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努力追求"简单、朴实、扎实"的教学之风

时间:2022-07-04 06:18:02

语文课堂应努力追求

【摘要】在简单、朴实、扎实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追求一种“简单真实而有效”的教学之风。

【关键词】语文课堂;追求;简单;朴实;扎实;教学之风

课堂教学是实实在在的师生互动过程,如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们一直摸索和探讨的问题,但时至今日却仍不见明显成效。尤其是自“新课标”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之后,或许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和认识上的片面,知识与能力被渐渐淡化,“情感”却被悄悄地提升到了语文教学的第一目标,一时之间“煽”情之风盛行,矫揉造作的所谓的个性化朗读、没有真情的声泪俱下的表演、没有心灵碰撞的热闹的对话等等充斥课堂。一节课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学生表演,音乐陪衬,课件演示,学生合作完了又讨论,花样层出不穷,学生活动一轮接一轮,看似热闹,但实际上学生收获了多少呢?相信教师心中自有答案。

“简简单单才是真”,我对这句话很是赞同。一次偶然的外出学习,让我受益很深且颇有感慨。记得那是在乌市“育师启智 .初中名师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四位北京教育专家的课堂和讲座让我体会到了他们对教育工作的执着与热爱,感受到教师们在简单、朴实、扎实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之根本。所以我觉得真正的课堂应该是“简单的、朴实的、扎实的”,我们应该追求一种“简单真实而有效”的教学之风。

1对“简单”、“朴实”、“扎实”课堂的解读

1.1“简单真实”应是教学的本色,是从教学的态度上来说的,要求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实际,尊重教学实际,不走秀,不耍花枪,而应更多的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我听过一位北京教育专家袁志勇老师的示范课《如何写具体》,他的这节课设计就很简单真实,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他的课件就一张,通过这一张幻灯片内容的变化向学生一步一步展示了如何将“我爱读书”这句话写好、写具体,由原句的四个字拓展到四十个字甚至更多。他的课堂上没有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课件的精美,更没有摆那些好看而不实用的花架子,他们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呈现在学生和听课教师面前的是真实的、常态下的课,听上去感觉自然、亲切,让我们能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简单真实,课堂显得很大气。

1.2“朴实”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而言的,体现的是教师的教风。 我们都知道“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而是一门艺术”。朴实的课堂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没有花架子,没有与课堂无关的语言和行为,没有哗众取宠的调侃和眼花缭乱的媒体展示,所有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朴实就应该脚踏实地,立足现实,而不是一味赶时髦,追潮流。如果一味地模仿他人,就失去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海燕》这篇文章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如果选择多媒体授课教师肯定会制作许多课件,如“大海、海燕、狂风、乌云”等来渲染海燕生活的环境。可是北京教育专家崔秀琴老师在教学时却没有用课件,一张口、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一节常态课,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分析“海燕”形象,与此同时教师个性化的朗读穿插其中,海燕的斗争精神跃然于纸上。在师生的整理中板书自然生成,加之教师的简笔画一只飞翔的海燕跃然于板面之上。课堂上教师说的最多的就是“老师相信你们,老师就在你们身边”多么亲切的话语,给了学生莫大的鼓励和信心。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学生的感情投入一点也不亚于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多么朴实的一堂课呀!

1.3所谓“扎实”是从教学的目标和成效来说的,就是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到底能学到多少,感悟、体会到多少,学生有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一个学科教学的难点和最终落脚点。教学效果要扎实,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平实的教学过程离不开扎实的课堂训练,语文知识的丰富需要积累,语文技能的提高靠的是训练。“以训练为主线”原本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我们的教学也曾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出现过欣欣向荣的景象。比如我校的语文教学尤其在习作教学上有过一个时段的研究和尝试--“课前5分钟的常规训练”。七至九年级的训练重点各有不同,但又有梯度。经过三年的语文课堂的5分钟的积累和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可想而知。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有过这样一次难忘的经历:“一节八年级语文课上,一名学生的习作《爱的表达》感染了全班学生和我。当时那名学生用颤抖的声音和真挚的感情朗诵着,不知不觉泪水已经滑落下来……”。那一天我感受到了文字所带来的震撼和语言的魅力。更感受到了学生竟然能写出如此感人的文章。这不能不说是平时的扎实训练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2如何回归“简单、朴实、扎实”的语文课堂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教师应该有比常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投入到教育钻研中去,我们应该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一种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当然,朴实并不是不追求完美,简单也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更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我们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采用最简洁有效的教学手段,扎扎实实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地教给学生些什么,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里都能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那么,在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课程改革进程中,如何回归朴实的语文课堂呢?我想谈谈自己的理解。

2.1教师自身水平要“实”

有句话说的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才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多花些时间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积淀上。事实证明,广收博览,才能信手粘来,应运自如;引经据典,才能妙趣横生,融会贯通;书破万卷,才能张弛有度。为什么那些真正的特级教师无论上什么课,都很放得开,而不拘泥于怎样的形式?我想这就和他们的内涵有关。大师级的阅读教学课,都是以教材把握为本的。往讲台前一站,两三分钟,四五句话,就营造了非常好的情感场。再加上围绕重点目标扎实训练,这样的课往往被人称道。而不是媒体运用多高,学生表演多精彩。所以,我认为要想课堂“实”,老师首先得有丰厚的底蕴,得把自己充实起来。只有自己具有深度解析教材的能力了,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可以得心应手,才能不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否则,一切都是架空的。

2.2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适度”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它承载着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的任务。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它不同于其他学科,要少一份形式,多一份朴实。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清爽简洁,不要让花哨的形式成为绊脚石。可是我们很多公开课上,教师们有点刻意追求形式翻新的教学,拓展的招式层出不穷,让宝贵的课堂时间就在学生玩玩闹闹、嘻嘻哈哈间悄然溜走,待到下课铃声响才发现该学的没有学,该掌握的还没掌握。我们的语文课不是音乐课,也不是表演课,语文课上不管我们的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种方式、利用哪些手段,其归宿在于为语文服务,为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服务,为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服务。

2.3教师的课堂定位要“准”

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各个阶段的培养要求和目标都不同,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重点,有的放矢的实施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不是一节课上“胡子眉毛一把抓”,到头来什么也没抓到。例如,对于初中习作教学来说,我是这样来定位的:七年级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在小学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八年级注重已有知识的应用,学会运用已有的素材进行写作;九年级则注重习作的拓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当堂口述作文,不断提升学生听书读写的能力。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很好的将知识进行梳理,分阶段地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准确定位,分步实施,那么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2.4教师的情感要“真挚”

语文课堂的“情”应该表现在教师的激情投入,学生的热情参与,教师与学生与文本间的真诚对话和感情的真心流露,这激情应该是真实的、由衷的,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而且又是自然而充分地流露。所以老师应该俯下身子走进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一节语文课中应该有师生间自然的默契、有随机的暗示、有会心的微笑、有期待的眼神,课堂上始终洋溢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浓浓的真情交流。这样的课堂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孩子们会忘了这位上课的老师、也许会忘了这堂课发言的话语,但是他们永远忘不了这堂课带给他们的开心与自信。专家的课堂学生与教师只有40分钟相处时间,师生间配合为何如此的默契?我想一方面是源于专家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学生,另一方面是教师感情的投入很真切,不虚假。他们能走进学生,像是一位朋友、长者在与孩子们聊天、谈心,这难道不是一种感情的共鸣吗?

“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这是现在很多特级老师的心声。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更应该以扎实的训练,朴实的教风,展示真实的课堂,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上一篇: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 下一篇:刍议新理念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