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余光中先生点评《乡愁》的教学

时间:2022-07-04 12:20:45

聆听余光中先生点评《乡愁》的教学

2012年10月23日,正在无锡访问的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受邀到无锡市侨谊中学观摩《乡愁》的公开教学。近20年来,余光中曾到过大陆许多城市,在许多高校进行学术文化交流,这还是他第一次亲临大陆的中学听语文教师教《乡愁》。《乡愁》的解读是教研的热门话题,《乡愁》的各种教学设计多姿多彩。教师和学生理解的《乡愁》与作者心目中的《乡愁》,是怎样的关系?余光中看到大陆的语文课堂讲授《乡愁》的方式,会有怎样的感受?参加这次活动的所有教师,包括公开课的执教者、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叶映峰,都怀着极大的兴趣,兴奋地聆听余先生作课后的点评演讲。

一、赞执教老师能循循善诱,引发回顾

《乡愁》人选中学语文教材,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它得到广泛认可的思乡主题,还有就是它表达形式的浅显易懂。四段十六行,不见得有多少深藏不露的“微言大义”。但即使浅显,当代中学生也与作品的社会背景有着时空的隔膜。学生没有那一代人的人生经历,要想体悟到乡愁的丰富内涵,以至产生情感的共鸣,必须仰仗教师的教学匠心。叶映峰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抓住情感体悟这个重点,将作者的生活经历与作品的四段内容一―对应,调动学生对思乡题材作品的感知积累,进行类比拓展。在教9币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热烈讨论,体验逐步具体,理解不断加深,发言真切生动,朗读声情并茂,使听课的教师们为之动容。余先生在课后的点评中对这样的教学效果作了肯定:

老师准备得很充分,有关作者的材料很多,生平也都展示出来,然后循循善诱,一段一段地讲解,让学生来表达自己的意见,问学生这段怎么样、那段怎么样。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教学方式。

余先生这里说的“循循善诱”,大约不仅指教9币的授课步骤合理有致,而且是广义地指教学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效果的实现。教师的倾心阐释和学生的动情表达,似乎又一次触发了诗人的感慨,将他带回到了当初创作《乡愁》的心境。余先生回顾:

当初我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台湾。我1949年离开大陆,1950年去的台湾。我写这首诗的时候是40多岁,当时大陆正是“”期间,在政治运动中,两岸的走动很少。等到台湾的人可以回大陆探亲,是1988年。我是1992年才回来。我写这首诗的时候,充满了少年、青年时代的回忆,因为那是写中年的情绪。我想念故乡,而不得回来,这样的一种怀乡、又带有挫折的心情,而且还看不出未来什么时候可以回来,甚至能不能回来都是问题。在这种心情之下我写了这首诗。当时差不多20分钟就写好了,并不是我才思敏捷,而是这种感觉在我心里已经酝酿了20年,我不过花20分钟把它记录下来。感觉中经常想着一桩物体,要想表达这份情感,突然就找到一个线头给拉出来,一句一句地冒出来,它的节奏也出来了。灵感不过是如此而已。

对这首诗造成的巨大影响,余先生也表示始料未及:

上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诗人流沙河、湖南的一位评论家李元洛,他们把这首诗介绍过来,然后《人民日报》把这首诗登出来了。后来这首诗进入了中学教科书,当然也进入了大学教科书,还进入了香港、澳门地区的国文课本,此外,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华人地区的国文课本也选了这首诗。我也想不到这么小的一首诗能走这么远。

二、向少年学子释“诗无达诂”,鼓励想象

参与观摩活动的教师很希望听到的,当然是余先生对课堂上《乡愁》解读方式的直接评判。理解的对不对?解释的是否符合作者的原意?最好能听到作者本人的看法。但是余先生似乎有意不作正面回应。对于诗歌的解读,他说:

刚才你们的老师解释得很好,你们自己的印象也很好、,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诗无达诂”,就是说一首诗没有最后的、权威的解释。因为诗写出来了,到读者的面前,读者有他自己的读法,他的理解你不能说他错,除非他离题太远。大家读过唐诗,譬如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坐车登上了长安郊外的乐游原,这个时候夕阳西下,他说“夕阳无限好”,晚霞很美,可是呢,它不能永远好下去,黄昏之后黑夜就来到。世界上许多美好的东西,都是你觉得依依不舍的时候、最好的时候,它就衰落了,所以你要爱惜,抓住目前的机会!李商隐是晚唐的诗人,他也可以说,我不是这个意思啊,不过是看到夕阳令我想起唐朝快要亡了,唐朝的这些文学艺术多好,可惜马上就要衰败了。诗,每个人都有权利照他自己的想法来欣赏,诗没有最后的、权威的、排他的解释。

“诗无达诂”语出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后来发展为中国传统诗歌理论的重要部分,又为现代阐释学不断论证。余先生既是对眼前一群少年学子进行接受美学基本原理的启蒙,又对执教老师的授课方式和阐释内容表达了肯定。这番话看似笼统和模糊,其实对《乡愁》的解读乃至对诗歌的教学都具有适用性。因为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场合,总是只能以某一种具体方式来理解作品,作者的创作动机也只是文本含义的构成元素之一,试图依凭作者的意图来对教学内容和方法作权威的、排他的衡量往往是不科学的。

