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远程医疗的实践体会

时间:2022-07-03 06:13:26

计算机远程医疗的实践体会

摘要:远程医疗是指通过现代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现代远程通讯技术来实现异地医疗服务的系统平台,它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远程教育、信息服务和远程交流等几乎所有的医疗活动。当前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但由于优质的医疗资源多集中于大医院,于是许多小伤小病的患者也涌向大医院,造成看病越来越难。而远程医疗正是解决此问题的办法之一。

关键词:计算机;远程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5-0000-02

一、远程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的医疗支出

我国目前医疗资源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占总人口超过70%的农村或偏远地区人口仅享有全国30%的医疗卫生资源,而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则可帮助基层医院尤其是偏远地区患者实现预约专家,医生与患者的沟通质量与传统诊疗方式一样,但比传统方式更方便快捷,而且通过网络传输,医生可清楚地看到病史资料,从而帮助异地医生提供诊断思路,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此举可直接免除患者的长途奔波之苦及异地食宿,节约非医疗支出费用。对于当地住院诊治的危重患者,也可避免转院途中发生病情加重或恶化,并为及时准确的抢救与治疗患者赢得了时间。

二、远程医疗可有效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目前,远程心电监测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可和应用。远程心电监测可有效解决心脏相关疾病心律失常的监测诊断问题。只要患者的监测仪报警或患者有任何不适,在有移动信号的地方,按下监测仪上的发送键,就可以将心电信息传输到监测中心,经验丰富的医生即刻做出准确的诊断,使患者在当地就能享受到省级大医院的心电监测服务,并及时得到专家的诊疗指导,既减少了医疗费用,又提高了就医效率,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基层医院的心电监测水平。目前远程监测的服务内容已经扩大到心电、血压、呼吸、血糖及氧饱和度的多参数远程监测,使多种慢性病同时管理,医院、社区、患者及时有效沟通,从而为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三、远程医疗可有效提高基层医生的医疗水平

远程医疗平台的普及,极大的方便了医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根据“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结合基层医院的实际需要,可因地制宜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教育培训,使更多的卫生技术人员能够就近、方便地参加和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远程会诊等各种远程医疗形式的开展,可使医生突破地理范围的限制,共享病人的病例资料,实现知名专家与基层医生通过平台进行医疗、科研的探讨及疑难病例讨论,为基层医生提供医疗技术方面的支持,促进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

远程医疗的意义在于打破地域界限,让更多的人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其技术平台的正常运转,离不开科学的维护和管理策略。

首先,远程医疗平台的正常运行涉及医学、计算机、通讯技术、日常维护等多个方面,至少需要计算机应用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临床专家、跨专业的管理人员等四方面人员。这些人员作为远程医疗系统的使用者和维护者,其实际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于确保远程医疗的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人员,要开展严格的岗前业务培训,力求熟练掌握远程医疗操作技术,考核合格后才能入选。同时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工作责任心,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目前我国远程医疗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缺乏熟悉医学知识和计算机网络通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从大中专院校中吸纳卫生信息管理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逐步建立起专业化、职业化的远程医疗信息管理队伍,对于保障远程医疗的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其次,要完善远程医疗平台的使用管理。远程会诊前,申请方应向提供会诊方提供患者的各种病情资料,而后提供会诊方根据会诊的目的要求,结合会诊资料,确定会诊时间及参与的专家人员。技术人员应积极开发远程会诊的病例资料管理软件,统一远程会诊病历形式,加强病历资料的编目、分类、整理,从而有利于会诊专家快速有效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在病历资料的采集中,技术人员应注意影像资料的图像质量。影像资料是会诊专家对疾病做出诊断的重要依据,目前远程会诊中存在图像数字重建处理后图像不清颜色不正等缺点,影响诊断的准确性。通过开发的软件选择最佳输出品质的最低分辨率,既提高会诊效率,又可保证会诊的准确性。远程会诊过程中,技术人员应对会诊全程进行技术维护,确保会诊音频、视频线路的安全畅通。会诊结束后,应及时、准确、齐全地做好资料的填写,并保存会诊资料,建立会诊材料的数字化管理软件,及时陈列、介绍相关内容,以数据库形式实现对会诊病历的多途径查询,统计的全方位信息管理,努力提高流通阅览率。

再次,要做好远程医疗平台的材料安全管理。患者的病史资料、会诊意见及远程对话的影像材料等应整理、保存好,并采用数据加密机制、身份认证机制等安全措施,严格做好保密工作。会诊资料数据库由专人管理,不对当事人以外的任何个人和医疗机构开放,从而健全远程会诊资料的安全保密管理措施,并同时加强了远程医学从业人员的责任感。技术人员应开发完善的软件系统作为远程医疗网络数据的传递载体,从而保证点对点信息的传递无误,最大限度地保护网络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同时注意加强计算机病毒的预防,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种类越来越多,可对网络及数据库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因此在远程计算机机房的电脑上应安装相应的杀毒软件,同时医院远程信息中心应安装防火墙,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设置一道安全屏障,实现对数据流的实时控制、过滤和记录,确保远程会诊的顺利开展。

最后,应加强对远程医疗的风险认识。开展远程医疗工作也存在一定的有风险,包括监测技术发生记录不良、传输失败等风险,远程医疗模式不见病人的风险,诊疗流程不完善的风险,突发、严重、紧急的疾病本身的风险等。目前远程医疗的风险评估业内尚未达成统一的标准和能够被广泛认可的模式。但通过实践,采取必要措施,建立较完整的远程医疗风险管理机制,可以有效规避医疗风险,提高服务质量。如制定远程医疗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操作诊疗流程、工作路径,加强远程诊疗后的随访工作,确保患者病情和远程会诊专家建议及意见的瞬时沟通,对降低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专家根据从远程患者现场传输来的影像,利用“数字手套”之类的工具,控制当地的医疗器械进行实时检查、监护、护理甚至治疗等数字机械化操作,从而更加有效地对远程患者进行诊治,有效提高远程医疗的服务水平。

计算机远程医疗是医学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所形成的新的学科领域,当前卫生部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以面向基层的高端远程医疗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卫生信息化建设,对促进落后地区卫生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计算机远程医疗可迅速提升农村和偏远地区疑难杂症的诊疗水平,提高这些地区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助能力。尽管远程医疗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够完善,但我们相信通过无数医学专家和计算机相关专家的共同努力,必将会得到广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军.远程医疗在国内的应用和发展[J].医学信息,2006,1(19):39-40

[2]余玫,陈守强,伊永亮,高海青,魏敏,刘娟,于秋霞.心脏远程监护应用于干部预防保健37例报告[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9(6):609-610

[3]王晓华,刘晨阳,叶瑞棉.加强医院远程医疗平台管理的实践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8):62

[4]曾斐,朱菊平.健康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平台探索[J].卫生软科学,2011,25(6):372-274

[5]连平,崇抗美,翟新海,宁义.军队远程医疗会诊环节规范化管理研究[J].医院管理杂志,2003,10(4):353-355

[6]高树宽,郑雪倩,曹艳林,陈伟,陈特,王志伟.规范远程医疗服务确保患者安全[J].中国医院,2011,15(10):40-43

上一篇:工程设计图纸管理方法综述 下一篇:探讨软件项目的需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