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研究

时间:2022-07-04 06:58:42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研究

[摘要]诚然,债权不同于物权,但是作为最为重要的财产权利之一,我国对债权人债权的保护手段仅是在债务人违约时追究其违约责任或者是在债务人造成侵权时的侵权责任,对于第三人为了个人私利,故意破坏他人债权的实现,我国法律却手足无措。经济的发展要求法律必须与时俱进,为发展经济,平衡利益服务,我国应该探索建立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保护债权人利益,促进交易主体交易目的的实现,维护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债;权利;第三人侵害债权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063-01

优帝《法学纲要》中称:“债是依国法使他人为一定给付的法锁。”即债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也正因为如此,我国民法体系中一直不承认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存在。所谓“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其实指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故意以违背善良风俗之方法,加损害于他人的债权。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案例大量涌现,如果在损害结果发生后,还严格恪守或坚持债的相对性,仅由债务人承担责任是不够的,法律必须正视社会发展的现实,不断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一、无救济则无权利,债权需要加强保护

所谓权利,“就是服务于民事主体特定利益的实现或维持,由法律上之力保证实现的自由。”一个人享有什么权利,就意味着在他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依据法律的规定,得到救济和补偿,债权和物权作为最主要的财产权,构成民事权利的基础。“物权是直接支配物及某些权利的权利,通常具有排他的效力、优先的效力与追及的效力。”《侵权法》和《物权法》对物权的保护最为直接和有力,使得物权成为民众真正享有之权利,然而,由于我国一贯认为债权是相对权,即只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关系,其实现有赖于债务人的诚信、勤勉,而第三人不负促使债权人债权得到满足或其他特别的注意义务,我国民法体系一直不承认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然而,不论是物权还是债权,它首先是民事权利,不可侵犯性是它的固有属性,法律在赋予自然人一项权利时就应该保证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诉诸于法律,实现救济。部分学者认为,由于债权没有类似于物权那样的“典型社会公开型”,存在于特定当事人之间的债权一般鲜为人知,因而第三人不负有特定的注意义务,如果给予第三人这种注意义务,建立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势必会加重第三人的责任,严重影响交易的安全和稳定。但是,我认为,“典型社会公开性”一个是相对性的概念,是一个发展和变化的概念,信息时代的到来,采集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使得原本不具有“典型社会公开性”的债权也可能广为人知,特别是交易中的竞争对手,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其竞争对手可能会采用各种不正当手段,故意阻碍或者破坏债务人履行债务,使得债权人的期待利益和现实利益落空。纵然,债权人可以根据债的相对性向债务人追究违约责任,但是,如果债务人财产有限,可能会得不到有效的补偿,如果不追究第三人责任,一方面会使受到侵害的权利得不到弥补,有违民法的公平原则,另一方面,也会纵容那些不择手段、恣意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的行为人,民众不会对这种法律产生认同感。

二、外国有关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规定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在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为中国建立该制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基础。在英美法中,早在1853年的Lumley v. Gye一案中就确立为被称之为“妨害合同权利”或者“妨害合同关系”的制度,这正是英美法系中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起源,现在,其普遍认为,干涉合同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规制和约束。在法国,对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有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只是到19世纪后,学者们才逐渐认为债权的相对性并不能妨碍其作为侵权的对象,因为任何权利都具有不可侵犯性。另外,我国台湾地区也承认第三侵害债权制度,认为债权可以成为侵权的对象,法律应该给予债权人保护,以免其债权受到不正当的妨碍和阻止。纵观世界各国的立法实践,可以发现,对于债权的保护制度,各个国家都有一个认识过程,其中交易的发展,大量的第三人侵权事件的出现,促进了立法者的思考,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与其说是各个国家立法的结果,倒不如说是实践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交易的安全和稳定,需要平衡和维护交易主体的利益,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但是利益会导致不公平行为的出现,发展健全的债权保护制度,既能促进债权人债权的实现,也有利于债务人积极、全面的履行义务,促成交易的实现。

三、构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初步设想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应该加大对债权人的保护力度,不过,由于债权的相对性和弱公示性,立法者应该平衡债权人与其他主体的利益关系,认定第三人侵害债权的行为标准不宜过宽,否则,人人将处于惶恐之中,具体来说,我觉得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成立,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件:(一)主体是债务人之外的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二)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具体来说,一是知道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二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将严重影响和损害债务人履行义务,或导致债权人的债权难以实现而仍然为了自己的利益实施该行为;(三)其实施的行为,必须是不正当的行为;(四)造成严重的后果,即债权人的债权没有实现或没有完全实现;(五)不法行为与损害后果具有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康淑娟.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7.

[3]史尚宽.债法总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0.

上一篇:论中国家庭暴力的产生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中国古代哲学之老子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