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坚持做下去

时间:2022-07-03 02:02:14

作为国内首款针对耐药菌开发的新药,盟科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盟科医药”)首款新药――MRX-1,现已申报二期临床试验。

而这也是国内迄今为止完成一期临床的唯一耐药菌新药,按照盟科医药及第三方风投机构保守估计,这一创新药品国内市值保守估计约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

专攻抗生素类新药

1995年,盟科医药CEO袁征宇在美国一家名为Affymax的生物医药公司工作,从事新药开发等新技术的研发。一个偶然机会,这家公司被葛兰素看中并收购。随后,袁征宇在这家公司的药品研发也暂告一段落。

“我们当时是做新药开发的新技术,但是这件事之后,我开始考虑怎么应用新技术做些实事。最后研究之后发现,抗生素类新药做的人越来越少,我们正好可以逆流而行,研发这方面的新药。”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抗生素的广泛生产和使用,各类细菌感染被攻克和解决。这一暂时性的胜利,让全球医药行业兴奋不已。其间,美国最高医药官甚至表示,细菌感染这一世界性难题已迎刃而解。

但是,就在他宣布这一爆炸性消息后的第二年,美国本土随即爆发了一场由耐药菌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

“实际上美国最高医药官只说对了一半,假如是敏感菌引起的细菌感染,那已有抗生素的确可以治愈。如果是耐药菌引发的细菌感染,则过去生产的很多抗生素都对它们束手无策。”

所谓细菌的耐药性,是指细菌多次与药物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减小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耐药菌的出现增加了感染性疾病治愈的难度,并迫使人类寻找新的对抗微生物感染的方法。

2000年代中期,由耐药菌引发的“超级细菌”再次进入公众话题,且引发全球医药行业新一轮的耐药菌研潮。基于耐药菌的横行,专门研发克制其新药的盟科医药,也随之诞生。

药业巨头重启耐药菌研发

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全球医药巨头罗氏关闭并抛售旗下所有的抗菌新药开发。但最近几年,这家医药巨头开始调转船头,全球采购抗菌药并重新建立抗菌新药研发部门。

反观国内市场,至今对抗耐药菌新药的研发徘徊不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或许意识到耐药菌的重要性,今年国家“十二五”新增课题指南中,有关抗耐药菌新药被列在首位。

纵观国内外对耐药菌药品研发的重视,至少能够证明一点,抗菌药或迎来庞大的市场需求。

“中国在抗耐药菌这样一个新药领域内的路还很长。”袁征宇认为。

药品开发流程通常遵循“临床前、一期临床、二期临床、三期临床”等步骤,而抗菌药的主要风险集中于“临床前”和“一期临床”两大阶段。

由于抗菌药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不允许出现任何主要毒副作用。“假如一期临床结果显示药品为安全耐受,那么其药品的安全性基本有了相当大的保障。而在之后的二、三期临床,则偏重药品的有效性。”

令人失望的是,国内少有的几个抗耐药菌新药研发,通常都止步于临床前或一期临床。对于这些耐药菌研发的失败原因,袁征宇认为任何一项新药物的开发过程都极其复杂,牵涉到化学、生物、医学、商业、金融等各方面,国内新药研发药品公司缺少能够把握全局的专业人才。

4000万元的融资缺口

MRX-1作为盟科医药首款新药,目前已完成一期临床试验。不少国内外药厂闻风而动,纷纷希望能收购或者参与这一药品的后续研发和上市。

“很多人来询问,我们只跟他们保持接触。按照公司的规划,等完成二期临床试验后再考虑和药厂合作。”

袁征宇说,对于MRX-1药品在国外未来研发目前考虑三种模式。第一种将其售出,第二种由跨国公司提供研发经费,现有团队继续研发。药品完成后,双方共同分享。第三种,假如盟科医药有足够资金支持,将独立完成剩余的临床试验和动物试验。

然而,按照袁征宇的预算,三期临床涉及的病人特别多,在国外完成这一阶段至少需要9000多万美元。盟科医药创立至今,首轮已经获得1000万美元融资,目前正准备筹备第二轮融资,预计融资规模3000万美元。

为了扶持企业成长,减少企业的融资压力。日前,张江医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已经完成了对盟科医药一项高达60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专门用于MRX-1在国内的二、三期临床试验。

“这帮我们解决了很大一块融资需求,但我们依然还有4000万元左右的资金缺口。” 袁征宇说,在国外,药品在临床试验上需要非常庞大的资金投入,不一定能做得下去。但在中国,他会坚持做下去。

据悉,在国外,开发一个新药至少需要2亿美元,按照1美元兑换6.2025元人民币计算,海外临床试验至少需要12.4亿元人民币。而目前在国内,开发一个新药所需资金不到2亿元人民币。

袁征宇预计,MRX-1药品将于明年年底做完二期临床试验,2016年年底完成三期临床试验。

上一篇:掘金“丝” 下一篇: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专职班主任)队伍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