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战争经济支撑能力分析

时间:2022-07-03 11:32:15

台湾的战争经济支撑能力分析

从总体上看,台湾具有一定的战争经济支撑能力,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其战争动员能力与潜力存在明显不足。

一、台湾具有一定的战争经济支撑能力

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台湾当局一直谋求“以政治建设为基础、以经济建设为后盾、以心理建设为动力、以军事建设为核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军事经济建设,健全战争动员体制,战争潜力与动员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因此,台湾具有一定的战争经济支撑能力。台湾十分注重军事经济实力的建设,对于军事经济的发展也提供了众多的有利条件,并在其“国防法”中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全民参与军事经济实力建设的义务,这为其军事经济的发展及其实力的增强奠定了基础。一是已经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军事经济系统。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台湾目前已经构建起了比较完善的军事经济系统,形成了较完善的军费分配、军品科研、军品生产、军品维修、军品采办、军品贸易等子系统,为台湾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提供了组织基础。二是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工业生产能力。台湾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之一,也是比较发达的地区,其总体经济实力较强。2005年台湾的“GDP”达3446亿美元,居全球第20位;2005年底外汇储备达2533亿美元,居全球第三位。特别是工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纺织、石化、机电等行业发展很快,许多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发展迅猛,信息电子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战时经过动员,在短时期内能迅速增加产量。三是具有一定的军事财力基础。台湾的军费开支在世界,特别是在亚洲处于较高的水平。特别是考虑到台湾的面积和军队员额情况,台湾的军费水平就更是处在高位。庞大的军费水平为台湾发展军事经济实力,加强军队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财力基础。而且台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军事财力有一定的潜力,一旦发生战事,其财力动员还有一定的空间。四是具备了一定的军品科研和生产能力。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台湾已具备一定的军品科研和生产能力,并制定了一系列适合台湾需要的军品生产和管理政策,积累一定的军品生产和管理经验。所需的轻型武器已全部自给,并具备了部分大型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仿造、维修能力。台湾未来军品科研和生产的重点将是适合高技术战争需要的高技术武器和大型武器装备,特别是制海、制空、反潜及各类导弹,并有可能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取得较大突破。五是具有一定的战争动员能力。台湾科技工业民能力和经济管理(管制)能力较强,经济动员机构比较健全,动员法制较完善,经过经常性动员演练,有丰富的动员准备和实施经验。一旦战争爆发,台湾能在较短时期内最大限度地动员人力、物力和财力,基本能够保障战争初期的军事需求。因此,台湾具有一定的战争经济支撑能力,而且随着台湾当局不断加强军事经济潜力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建设,其战争经济支撑能力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

二、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台湾战争经济基本支撑能力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

由于台湾经济先天不足,并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其战争经济基本支撑能力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很难与大陆打一场持久战。而且,战时由于受我方的军事打击,其战争经济可能很快陷于混乱,甚至全面瘫痪。

首先,从物资保障能力看,台湾资源匮乏,战略储备能力有限,自给能力差,战时后勤保障困难。从总体上看,台湾的资源相对贫乏,结构很不合理,能源、战略物资以及军事工业所需的金属与原料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决定了台湾在军事对抗或战争中的明显弱点。一旦战争爆发,资源更为奇缺,可用于军事生产的矿产极少,战争物资的充足补给极为困难,而且经济将会受到沉重打击,从而军事经济潜力将大大减弱,根本满足不了长期战争的需要,战争必需物资的供应将严重短缺。贫乏的资源不利于长期坚守。石油储量有限,基本上依赖进口,这种情况是很难打仗的,因为打仗首先依靠的是石油。一旦打仗,对外运输线路遭到封锁,石油供应来源就会被切断。台湾石油进口的82%集中于政治与军事不稳定的中东地区,而且集中在“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南海”这条“海上能源生命”上运输,马六甲海峡的安全自不必说,单一的运输途径更是存在极大风险。一旦断绝台湾与外界的联系,台湾难以坚持长期的抵抗。一般来说,以煤炭、石油为主的战略物资储备只能用2-3个月。因为油库建设和油料储存,受到地域、环境、安全、效益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修太多的油库。因此,台湾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大储备,只能维持三个月左右的消耗。台湾的石油储备机制也不牢靠。根据2001年台当局公布的“石油管理法”,台湾的石油储备主要通过炼油厂实施,“经济部能源局”只负责1/3,而另外2/3则要依靠“中油”、“台塑”等石油企业的炼油厂来完成。这一战略储备机制过于依赖石油企业,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容易出现调度上的问题。历史上几次石油危机曾搞得台湾人心惶惶。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台湾经济增长率迅速跌为负增长;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台湾经济在低谷徘徊近三四年才出现转机;1996年期间,由于海上部分航路受阻,台湾油价立即大幅上涨,油品实施限量供应。台湾能源与战略物资的供需特点决定了台湾在军事对抗与战争中的弱点。一旦发生战争,资源供给紧张,交通运输受创,整个经济将处于瘫痪状态,物资保障难以为续。

