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

时间:2022-07-03 07:46:33

探讨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

摘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可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对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及提升水资源承载力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全国有很多个城市供水不足,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缺水的现象。据相关部门统计发现,我国城市淡水资源承载力不足已经很普遍。我国的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很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论证中几乎没有节水内容,一些地区不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盲目发展,造成一些地方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恶果。尽管水资源缺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却认识不足。党的十明确指出,要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在未来经济发展规划中,也要充分考虑影响水资源承载力因素,从而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一、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性

衡量人与自然和谐有两个重要指标,即两个承载能力:一是资源承载能力,二是环境承载能力。在这两个承载能力中,水资源都是首要因素,但当前很多地区粗放的增长方式使一些高耗水行业无情地吞噬着日见“瘦弱”的水资源。“地下水越抽越深,水源地越来越远,远距离取水的城市越来越多,用水成本越来越高”,是当前我国水资源状况的真实写照。水作为自然资源,又是经济资源,更是战略资源,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节水型社会已经刻不容缓。经济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水资源承载能力以内。相反,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失去关键的物质基础,必然造成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二、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

饮用水资源极度匮乏,由于对水资源的过分超采,导致了大批降落漏斗的产生。水资源的污染是影响承载能力下降的关键因素,工业生产中对水的利用和治理及生活中对于环境保护等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致使水域污染极为严重;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粪便、垃圾、生活污水和城乡企业“三废”的重叠污染,使水质持续恶化。污染不仅使有限的淡水资源更加匮乏,同时,也导致了“介水疾病”的传播。生态破坏导致饮用水源萎缩,如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减少河、库容量;干旱导致饮用水资源 更加短缺;湿地萎缩、江河断流等水生态问题,破坏了饮用水源;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浪费普遍存在,使不堪重负的饮用水资源雪上加霜,这些因素都是造成水资源承载力持续下降的原因。

三、提升水资源承载力的措施

(一)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会严重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并降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因而应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明确界定流域机构与地方水行政管理部门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中的职责。继续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的水资源工作协调机制,做好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衔接,尽快建立和实施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水资源管理公众参与机制和水资源主要指标的刚性约束机制。

(二)加大污染处理力度实现生态协调。修建先进的污水处理厂,提高再生水利用水平,采取多种措施,建设多种形式的雨洪利用工程,力争使雨季的降雨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在经济发展中尽量采用那些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发展经济,把水污染降到最低限度。通过保护农田、森林、绿地、清洁的空气和水等措施来实现生态协调。立足于城市所依托的自然区域,来调整城市人口,减少水资源需求。理顺城市与所依托的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维护流域水资源的正常循环,开展生态恢复,是解决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根本途径。

(三)提升水资源调控能力。加强水网体系建设,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为打造现代经济区域提供水资源保障。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行优化配置,通过联合调度调剂余缺,以丰补歉,最大限度地挖掘水资源潜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维修农田水利配套设施,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用水量的急剧增加,因而必须转变用水观念,创新水资源发展模式,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用水结构,坚持以水定供、以供定需,按照当地水资源承载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缺水地区应对新上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项目严格把关,避免造成当地水资源的过度开发,鼓励发展用水效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加大对现有技术和工业的改造提高;水资源丰沛地区高用水行业的企业布局和生产规模要与当地水资源、水环境相协调;严格禁止淘汰的高耗水工艺和设备重新进人生产领域。农业结构调整也要适应水资源的现状,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旱土作物,缺水严重的地区,水路不通走旱路,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四)增强节水意识。要抓紧抓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在科学合理评价水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确定各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在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指导下,制定主要江河的水功能区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从取水源头抓起,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提高用水效率,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促进用水结构调整和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既是对传统水利观念的最大挑战,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根本措施。促进水资源由用水效率低向用水效率高的产业流动。对高耗水企业,进行压缩、淘汰和并转。注重节约用水,按照建设节水的理念,通过对特殊用水行业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大力宣传推广节水技术、培育推广节水典型等措施,将节水量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

(五)对饮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合理开发地下水,必须加强管理,限制开发地下水资源;要划定地下水禁止开采区域和限制开采区域,制定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规划。必须要有生态学的思考,建立生态保护体系,即利用生态技术解决饮用 水“难题”,利用生态工程技术修复水生态缺损,建立健康的水生态领域。

四、结束语

总之,应针当前水资源情况制定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整体规划,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宣传、动员全员参与、增强节水意识,全面提升水资源调控能力,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为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打基础。

上一篇:浅议对新时期水电工程投资控制与管理的认识 下一篇:地铁盾构区间联络通道及泵房施工方法及技术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