,尽快在生产中形成优良新品种的主体地位。玉米品种应把苏玉29,苏玉30,苏玉33等综合抗性好,耐密性强的品种作为重点,逐步取代种植多年的郑单958,苏玉20等老品种,充分发挥其在新的生产条件下的增产作用。

2.2.3服务体系支撑工程服务体系是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撑条件,服务体系强,粮食生产才能发展快。首先是农业机械服务。要重点围绕五个方面提升水平:

(1)耕翻机械加大马力装置,确保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耕层深度达到25cm以上;

(2)引进推广河南洛阳研制成功的小麦宽窄行条插机,提升全市小麦的播种质量;

(3)全面推行小麦播后镇压机械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稻秸全量还田后种植小麦出现的系列问题;

(4)水稻上重点引进推广钵苗插秧机械,实现水稻的大中苗机插,解决小苗机插后出现的稻麦生产季节紧张矛盾以及杂交稻不能机插的难题;

(5)改进稻麦收割机械性能,规范农机手操作规程,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收割环节粮食抛撒浪费严重问题。要强化农业机械研究开发部门,生产企业,农机管理部门,农业技术研究推广部门的沟通,形成大协作,真正使研制出的农业机械能切合生产需求,农机农艺能达到全面融合,全面担当起为粮食生产全程服务的重任。其次是社会化服务。要重点围绕基层农资销售商认知水平提升,植保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和水稻集中育供秧基地的发展壮大做文章。加大对基层农资销售商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其服务粮食生产的素质和水平,使他们真正成为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新技术宣传推广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扶持发展壮大全市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植保专业组织发展到1500个承担统防统治面积占防治面积突破70%;要进一步统筹规划全市水稻机插集中育供秧基地建设,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集中育供秧机插秧面积占整个机插秧面积的90%以上。第三是“三新”技术服务。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重点做好小麦机械条匀播高产配套技术、水稻钵苗栽插配套技术、水稻抛秧配套技术、玉米机械板茬直播配套技术、病虫草绿色防控技术、测土配方高效施肥等技术的推广工作。要突出解决好全市小麦播种量大,基本苗多;水稻秧苗素质低,栽插基本苗不足;直播稻盲目发展;玉米种植密度不足;农药施用量偏高;钾肥施用不足;农作物品种老化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统筹,市县、乡农业部门联动,突出重点,打破瓶颈,确保全方位服务。要充分利用农民培训工程,高产创建工程等平台全方位讲解展示所需推广普及的主体技术,使之在全市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第四是信贷金融服务,重点是做好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试点规范运行工作。缓解新型种植主体融资难、贷款难的资金瓶颈问题,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急需的生产资金支持。

2.2.4新型种植主体培育工程近两年宿迁对土地流转培育新型种植经营主体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把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作为重点,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种田人员年龄老化、思想僵化的问题。“十三五”末全市种粮新型经营主体要力争突破8000个,流转承包土地面积突破16.67万hm2,占粮食耕种面积的50%以上。在实施培育新型种粮经营主体工程中,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经营主体对象的选择应重点放在本组、本村、本镇范围内,把当地真正想种田、能种田、会种田的家庭选出来,让他们来作为流转本组、本村、本镇土地的主体,实现土地在当地向少数种田能手的转移。

(2)经营规模要适度,要与家庭成员,家庭财力等相匹配,要重点扶持发展规模在20~30hm2的家庭农场。对工商资本超大规模流转土地原则上应禁止,对城镇缺乏种田经验的人员参与土地流转经营应慎重把关。

(3)建议国家新增惠农资金重点向家庭农场倾斜,实行补贴资金与产粮总量相挂钩。

(4)省、市、县三级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家庭农场购买农作物新品种、新机械、以及晒场、仓储等设施建设的补助,全面提升家庭农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水平。

2.3保障措施的几点建议

(1)粮食生产的发展目标要进入宿迁市“十三五”规划。确保分期按年度实施到位。

(2)积极对上争取,同时市、县财政切块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四大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由政府牵头,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列入跟踪督查考核。确保按规划要求,分年度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张洪树 何井瑞 祁石刚 毕彦辉 张明 方雷 单位:宿迁市农业委员会

上一篇:书籍封面设计与印刷工艺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下有线电视媒体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