台湾农业生产大幅衰退,粗放经营导致农业生产率下降,而且农业结构调整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化,粮食产量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动员潜力。花卉、水果产量增长的同时,粮食、油料等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受到一定影响,粮食特别是小麦、玉米、大豆,以及棉花、油料、药材等大量依靠进口。粮食储备只能满足两个月的基本生活需求。可耕地面积有限,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战争爆发初期台湾可能不存在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但如果超过3个月,必然会导致粮食供应危机。

台湾工业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规模较小,门类不全,基础不牢。高科技产业是生产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基础,是衡量战争潜力的重要因素。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比较迅速,但产业领域单一,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且以为欧美跨国公司“代工”方式为主,关键零部件和技术主要依赖美、日甚至韩国,未能培育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体系,其浅碟型加工型经济的特性并未改变,国际市场的波动对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是致命的。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极易出现因市场供过于求而被减少的情况。除电子信息产业以外其他高科技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对经济有重要影响的能源工业、冶金工业等基础工业相当薄弱。这无疑会大大影响经济动员能力。而且,台湾经济资源极为短缺,平时依靠进口勉强可以维持,战时航运受制,生产能力势必受到很大削弱。另外,台湾岛内制造业出现资本外流和产业空洞的现象。特别是在2004年以后,许多支柱产业向海外大量投资,把主要生产项目投向海外,特别是大陆地区,导致岛内许多产业萎缩,产量和产值大幅下降。战时岛外的大量台资企业是不可能用于支持战争的,这大大限制了台湾战时物资保障能力。

其次,从装备保障能力看,发展缓慢,对外依赖严重,自主发展能力弱,保障能力十分有限。一方面,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几十年来武器装备一直依赖美国,特别是一些大型武器装备长期依靠进口。台湾军事工业虽已取得较大进步,但总体上自身研制和开发武器装备的能力仍十分低下,其主战兵器仍以向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购买为主。而美国不希望“让台湾得到一些具有攻击性能的武器”,因而台湾当局提出的军购方案大多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对外依赖严重,自主发展能力弱。由于美国对售、当局支持降低、缺少海外市场等诸多因素,台湾军事工业订单缩水、技术下降,已陷入困境。由于台湾当局愈来愈依赖美国武器,降低对军事工业的支持,导致航天及军事工业很难得到军方的定单,而各国又虑及与大陆关系,其对外订单也日趋缩水。如汉翔航天公司面临订单、技术全面缩水、后续资金青黄不接的考验。由于150架美国的F-16战机及60架法国幻影战机,汉翔的250架“经国号”战机订单缩水为130架,减少了一半的营业额。美国政府和防务承包商不断向台出售军事装备和补给,进一步加深了台湾对美国军售的依赖性。另外,武器装备面临严重的零备件短缺,尤其是外购的飞机、舰艇和直升机的零备件更为短缺,而其自身又缺乏自制能力,这导致装备保障能力极为有限。

