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资源研究

时间:2022-07-04 04:08:19

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资源研究

摘 要 信息技术被科学地应用在现代教育领域,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热情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现在的信息技术在学科资源整合利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指出这些问题,然后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科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4-0010-0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是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正在热心关注的话题,这一专题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堂的教学结构,还是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都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但是这一技术的应用也存在诸多的问题,那就是这些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课堂只有在网络或者公开课中见到,在现实学习课堂中仍未突破传统的黑板、粉笔、教材的教学模式。从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并没有在教育领域真正发挥关键作用,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改进,对其进行整顿和处理。

1 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资源的意义

小学生处于年幼时期,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善于运用形象思维来思考问题,仍处于孩童时代的他们依然抱着一颗好奇的心来学习新的知识以及接触新的事物。为了迎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要为他们创造这样的学习条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资源的整合,让小学生在声音、图画以及视频等形象化教学方式的带动下,会对生动的课堂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的热情,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的最佳时期,在图画与视频等的刺激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2 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2.1 动机不科学,实际作用未发挥

在对现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观察中,会发现教师大多数是为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而整合,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甚至耽搁了其他教学任务,在课堂上依然是以自我为中心,逐步展示自身的备课成果。整个一堂课可以称得上是精品课,然而在平常的课堂中却又回归到传统的黑板、粉笔、教材状态。在这样的备课动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学科资源整合并未发挥真正作用。

2.2 信息技术占用知识的传授时间,本末倒置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效率,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的是辅助工具的作用。然而在一些的小学教学课堂中,很多教师并未分清主次,甚至产生喧宾夺主的现象。

例如,在讲“狼和小羊”这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些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时下流行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学生津津有味地看着视频,教师没有把动画片与所要学习的内容结合起来,学生在乐趣的诱导下单纯地关注动画片,忽略了课本的学习,原来的语文课莫名其妙地变成了艺术欣赏课。

这样的做法就严重扭曲了信息技术在整合学科教学资源中的作用,甚至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计划。

2.3 教学资源利用单一化

科学地利用教学资源不仅能够彰显教师的业务水平,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学资源分为很多种,并非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一些例如图书、杂志,图书馆、语音室以及微机室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而且这些教学资源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的今天,却把其他可以发挥作用的教学资源搁置一边,导致这些重要的教学资源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 如何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资源

3.1 明确目标,合理利用

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的操作者,要树立科学的教学动机,要明确信息技术的服务性,要处理好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学科知识的讲授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兴趣是人生成功的真谛,教师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狐狸与乌鸦》这一课,教师可以通过上网查询相关的视频,然后为学生播放。学生在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画面中感受到狐狸的狡猾与乌鸦的无知,在各种感觉的作用下,学生就会自觉激发自身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对于初步接触外语的小学生来说,英语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科目,如果单纯地依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会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理解与透析。小学生就好像含苞待放的花朵,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在玩乐中学习。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编排英语单词的儿歌,让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踏歌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唱歌,唱出其中的单词。小学生在歌曲与舞蹈的伴随下,一片欢腾,即使是再抽象、再难懂的单词,经过多次歌舞伴奏的练习,都会在记忆中形成印象,掌握了单词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听觉感官得到锻炼,对于以后英语听力也具有巨大的帮助作用。

3.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要从小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特别是在一定的情境作用下,更具有创造的冲动,教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狼和小羊》这一课,文章的结尾处写道:“这时狼向小羊扑去……”教师在讲到这里时可以暂时中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小学生对于这部经久不衰的动画片十分感兴趣。学生在动画片中观看到了羊与狼的周旋,这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谁知道文章的结尾处发生了什么?请你们为这篇小短文写一个结尾,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在动画片的世界徘徊,再加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自然发挥创造才能,创造出自己的故事情节。

3.3 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可以在讲一节新课之前,为学生布置作业,内容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搜索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做好预习工作。学生在一个未知的状态中,通过运用网络来找寻资料,获取最重要的信息。这不仅是对自身信息查询能力的锻炼,而且对于所查询到的信息也会记忆犹新,以便在课堂上跟着教师的步伐展开学习。

4 总结

信息技术作为一项高端的现代化技术,将其科学地利用在教育领域,必将为各个学科的学习注入新的活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利用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学科资源的指导作用,科学把握这项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利用这项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剑平.信息技术教育:概观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杨威.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王卫,朱红娟.小学信息技术综合时间整合尝试:南京国际经贸旅游节特产购物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6(3):63.

[5]杨杏芳.生物遗传教学不再纸上谈兵:《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DNA和基因》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6):44-45.

[6]许实云.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习《三大战役势》: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实例[J].中小学电教,2004(5):18.

上一篇:“任务驱动”教学法视野下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和谐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