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大学生求职择业不良心理剖析

时间:2022-07-03 06:36:23

关于女大学生求职择业不良心理剖析

择业既是大学生人生驿站中的一次重要选择, 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作为新时代的女大学生如何克服求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觅得一席之地,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女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分析

1.择业期望值过高,择业理想务实化,脱离择业的现实基础。择业是受人的价值观念所支配的一种社会行为,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希望得到的是一个能满足自身需要的、并能使自己出人头地的工作。这是青年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不少女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择业理想务实化,择业期望值过高,较少考虑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是否适应这种工作,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脱离自身的能力,对现实的切身利益考虑过多,如过分强调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选择超越个人素质的职业,功利主义倾向突出,甚至为此而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这种脱离现实基础的择业,必然会导致择业价值取向的扭曲,是很难实现的。

心理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富幻想、更渴望成功。受过高等教育的女生心性一般较高, 进取心强,她们希望能将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 服务于社会,最终以自己的成就得到社会认可和关注,为此,她们在大学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外语、电脑等实用知识,考取各种证件,为追求事业成功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是, 当代女大学生中独生子女逐年增多,绝大多数人一直囿于校园围墙内,没经历过大风大浪考验,缺乏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加之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渗入,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又开始犹豫彷徨,一方面觉得应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到专业对口能发挥自己才干的生产一线去,另一方面又由于人之惰性,宁愿选择平平的工种和安稳舒适的单位就业, 不愿从事能获得成功但挑战性强需要拼搏的事业。

2.自信心不足,依赖心理严重,缺少积极主动的择业行为。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是勇于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女大学生的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但不少女大学生容易在女大学生择业难的影响下产生自卑心理和示弱心态,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敢和别人竞争,自己给自己设置一些心理障碍,往往使女大学生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的信心。一些女同学平时养成了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心理,面临职业选择,寄希望于家人或某种社会关系的帮助,为她谋取一份好工作,从而放松了自己的主观努力,放弃了就业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的准备。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这种自卑、依赖心理,严重影响了其择业行为。

3.意志品质不坚定,优柔寡断,容易失去择业的良机。意志品质是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主要包括自制性、果断性、坚强性、忍耐性等,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而目前的大学生往往缺少这种意志品质,对学习、择业中的困难和挫折很难面对,往往采取退却、逃避的态度。从学校到社会,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面对这一抉择,应该果断地抓住任何一个机遇,当机立断,否则就会失去很多机会。尤其是女性的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心理弱点,往往会使一些女大学生产生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惑与迷茫,以致失去择业的良机。

4.性格孤傲、清高,缺少合作协调精神。目前,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部分,由于家庭及生活环境的影响,养成了孤独、自私、清高等性格,集体意识不强,合作意识更缺乏,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一些女大学毕业生因个人条件上的优越性,或者因自己的能力强,在同学中有一定的竞争实力,也会产生一种自命不凡的优越感,一种自视过高、蔑视一切的心理。

二、影响择业心理冲突的原因

1.社会因素。传统观念的束缚及传统教育方式的后果。虽然重男轻女的观念已被现代社会所摒弃,但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仍左右人们。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对女性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造成不少女生对自身性别的自卑。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工作范围和社会效果,忽视了才智发挥、事业成就等。

2.学校因素。高校对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还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疏导,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教育还显得比较被动,就业心理咨询及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还不够广泛。

3.自身因素。不正确的自我定位走入心理误区。有些女生很难给自己正确定位,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在就业时忽视所学专业特点,忽视自身特长,不从个人发展和事业前途考虑,而是盲目向往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热门职业。

三、解决择业心理冲突的对策与建议

1.创造公平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责无旁贷。当前我国法律法规不完善,操作性不强,缺乏罚则,相应机制不健全,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未能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因此,政府要积极探索市场条件下促进妇女就业的干预机制,要通过对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强制执行来切实保障妇女的就业权利。在政策导向方面,政府应当鼓励督促企业录用女性员工,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不宜由妇女承担的工作岗位外,应按照一定的比例招聘男女员工,在这方面国家机关更应当率先垂范。按照企业录用女性员工的比例,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偿或者优惠,从而增强企业录用女性员工的积极性。此外,要建立妇女生育基金,由政府而不是由个别企业或女性个人承担生育责任。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社会保险,将女职工生育保险责任由单位承担改为社会承担, 以减轻企业成本, 更好地消除生理差异因素给女性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创造男女公平竞争环境,增加女性就业机会。

2.有意识地加强对女生抗挫折教育,提高择业自信心。女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产生的诸如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如不及时的调整,会影响到她们的正常择业。通过心理的咨询和教育,缓解心理压力,适时调整心理矛盾和困惑,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自如地应付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心理的承受力。当代女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不断增多,绝大多数人各方面较为一帆风顺,对生活的艰辛茫然无知,因此,学校在学生一入学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抗挫折教育,让学生多接触社会;鼓励女生勇于参加竞争,正视竞争。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是勇于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面对本专业领域内男性在人数、成就、体力、社会舆论等方面占绝对优势的状况,女生的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增强自信心,才能正确认识自己,鼓起勇气迎接挑战。

3.强择业指导,掌握择业技巧。女性与男性毕竟有差异,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女性有着自身的特点与成长规律,因此,对女大学生仅有适用于全体学生的一般化教育是不能满足其成长需要的,作为择业指导,笔者以为,大学二年级开始最为恰当,因为大学生一年级学习基础课,男女生之间差异并不明显,到了大二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这时开设择业指导课就能有效地引导她们较为全面地认识自己、克服自身弱势,了解从事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当然,从更广泛意义上讲,无论这些女大学生为自己选择何种职业,也不管这些选择今后是否改变,重要的是通过针对性强的职业理想教育,提高女大学生的抱负,通过有的放矢地讲授女性就业技巧,增强女大学生的择业信心和竞争力,并在大学四年较长时间里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的弱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学的所有资源为自己将来融入社会作好思想、心理、身体素质准备。

4.加强合作协调能力的教育,培养女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协调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但目前,大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精神比较淡薄,在对竞争的理解中把目光定格在个人努力、拼搏上,缺少必要的团队精神。事实上,个人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良好的集体,在集体中,如果没有合作精神,不能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将无法面对强烈的社会竞争,也难以发挥个人的优势,个人价值也不会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加强合作协调能力的教育,克服女性心胸狭窄、嫉妒、孤傲、排他等心理,促使女大学生多参与学校和班集体的活动,参加一定的社团组织,广泛地接触社会,并从中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女大学生在今后工作中与他人的良好合作。

总之,女大学生是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女性的作用,发挥女性的优势,保证她们的择业、就业的机会和权力,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课题是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科学、教学研究基金资助重点课题《女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课题批准号A11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长庆油田物资存货管理的问题与制度创新 下一篇:碳审计应用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