再次,从军费保障能力看,财力资源不足,军费保障后劲不足。尽管台湾的经济比较发达,财政能力也还可以,但与大陆的整体经济实力和财政能力相比则小得多。台湾地区的“GDP”以及财政总收入、财政总支出都不到大陆的六分之一。预计到2010年,大陆的国民收入将达到4万亿美元,高于台湾的10倍,军费开支也会高出四五倍。因此,台湾在军费保障方面的潜力比大陆要小得多。台湾当局为了推行“”,不惜借债购置武器装备,目前已负债累累,仅利息负担累计共达6000亿新台币。目前未偿还的债务余额加上地方债务及隐藏性债务,总额已超过11万亿元。这么高的债务余额,给进一步借债造成极大困难,也大大压缩了财力保障的空间。

第四,从战争动员能力看,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动员潜力有限。台湾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工业部门比较齐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但台湾属于海岛式的小型经济体系,存在许多弱点,且在经济实力上无法与大陆相比,制约了持久作战能力。台湾的“GDP”按汇率计算,只及大陆的五分之一。而且近年来,经济增长率放慢,2001年至2005年年均增长仅3.3%。2005年“GDP”中,第一产业占1.8%,第二产业占24.6%,第三产业占73.6%。第三产业比重较大是经济发达的表现。但打仗主要是靠能源、原材料、制造业、农业等基础产业支撑,这些产业在战争动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恰巧是这些基础产业,台湾相对薄弱。在工业中,对外加工工业所占比例大,在平时看来繁荣兴旺,可是一旦开战,市场丧失,运输中断,原料不济,生产受阻,维持困难。台湾支柱产业资讯产业在岛内生产比重持续下降。2005年,台湾资讯产业的全球产值达770亿美元,但由于资讯业产商大量外迁,资讯制造业在台湾岛内产值大幅下降,由2004年的109亿美元降到2005年的52.4亿美元,岛内所占生产比重由2004年的15.6%下降到6.8%。这说明台湾产业外移与“空洞”化日趋严重。在产业区域分布上,高科技产业主要集中在北部,尤其是新竹科学园区。产业高度集中与相对单一特性,易受全球经济与偶发事件,特别是战争的冲击。1999年发生的“7・29大停电”与“9・21大地震”对经济造成冲击就是显著例证。从总体上看,台湾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不足,品种不全,结构不合理,大都不能满足台湾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旦打仗,更是捉襟见肘。台湾很难与大陆打一场持久战。

第五,从外贸依存度看,由于依存度过高,一旦航路封锁,战争经济将面临巨大冲击。外贸被称为台湾经济的生命线。2005年,台湾的商品进出口额3810.5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115%,是典型的外贸依赖型经济地区。2005年台湾外贸顺差明显减少,其主要原因就是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和原料价格明显上涨,仅进口原油的支出就比上年增长30%。台湾生产的产品需要通过大量出口才能实现其价值与维持岛内的生产活动。一旦战争爆发,海上交通线被切断,支撑经济发展的外贸必将严重受挫,许多工业生产部门就会停产倒闭,整体经济就会面临巨大冲击。而且,台湾外贸依存的主要对象是大陆。2005年,台湾对大陆(含香港)的出口值占其全部出口值的36.7%;台湾外贸顺差约158亿美元,而对大陆和香港的贸易顺差就达400多亿美元。如果没有大陆的经济支撑,台湾就难以生存与发展。如果大陆停止两岸贸易,台湾就难以承受。受外部因素影响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台湾的战争经济动员能力。

