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考与探讨

时间:2022-07-04 10:44:37

高校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考与探讨

摘要:随着全国博士后规模的逐年扩大,博士后管理工作要求越来越系统化和精细化,提高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迫在眉睫。如今高等学校都将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纳入到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时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出现了适用性差,共享性不高,管理中人文关怀缺失等突出问题。在对这些问题做出深刻思考后提出了提高博士后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若干措施,期望能抛砖引玉,为高校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提升水平建言献策。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人文关怀;情感管理;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00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博士后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编号:52WT1214)的科研成果。

作为高层次人才,博士后是高校科研团队中的骨干力量。对于高等学校发展而言,无论是学科建设、院系建设,还是师资队伍、科研团队建设,无一不是以人才为基础的。可以说,博士后这一群体的科研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整体的科研水平。随着我国对人才重视程度的日益加强,博士后制度的逐渐完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各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学校发展角度,提高博士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成为当前人事工作改革中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信息技术在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般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在数据和信息的创建、存储和处理中,以及知识的创造中使用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如今,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全国各级各类高校都在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力求打造全方位的信息技术平台全面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从最初的无纸化办公到现在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甚至云存储技术等高端科技的运用,信息技术已经完全融入了高校管理工作。各种实践也确实表明,信息技术与博士后工作有机结合已成为提高博士后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有效途径。

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高校人事信息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人事管理系统、人才引进与考核系统、师资管理系统等人事信息子系统一样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从学校信息化角度看,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在日常工作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管理的范围也涵盖了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现在,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建立了数字化校园网,并开发建设了相应的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

二、高校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适用性差和共享性不高。博士后日常管理工作涉及的方面较多,每个管理流程都有其特点和个性需求。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通常采用模块设计,每个模块侧重于功能的实现。但是,日常工作情景是丰富的,流程也是动态变动的,时常会出现软件流程与管理工作流程不统一的现象,直接影响管理工作的效率。博士后管理是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的一部分,人才信息化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的共享性。这种共享性不仅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科研学术成果、研究方向,还包括可免费享用的校园服务,如科研项目申报信息、图书资料阅览信息、校园公共设施使用信息,等等。这就意味着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应该与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图书资料管理系统等校园网子系统形成连接,进行资源共享。然而,“信息孤岛”现象还普遍存在于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这不仅造成了建设过程中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到博士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效率。

2.信息化管理下人文关怀的缺失。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具体表现为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等,它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这种以人为本、关照生命、重视人的需求和发展的精神与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相一致。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应该是人,应该是一切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技术手段不能代替日常工作中丰富的情感,更不能代替人的创新性,创新精神。如今,人们过于强调信息技术带来的快捷,忽视了人的存在。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被异化,人文精神日趋丧失,人文关怀消失殆尽。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其实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技术价值取向和人文价值追求的问题。对于实践工作者来说,走入某一个极端都是不科学的。我们不能否认信息技术的应用使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也应该看到信息化背后人情越来越淡,交流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生疏这些事实。人类对技术的不懈追求不能以冷淡人文精神建设甚至是放弃人文关怀为代价。博士后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提高的不仅是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更应该在情商提升、人际交流、非智力因素培养等方面下功夫。

3.对信息系统的运用程度不高,与实际工作结合度不够。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是非常常见和重要的环节。精准的数据为管理政策、决定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高效地整理,很大程度上简化手工劳动,也可以对数据进行系统和科学地分析,直观地呈现工作现状。但是,在现实的管理工作中要么出现一些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有排斥心理,将设计好的信息系统搁置不用,要么信息系统的使用与工作结合度不高。学校应该做好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这种提升不仅是技术操作层面,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与工作内容的整合层面。比如,对博士后进出站人数、生源来源,进站学科的统计分析。合理地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就能够直观地分析出博士后这一群体的进出站特点,在学科建设、流动站宣传和跨专业培养等方面就能获得科学的第一手资料。这就将简单的数据存储升华到数据透析,找出其背后的规律。现代管理人员应该既要具备技术能力又要精通业务知识,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改进工作效率,提高业务水平。

三、提升高校博士后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探讨

一、转换营销发力点

危局之中强势出击

1989年,李志民用3500元起家,建了个山楂加工作坊,做果丹皮生意。2000年,他的企业――怡达食品集团已经年销7千多万元,还涉足了罐头和饮料行业。

然而2007年末,很多网点的销售额突然从200多万元降到50万元;4个月内,走了40多位经销商、7个大区经理。原来,2008年起,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极为严重。光白糖就由原来的3千元一吨,涨到8千多元一吨。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仅仅不到一年,李志民就亏了一千多万元。

