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验在初三化学教学中作用的再认识

时间:2022-07-04 03:51:56

对实验在初三化学教学中作用的再认识

摘要: 本文对实验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作了研究。

关键词: 预习习惯 动脑能力 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化学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引导将其转化成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积极、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一、利用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化学是初三新开设的学科,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一开始就让学生预习后有目的地听课,把书本知识和教师的授课内容融合起来,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个过程,一种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观看演示实验的热情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渴望,布置预习实验要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实验,尤其是学生实验更需要学生在了解化学的目的、手段、方法后,再动手操作。这样让初三化学中有限的实验充分发挥作用。

记得第一堂实验课中要学生认识20种化学仪器。我课前布置如下预习内容:⑴把书上所画的仪器图和名称看一看;你对哪些仪器特别有兴趣,为什么?⑵你能记住哪些仪器?⑶上课时,我把所有的仪器放在讲台上,请学生介绍他感兴趣的仪器并把仪器名称写在黑板上。以及他看一遍就记住的仪器;哪些仪器不容易记住?为什么?上台介绍仪器的学生十分投入,台下的学生听得非常认真。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也会对照书本,指出台上同学的错别字。上呼下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先预习,在听课时还要结合课本,充分发挥了教材的作用。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的预习和积极参与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材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而教师的作用是要设定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获得知识,而不是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

课堂上应大胆让学生动手做演示实验。学生在做好充分的预习的基础上,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确保课堂实验成功。由于学生参与课堂演示实验,课堂气氛变得宽松、活跃,学生观察实验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们在仔细、认真观察的同时,也关心着同伴的实验是否成功,上台演示的学生则可以享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即使失败了,其中的经验教训也可以使他终身难忘。哪些学生能荣幸上台演示呢?根据实验类型与难度,挑选学生时可以将其作为对学习上有明显进步的学生的奖励,也可以作为对学习成绩欠佳,而动手能力较强学生的鼓励,更可以推选优秀学生作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教学。

多数的教师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来做。如在往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镁带燃烧实验,又如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实验以及酸碱盐的性质实验等。这样可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多的动手机会。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更是化学实验中的主角,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双手更加灵巧,思维更加成熟。

三、用化学实验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观察与思考是获取知识有效的基本方法之一。心理学家认为:感知和观察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阶段,亦是直接认识阶段。人在感知、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表象、想象和思维等认识的高级阶段。

初三学生实验数量有限,且须按教材统一模式进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培养和发展。为填补此类不足,教师可以把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能拓宽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典型例子,经过精心的设计,安排学生实验。学生可从亲自动手、观察、体验成功和失败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不溶性碱不能由它所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和水反应直接得到,必须用其碱性氧化物和酸先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盐,然后加可溶性的碱生成。有三位学生在制取不溶性的氢氧化铜时,先在黑色的氧化铜中加稀硫酸、微热,待氧化铜全部溶解后,再加氢氧化钠溶液。结果三位学生看到不同的现象:一位看到了蓝色的絮状沉淀,一位没有沉淀产生,另一位则看到了黑色沉淀。哪个实验的结果是成功的?其他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实验室找答案,实验会更具有实际意义。

教师要和学生多沟通,多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多提一些设想和建议。只要学生的提议是合理的、有价值的、可行的,教师就可以将它们安排在教学中。由学生提出设想和建议――学生讨论――学生通过实验找到答案的教学模式,这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将学生的主体活动贯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改变了我国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等待、接纳知识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不断追求、进取的“主动角色”,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促进多种能力的形成,发展创造性思维。

四、深化实验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化学实验内容都是人类已知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因此由不知到知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深化实验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真正确立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精心设置实验问题,逐层深入,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掌握知识。例如:电解水实验,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水的化学式是H O,可以按照如下设计组织教学。

提出问题:水的化学式是什么?

收集资料:①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比1。

②氢气的密度是0.0899g/l。

③氧气的密度是1.429g/l。

提出假设:水的化学式是H O。

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2H O=2H +O

推理判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应为1∶8。

验证假说:计算 =1∶8。

得出结论:水的化学式是H O。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抓手,教师要高度重视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实验,精心设计编排。利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独有的兴趣,将学生的主体活动溶入进整个教学过程。这样不但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中学、做中学、乐中学、趣中学,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多种素质在一次又一次的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形成。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关于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与思考 下一篇:谈地理教学中的季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