第六,从战争受破坏程度看,交通运输容易被切断和破坏,经济布局易受炮火攻击。台湾交通运输基础能力建设较好,运输能力较强,有利于兵力机动和物资运输。台湾多山,本不利于交通运输能力建设,但台湾当局一直重视交通运输能力建设,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交通运输建设走在各项建设的前面,但即使如此,也远远不能满足战时的需求,而且动员的潜力也不大。台湾的交通基本是环岛型、沿岸型的,非常容易被切断;西部高速路的任何一个交会点丧失,或东部铁路和九号公路的任何一个交会点被切断,都会造成岛内交通瘫痪。由于中央山脉的阻隔,环岛防御体系很容易被分割,首尾无法相顾。孤悬海面易被封锁瘫痪,经济布局易受炮火攻击。台湾的对外交通除极少数空运之外,主要依靠海运。台湾尽管拥有许多天然港口,但高雄港、基隆港和台的吞吐量占所有港口吞吐量的90%以上,因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如爆发战争,三大港口被破坏或被封锁,台湾的对外交通将基本瘫痪,台湾经济将会一落千丈。从军事技术角度来看,这三大港口被封锁或被完全破坏的可能性极大。如果海运被封锁或被破坏,台湾也无法指望靠空运来弥补。在战争状态下的封锁,不大可能有外国的空中运补。而且,台湾的空中运输能力十分有限。岛内经济中心主要集中在面向大陆的西部沿岸走廊,尤其以北部的台北县市、桃园县与新竹科学园区及南部的高雄县市为主。仅北部与南部就占了台湾生产总值的80%,东部只占1.74%。这种经济布局最易受战争的打击,没有后方支援与回旋余地。如果台湾经济受到重挫,战争经济支撑能力就会大受影响。

三、削弱台湾战争经济支撑能力的对策

第一,利用各种手段,抑制台湾军事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资源。尽管台湾目前的军事经济实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就总体来看还相当薄弱,与高技术战争的要求也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台湾面积狭小,军事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不能完全自给。这种状况决定了台湾军事经济实力的建设必然要寻求外援。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各种的可能手段,釜底抽薪,抑制台湾通过国际市场获得其所需要的各种大型高技术武器装备及其军事经济实力建设所需要的各种战略资源,坚决反对和遏制发达国家向台湾出口大型武器装备及其制造所需的技术。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台湾的出口管制,防止台湾利用两岸贸易的机会从大陆获得其军事经济实力建设所必须的战略资源。

第二,构建打击台湾军事经济重要目标的精确硬打击系统和软打击系统。利用各种手段,打击敌方重要军事经济目标,是摧毁敌方作战能力,尽快取得战争胜利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应该构建对台湾重要军事经济目标的精确打击系统。这样。一旦战争爆发,既可在首轮攻击中对台湾重要军事经济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瘫痪台湾军事经济的供给能力,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缩短战争时间,减少我军伤亡,也减少台湾民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同时,现代军事经济的运行还需具备一定的软环境,如必要的资讯支持等。台湾在其军事经济实力建设中,也十分重视软环境建设,将资讯战列为军事经济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于台湾军事经济运行所需要的软环境实施打击的能力。一旦战争爆发,除了对台湾重要军事经济目标实施精确硬打击外,还应利用各种手段对台湾军事经济系统以及交通、金融、通讯等重要战略部门实施软打击,使其瘫痪或陷于混乱。

第三,多进少出,削弱台湾军事经济的“硬潜力”。台湾的战争经济支撑能力与其和大陆的经贸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对台经贸应采取“多进少出”的策略,以直接减少或削弱台湾的军事经济“硬潜力”。“多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多引进台湾资本,加大吸引台湾工商界来大陆投资工作的力度。台商到大陆投资越多,台湾的军事经济潜力特别是其中的军事财政潜力就越小。二是多输入台湾产品、技术和人才。台湾的产品、技术和人才是台湾战争经济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到大陆,客观上就减少了台湾的战争经济潜力。“少出”是应当值得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台湾所需要的战略物资和军用物资,应尽量不向台湾出口。

第四,制裁与打击相结合,削弱台湾的战争经济潜力。一旦两岸进入战争状态,在战前和战争进程中,大陆应采取制裁(主要是经济封锁)和打击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削弱台湾经济实力包括战争经济潜力以至战争经济实力的有效举措。台湾对外经济依赖度极高,打击和封锁相结合,势必大大削弱台湾的战争经济潜力和经济实力。这是台湾经济的致命弱点,也是台湾最害怕的问题。封锁和打击相结合,不仅可以直接削弱台湾军事经济的“硬潜力”,而且也可以动摇民心,从而从根本上削弱和动摇台湾军事经济的“软潜力”,即大大降低台湾经济实力向新的军事经济实力转化的能力。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研究生院)

上一篇:台湾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优势评析 下一篇:台湾科技政策演替与现状特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