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品质

时间:2022-07-04 01:35:17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品质

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对心理素质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引导学生走健康成长之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培养流动儿童的健康心理,首先就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现状。

一、学生的心理现状

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主因是学习成绩差,习惯差及不良个

性等方面引起的。如有的孩子不讲卫生,暴食暴饮,被同学议论,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惘,缺乏自信。流动儿童由于租赁别人的住房,觉得自己没有家,羡慕城市孩子条件优越,知识、能力比他们强而怨恨命运不公,变得脾气暴躁,恨不得把自己的怨气撒在别人身上;语文课本中,由于农村孩子没有接触口语交际,老师上课时,看见别的孩子口若悬河,侃侃而谈,而胆小,怯懦,甚至把自己心灵的窗口紧闭;有的不诚信,说假话,甚至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他们随父母走南闯北,接触的人也是三教九流,样样齐全,他们见到和听到的社会阴暗面较多,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学生更脆弱。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资源,因材施教,把孩子从心理“苦海”中解救出来。因为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不是名家名篇,就是优秀作品,全是文质兼美,感情浓郁,品德高尚的文章,它们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强烈的求知欲,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不怕挫折,乐观开朗,善于合作等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以了解学生为基础,以创设和谐气氛与良好关系为前提,教师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创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的创建关键决定于教师,教师心理健康,情

绪正常,在教学中,学生也会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在课堂上情绪失控,会导致学生胡思乱想,甚至对老师反感,教学气氛异常紧张。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良好的情绪气氛,如老师温馨的话语,温和的态度,和善的面容,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眼睛在课堂上关注着知识,关注着老师,关注着老师对班里孩子的态度,老师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处世原则,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对学校大面积的流动儿童不歧视,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信任中去克服心理障碍,所以俗话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是多么的精典啊!

三、灵活的课堂教学,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改革突飞猛进的今天,语文老师十分明白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主要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流动儿童普遍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但仅限于学了知识今后能挣点钱生活,根本就不了解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更加聪明,更加明理,心智更加开豁,素质更高。只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就会更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绩也一定会大幅提高。

2、改进教学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教学过程,由浅入深,逐渐引导和启发孩子提出问题,在文本中去仔细阅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尽量让流动儿童和城市孩子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教师要创造触景生情,触景生智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经自己的努力能学懂,学会。苏教版文质兼美,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一个单元只要精选一篇文章来进行学法,写法的指导,充分发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注意学法的迁移,一定会收到十分好的效果。对于较难,含义深刻的课文,可采用:先初读,整体感知,再抓住重点,深入领悟,最后赏析品读,积累运用”这种教学法,学生抓住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细细品懂,基本能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再读讨文本,让孩子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表面文字向深层次理解领会,这样学生便能掌握作者表达的情感。充分利用运用,积累这一环节,让孩子对照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感受,并用文字写下来,从而培养孩子,特别是流动的健康心理。

3、在阅读中充实孩子的情怀与感受。要真正打开流动儿童的心结,一定还得对症下药,流动儿童的家长舍不得在学习方面投入,没有什么书看。在语文教学中,定要让孩子们多读多记。阅读是一种品味,它应伴随着未成年人成长。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多读书的重要性,学完一篇文章,在拓展时,应给流动儿童推荐好书,在图书馆,新华书或学校图书室借阅或购买。因为文字精美,思想健康的文章,它不但使孩子的心灵保持单纯,古朴,而且能让知识面狭窄的流动儿童与知识为伴,与文学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领略文化的力量,远离愚昧和贫乏,远离心灵的空虚和大城市中不良习气的诱惑,在与万物的联系中领悟人性深处的奥秘,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规范他们的言行,让他们明辨是非,正确看待社会的阴暗面,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的人格水准不断提升,成为一个身心均健的、茁壮成长的小学生。

4、在评价中,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在语文课堂上,及时中肯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鼓励性评价可以让孩子更加自信,读书更认真,回答问题更主动,交流讨论更加积极,在讨论中合作意识逐步增强。

以上的探索已经初见成效,当然培养学生完好的心理素质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要为孩子长期营造宽松温馨的心理环境,我校要求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流动的花朵一定会更加鲜艳,发出夺目的光芒。

上一篇:让诚实之花在心中盛开 下一篇:高三物理复习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