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特点与教师价值观

时间:2022-07-04 10:16:50

学科特点与教师价值观

序:要谈如何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首先需要弄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世纪初期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吸收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吻合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初衷,也从教学信息化角度给出了近年来教育界轰轰烈烈讨论的“钱学森之问”的一种解决思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追求的目标是如此诱人,但究竟应当如何实现它,在学科分类日益细化的教育教学中,恐怕还要到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的整合中去寻找思路。总体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结构的宏观整体上应当遵循一致的原则,即应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但每一个学科都担负着其应有的学科使命,具体学科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需要依据学科特点创造性地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的不同,则决定了技术在整合中如何与学科特点结合,达到为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的作用。

我们以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英语教学及小学数学教学来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两者都是语言教学,在达成“语言运用”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完成语言运用就成为技术服务于语文、英语两科的整合追求;小学数学教学则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自然重在于帮助学习者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性解决思路,如利用几何画板等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完成知识的逻辑建构等。作为单个学科来讲,除在语言运用上具有共性外,语文教学与英语教学又有不同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则重在培养学生第二语言的掌握能力。由于学生长期在中文语言环境中成长,小学语文教学中交际环境并不存在问题,拓展学生的语言阅读量潜移默化其人文素养与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成为语文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作用就突出表现为利用其丰富性、多媒体性、及时性等特点帮助学生实现这方面的发展;与之相比,小学英语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不同在于,英语教学目标实现的最大障碍是没有良好的语言情境,课堂中多样化地展开交际对话,创设英语教学与应用情景就成为小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的充分展开就应当成为实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如何帮助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与应用情境创设就成为技术服务于小学英语教学的追求目标。

信息技术本身无价值趋向,但在与具体学科结合中,我们可以赋予这一过程以价值。在很多时候,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作用的发挥都依赖于教学模式的合理设计对教学过程的合理实施,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都负载着教师主体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与技术本身相比更能决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整合的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宏观上常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思想影响下产生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物化技术是中立的,当这种技术与课程放在一起的时候,随之而生的教学设计等智能技术便具有了价值。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劣与否并不能完全决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益,偏远地区的农村通过“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建立起来的基本硬件环境,一样能够取得好的效益,关键关于正确的价值观及与此相伴的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的能力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走多远。基于这样的理念,国内展开了众多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培训,但从相关研究来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行为并没有完全按照培训者预期的目标反映出来,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以下两个因素所致:(1)培训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没有真正触动教师的教育教学价值观;(2)培训对教师的价值观虽有所触动,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知道如何做来实现这种价值观。培训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但要改变教师的观念则是一件长期要做的事情,尤其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技术与学科结合的适应、常规化至最终的创新,都是需要教师慢慢去体会的。因此,要帮助教师实现价值观的改变与升华,一是需要从培训自身的变革开始,如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方法上做出改变,与教师的实践需求真正结合,创造充满活力、适应改革的培训环境,促使教师内在心灵的触动与改变;二是需要真正地关注教师在学校教学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教学整合行为,将整合的理念通过诸如实践共同体等多样的方式得以传递,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实感受整合的魅力所在,从而自发改变价值观念。

众多学者在谈到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困惑时指出,教育技术领域的普适性研究太多,根本无力支撑起教育技术微观领域的研究。如果我们将这句话套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上的话,就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走进学科本身,没有真正担负起学科教学所赋予它的责任。国内众多学者试图通过研究内容、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寻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新的突破口,诸如新兴技术的视角、现象学的视角、TPACK的视角等,越来越意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复杂性。

学科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展开的基点,教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直接落实者;信息技术如何发挥其最大效益需要与学科特点紧密的结合,信息技术怎样应用需要教师创造性地思维;依据学科特点,教师教学结构的改变关系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否走进“深水区”,也关系到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寄予的期许。

上一篇:从整合点出发,连“点”成“线”,以“线”构“... 下一篇:尽染花香的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