诗歌创作的灵魂在于想象,源泉在于生活。余先生用和蔼通俗的话语,深入浅出地讲诗歌。生动的举例,幽默的比喻,激发起孩子们对诗歌的热情和向往:

诗的好处就是让每个人读的时候,都有带入感。你想象你小的时候,你就到了小的时候,你可以想象你将来要结婚的时候,新娘怎么样;再想象你将来出国留学了,那就不是浅浅的海峡了,而是一片的太平洋了。我在这头啊,无锡在那头。诗可以用想象、用自己的感情来体会,有带入感。我们的中文、中国的诗,让人有带入感。譬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那时候的“床前明月光”,也不是专属于他的,你也可以“床前明月光”。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也会有这种情绪。万一中秋节你在外地回不了家,你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宇航员登月球之后,在月球上踱步,这个时候就不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咯。举头看地球,脚下踩的是明月,应该讲“举头望故乡,低头跨明月”。我们的经验一直在更新,李白会写不过我们,因为我们会登上月球,每个人都可以比李白写得更新、更有趣。

三、分四个意象为三类意蕴,寄托期待

评论界普遍认为,短小的《乡愁》获得巨大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意象的运用。《乡愁》中的四个意象,分别寄寓母子情长、夫妻恩重、生死悲恸和离乡哀愁,平常中有内涵,朴素里见经典。《乡愁》问世以来,对这四个意象的解读可谓繁丰,概括起来说,四个意象对应诗人的四个人生阶段,都是表达隔绝的愁苦,内在联系上是递进式的,顺着时间的线索,由个人、家庭的别离之苦上升到国家的分裂之恨,凝聚了一个民族半个世纪的人事沧桑。说短短的《乡愁》诗是中国人的思乡曲,毫不过分。尽管人们对四个意象寓意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似乎已经足够全面和透彻,但是诗人自己的解释仍然让我们们领略到独特之处:

邮票、船票,都是可以沟通的。“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句,你可以有各种想法――我在这头寄信,母亲在那头收信;我在这边写信,母亲在那边怀念我。媒介就是邮票,邮票可以寄托乡愁,可以解决乡愁。船票是沟通新郎和新娘的,你也可以想象新郎在台湾,新娘在大陆,还没有去台湾;也可以说新郎去了美国,新娘还没有去美国,各种想法都可以有。可是,坟墓不可以沟通,坟墓是阻绝的。人间和阴间是隔开的。我们的长辈去世了,我们就永远看不见他了,只能怀念他。所以第三段是一个转折,这个转折就是不能沟通了。

评论者对四个意象的逻辑关系,有概括为共同的阻隔特征的,也有两两划分为沟通和隔绝两类的,唯独诗人自己表白了“海峡”的第三类象征意义,使我们看到了他对两岸关系前途慎重而现实的认识:

留下第四段的问题,海峡,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看,我的故乡大陆在那头,这浅浅的海峡,我能飞得过去吗?这个海峡,会变成坟墓吗?是一张船票,还是邮票?这就要看两岸人民的智慧,要交流。时机成熟的时候,来合一。这个海峡现在是未定之事,说不出来它是船票还是坟墓,要看我们如何决定。

在余光中的近干首诗歌中,蕴含乡愁情怀的作品很多,为何独以这一首风行大陆?毋庸讳言,由于《乡愁》诗中对大陆的凝望和思念,适合争取两岸统一的意识形态需求,因而被重视传播。《乡愁》的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作者的原意,突出作品本身传达出来的人性内涵,警惕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避免把它教成政治诗。叶映峰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注意这个问题,力戒硬贴意识形态标签。但是课堂上学生的某些表现仍引起我们深切关注,例如有学生在理解第一段时说,这里的“母亲”不是指他的生母,而是指大陆,指祖国;讨论“邮票”的寓意时有学生想象成“手里拿着邮票,遥望着祖国方向”的图景;还有学生以为“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因为“余光中爷爷去了台湾,拿着一张船票思念大陆”。本来凝聚人间普通感情的意象,学生往往会进行家国大义的过度猜想。产生这般理解的原因,即阐释学理论所谓的“前理解”,是以往的教育口径和政治语境造成的阅读期待视野。泛政治化的简单说教是理解《乡愁》乃至处理语文教学思想的文题必须警惕的误区。揭示《乡愁》的主题,在广义的思乡感怀和具体的民族统一愿望之间怎样把握分寸?余先生关于“海峡’’意象的解释及归类,已经给我们以指导。

作为一个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四个领域都成果卓著的作家,余光中曾说过:“诗也好,散文也好,评论也好,凡我笔锋过处,字里行间,无非是我对母语中文的孺慕之情、反哺之心。”(《情人的血特别红――余光中自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他对中华文化的不渝忠贞、对中文写作的杰出贡献、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期待,使我们心怀景仰。听他点评《乡愁》的教学,我们又一次深深感动。

上一篇:播种爱心,收获快乐 下一篇:单片机在电梯控制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