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风格葫芦丝作品的研究

时间:2022-07-03 04:04:45

江南风格葫芦丝作品的研究

本文从葫芦丝作品中“江南风格”的角度从江南风格音乐艺术特征、江南风格葫芦丝作品创作、代表性作品分析三个部分进行了阐述。在第一部分中,从宏观的角度对江南地域进行了定位,从传统音乐的角度分析江南地域内的民间音乐形式及其音乐特点。在第二部分中,针对近年来葫芦丝作品的创作,综述了其中江南风格特征的作品,并从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2首作品,分别从创作形式、演奏形式、音阶、调式调性、速度布局、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在音乐形象的分析上,主要从作品标题中体现出的主题形象进行了归类。在演奏特点的阐述上,分别从气息、指法、吐音、演奏技巧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第三部分是代表性作品分析,选取了六首具有特点的乐曲分别从标题内涵、曲式结构、音乐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江南风格;特点;民间音乐;葫芦丝;创作;音乐分析

一、江南风格音乐艺术特征

对音乐中江南风格的研究,需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关于江南风格的定位,主要是从地域概念上对江南做出正确的区域划分,原因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对江南地域的理解有所不同;第二就是在确定江南地域定位的基础上对这一区域内的民间音乐作概括性的介绍,对典型的民歌、曲艺、器乐乐种等进行阐述;第三个方面通过对江南地域的民间音乐的概述进行综合归纳,总结其这一地域范围内的音乐特点。从旋法、节奏、音阶、调式等方面进行论述。进而总结出江南音乐整体的艺术特点。

(一)江南地域的定位

从历史与地理的角度上说“江南”一词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江南是指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今天的湘、鄂、皖、赣、苏、浙、沪等部分地区;狭义上的江南主要是指苏、沪、浙三省市的长江流域地区,主要是指长江下游入海处,在音乐中江南风格的定位专指后者,即狭义上的江南地域,笔者认为音乐中江南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从自然地理区位上看,苏、沪、浙属于长江三角洲,这些地区在地形、气候上具有同一性,这与广义上的江南地域的其它地区是不同的。

第二,由于地理因素的同一性形成了具有共性特点的社会风俗习惯,语言上具有相似性,也就是具有类似性的人文历史特点。

第三,从文化上看,自古以来以吴文化与越文化构筑成的吴越文化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地理上形成可不了拆散的一元文化。广义上的江南地域如湖北、湖南等地区又有自己的文化体系,即楚文化体系,这与吴越文化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狭义上的江南地域概念还是基于吴越文化的一元性。

第四,从音乐形态上来看,苏、沪、浙在自然、社会、人文上的相似特点形成了相似的音乐风格,从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及近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上看,对音乐中江南风格的认知也是专指这一地域。在音乐的创作及表演上也形成了统一的江南特色。由以上四点可以确定狭义上的江南概念成为音乐中江南风格的地域载体。

(二)江南风格的民间音乐

江南风格的民间音乐种类繁多,精彩纷呈。在民歌、戏曲、曲艺等音乐形式上都有代表性作品和曲种。以民歌为例,这一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是小调与田歌,前者多流行在城镇,后者多流行在农村,着名的小调有“茉莉花”、“孟姜女”、“无锡景调”等;田歌代表性的有浙江的嘉善田歌,江苏的南乡田歌,上海的青浦田歌等。在戏曲方面着名的剧种有昆曲、越剧、扬剧、沪剧等。古代四大声腔(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出自江南者就有其三,可见江南戏曲的发展是非常完善的。曲艺方面的代表性的曲种有苏州评弹、扬州清曲、温州鼓词等,尤其是苏州评弹已成为南方曲艺形式的代表。器乐方面知名的乐种有江南丝竹、十番鼓等。其他的民间曲种更是不胜枚举,这些民间音乐形式共同编织成江南音乐文化体系,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江南区域色彩的特征。

这些民间音乐种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仅自我完善,也为专业音乐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资源,这些素材被不断的加工、运用到不同体裁的音乐创作中,对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如1950年代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是采用越剧音乐元素,结合西方作曲手法与我国戏曲表现方法创作的优秀作品;江苏民歌《茉莉花》更是家喻户晓,走向世界,这首民歌最早在世界上流传要追溯到19世纪初期,在英国人约翰·贝罗的《中国游记》中就把它作为中国民歌的代表传向海外,在1924年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创作的具有东方古典风格的歌剧《图兰朵》中就引用了《茉莉花》的旋律,因此,也有人将《茉莉花》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三)江南风格的音乐特点