很多人都劝李志民,放弃用纯白糖加工山楂,改用麦芽糖。2008年,一吨白砂糖的价格是8千多元,而一吨麦芽糖的价格还不到4千元。在国家相关法规里,也没有注明不能用。当时,很多企业都在山楂里添加土豆、淀粉、苹果等,再用麦芽糖、甜蜜素调味,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可李志民却说:“质量问题不讨论!今天不讨论,以后不讨论,永远不讨论!”可不降低成本,财务月月告急,经销商纷纷撤出,怎么办?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志民却高调宣布:要花1千多万购买一套能将鲜果在25分钟内速冻保鲜的冷冻设备,而且要用最优质的白砂糖加工山楂,提高质量,更换包装。还找来了影视明星陈好做产品代言人,他成了山楂食品行业里第一个打明星广告的人。接下来,李志民做了一件更冒险的事:涨价。拿他自己的话说:“降不了成本时,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不涨价,等于在家等死。如果涨价,有一句话叫找死。但是宁可在商场里被打死,也不能在家吓死!”

然而李志民不仅没被打死,销售额反而从7千万元提升到了1.5亿元。他是怎么做到这些的?

原来,2008年末,李志民将自己的产品涨价后,就把销售渠道由原来以批发为主,改为了以大型商超商场和超市为主,消费群也定位为时尚女性和都市人群。为了加大产品的扶持和推广力度,李志民还总结出了销售三宝――试吃、卖散货、设专柜。这一套组合拳下来,2009年,李志民的销售额平稳上升到1.5亿元。

二、主动放弃6千万元

握紧拳头好打人

2010年初,李志民宣布:罐头和饮料立即停产,公司将投资1.6亿元建造一个包括中国最大的山楂博物馆、研发中心、物流集散地在内的山楂产业园区。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决定给公司上下带来了一场强烈地震。因为这两条生产线已经运行了十多年,每年有6000多万元的销售额。而投资产业园,对公司的资金挑战是非常大的。好多人都劝李志民不要冒险,可他却铁了心,要做这件事,三个高管甚至因此辞职。

然而还没等李志民开始这个宏大的计划,他却病倒了。

2010年4月,李志民一直觉得腰疼,到北京一查,需要立即住院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可李志民却回了公司,照常开总结会,安排工作,晚上还和员工一块联欢,把大家鼓得士气高昂,自己的病情却一点没提。第二天,李志民自己悄悄去北京办了住院手续。

住院的那段时间,李志民不仅没流露出任何低落的情绪,还坚持在病床上写规划书。手术后仅仅半个月,李志民就拖着病体回到了公司,在办公室里一边输液,一边分兵布阵,实施他的宏大计划。罐头厂和饮料厂的部分厂房改造成了山楂车间,抵押贷款筹来了8000多万元……

2012年9月,李志民恢复了健康。同时,山楂园区也顺利落成。三天内,170多个经销商来主动合作,首批成交额就有2200多万元。2012年,李志民的企业销售额突破3亿元。

李志民说:“山楂行业我们能做老大,但罐头和饮料则不可能。的专业事情,你才能把它做到极致,小而全是很难做大一个企业的。”

三、眼光放长远

企业竞争要先安顿好“粮草”

2012年10月初,由于生产过剩,山楂出现了15年以来的最大量。收购价一下从最高峰时的两元一斤,一路降到了最低两毛一斤。

这么低的价格,20年难遇。很多山楂加工企业都很兴奋,觉得大赚一笔的时候到了。可当大家兴高采烈地把这个消息告诉李志民后,他却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2012年10月末起,公司的山楂收购价为每斤4角钱。”他居然加价收购山楂!不仅如此,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李志民还不停地提价,隔十天就涨一次价。

很多老百姓都不敢相信,说现在正是往下降的时候,他咋还能涨价。一瞅真涨价了,很多种植户甚至都暂时不卖了,盼着还能再涨点。

从2012年10月末到12月初,李志民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将山楂价格由4角一斤逐渐涨到7角一斤,农户们都争先恐后地把自家的山楂往李志民这送。李志民总共收了1万多吨山楂,因为主动提价,自己多花了500多万元。

可李志民为什么要多花500多万提价收山楂呢?

原来,2012年10月初,由于价格太低,出现了农户大规模砍树的情况。李志民说:“作为一个企业来讲,价格低好像是赚了。但是,往远看,就发现不合适了。老百姓都不种了,我们还怎么收果。自己栽树、培植要花多少时间!所以必须稳住老百姓,让他们很高兴。企业想做大,保证“粮草”是前提,我们和果农是双赢的。”

2012年,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李志民将市场上的山楂价格逐渐稳定在7角一斤。农户们也不再张罗砍树的事情了。2013年,承德及周边地区的山楂不仅产量没有下降,收购价格也稳定在了8角一斤,李志民多花的500万没有白费。这一年,李志民的企业的销售额突破了5亿元大关,成为了中国山楂加工企业的第一名。

上一篇: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思考 下一篇:时装×安迪·沃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