在历史上,江南音乐风格的形成可追溯至汉魏时代的相和歌与清商乐,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就存在大量有关江南音乐的相和曲辞与清商曲辞,遗憾的是曲谱都以亡佚,但从曲辞中却能看到江南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江南》[①]、《子夜四时歌》[②]、《采莲曲》[③]等。宋元时代,江南一带盛行南戏或南曲,在唱词的语言音韵上就采用了江浙一代的方言,在音阶和旋法的运用就突出了五声音阶的平稳进行。由此可以看出,江南音乐的形态特征已经逐步定型了。明清以来,民间音乐的高度发展和各种艺术形式的不断成熟,江南音乐已形成了系统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从音阶上看,江南音乐采用五声性为基础的五声、六声、七声音阶,基本上不使用变化音,这与历史上的清商乐所运用的清商音阶基本一致。

2、从调式上看,江南音乐采用中国音乐体系[④],以徵调式、宫调式居多,其次是羽调式、商调式,角调式较少。

3.从旋法上看,旋律的发展多是以级进为主,围绕中心音上下波动,形成了具有波浪线的旋法结构。

4、从节奏上看,节奏因素随着音乐形象的陈述与情绪的发展而变化,节奏型简繁相间。

5、从润腔上看,江南风格的音乐特点与方言的语言音调紧密练习,总体上呈现出优雅柔美、委婉清丽的特点。

二、江南风格葫芦丝作品的创作

在前文的论述中,笔者之处江南地区丰富的民间音乐为专业音乐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在葫芦丝作品的创作上可以看出以“江南”为题材的作品不断涌现,葫芦丝艺术家们广泛吸取民间音乐元素,在创作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革新(由于葫芦丝乐器自身的音域问题,在作品创作上不得不进行革新与尝试),在演奏上继承江南风格演奏技巧的基础上,移植并创新发展了其它技法,提高了葫芦丝的演奏技艺。[⑤]笔者在这一部分中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综述作品的创作并总结创作归律;二是对作品中的音乐形象(主题形象)进行总结;三是从演奏的角度探讨江南风格的演奏技法。

(一) 创作综述

笔者通过近年来出版发行和网络流传的江南风格的葫芦丝作品进行了梳理、综合,选取作品共22首(见附表),分别从演奏形式、音阶构成、调式、速度布局、曲式结构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五个创作特点。

1、从创作形式上看,有原创与改编两种形式。创作素材多选自江南民间音乐元素,如《断桥残月》、《浦江之夜》选材于民歌;《曲水兰亭》

、《沪调新韵》选材于戏曲;《吴音》、《水乡素描》选材于评弹音乐等。  2、从演奏形式上看,分为独奏和重奏两种形式。其中重奏包括同调性、高低葫芦丝组合形式,如《水乡情歌》、《水韵江南》(均采用大、小D调葫芦丝),《梁祝》采用大、小C调葫芦丝[⑥];两种形式是不同调性葫芦丝组合,如《雨碎江南》(一支为G调葫芦丝筒音作sol,另一支为小C调葫芦丝筒音作dol,分别演奏高低两个声部)。[⑦]

3、从音阶构成上看,多采用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六声、七声音阶,其中七声音阶为清乐音阶(宫dol、商re、角mi、清角fa、徵sol、羽la、变宫si),六声音阶多用变宫si,较少使用清角fa。

4、从调式调性上看,以宫调式、徵调式居多,其次是羽调式。调性多采用本调,根据作品情绪的变化和旋律发展的要求,通常采用变化筒音和指法的方式获取新的调性,出现转调现象,转调后多为原调上方五度调或下方四度调,即筒音作dol时的调性。

5、从速度布局上看,具有中国传统音乐速度“渐变”或“起、承、转、合”的特点,乐曲一开始多为自由节奏和速度的引子,速度布局建立在“慢—快—慢”、“快—慢—快”、“中—快—中”、“快—中—快”四种形式及其不同的组合上。

6、从曲式结构上看,大多数作品既具有西方曲式结构形式如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并列三部曲式,也具有中国传统曲式如联曲体、变奏曲式等。很多作品也兼具中国传统曲式结构和西方曲式结构形式。

上一篇:合意机制中的妥协性研究 下一篇:县建设局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