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科技政策演替与现状特征(下)

时间:2022-09-24 07:22:49

台湾科技政策演替与现状特征(下)

三、台湾科技发展政策的特点分析

台湾科技政策在50余年的演替中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的转移而适时调整,既顺应岛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也紧跟国际科技发展的潮流;即注重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也努力改善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既发挥官方在科技发展中的领导和引导作用,也重视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因而,使科技政策发挥了较好的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纵观台湾50余年科技发展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一)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政策。

科技必须为经济服务,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先导性,这就要求科技政策的制定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也是台湾科技政策得以贯彻并取得成效的显著特征。如上世纪70年代初期,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台湾当局感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发展政策已不能适应国际市场严峻的挑战,经济发展战略从面向出口转向第二次“替代进口”,大力实施“十大建设”和“十二项建设计划”,推动重化工业发展,为配合第二次“替代进口”战略的需要,制定了《“国家”科学发展计划》(即1969-1980年“十二年‘国家’科学发展计划”),召开了第一次全台科技会议,协助成立财团法人研究机构,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设立科技专案预算计划,加强高等工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等,科技的研究重点也由前期的着重纯基础性研究和技术引进,扩大到配合重化工业所需要的技术研究,以科技推动重化工业的发展。

80年代随着经济国际化、自由化的发展,以及十年经济建设计划的推出,台湾先后召开第二次、第三次全台科技会议,实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并重的策略等,大力推动“科技岛”建设,以高科技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二)不断整合科技发展资源,推动产学研结合。

1、发挥大学力量,整合大学与企业问资源。为充分发挥大学的作用,利用大学科技资源,从1996年开始,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即协助在大学校园和科研机构内成立“育成中心”,使原来产、学泾渭分明的状况变为产、学紧密结合,并使高等学校成为科技产业的一支生力军。建立“育成中心”的目的是“希望透过大学和产业问的合作,有效释放出学校丰富的研究资源,发挥教授的创意,培养优秀的软体人才,建立创业新模式”。“育成中心”建立了一种机制,既鼓励学校老师创业,又能够使他们继续在学校教书、做研究,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它可以“使企业在校园里就开始培育人才,经过长时间合作,学生毕业后进入公司工作,经验和技术的承受会更好”。台湾还鼓励大学成立“产业与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吸引企业主以会员赞助方式加入,提业与大学直接合作的机制。

2、改进科技计划审议及绩效评估机制。包括建立科技中程计划预算制度,加强计划审议、评估;改进研发成果的评估标准,加强学术研究成果品质的评价,明确应用与技术研究发展的预期产出,定期公布重大计划的评价结果,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以后计划审查的重要考虑因素;慎选课题,整合上、中、下游的科技研发资源,规划推动“国家型”科技计划。

(三)把建立科技园区作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载体。

科学园区的建立和发展是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摇篮,在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0年9月台湾在新竹县创设了岛内第1个科学园区,1997年园区产值突破了4000亿元新台币,为全岛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目前园区已拥有400多家大小高科技公司,其中80%以上是台湾本地企业。园区孕育了众多知名企业,包括联电、鸿海、大众、联发科技、友讯科技、茂矽电子、华邦电子、联华电子、扬智科技、凌阳科技、神达电脑、联友光电、连基科技、盛群半导体、瑞昱半导体、普邦科技等,如今台湾10大企业当中就有7家来自新竹。2004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新台币,计108915亿元;2005年略有减少,营业收入为9855亿元,相当于全岛产值的约10%。目前,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已形成集成电路、电脑及辅助设备、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生物技术六大支柱产业。其中又以集成电路产业为核心,2005年,集成电路产业产值为6857亿元,占园区总产值近70%。园区的众多产品,如网络卡、影像扫描器、终端机、桌上电脑等产值,在世界市场名列前矛。拥有全球80%的电脑主板、全球80%的图形芯片、全球70%的笔记本电脑、全球65%的微芯片、全球95%的扫描仪,园区已成为全球资讯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重镇。新竹科学园区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台湾经济转型起了重要作用,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也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科学工业园区之一,是世界十大科学工业园区之一。

为了发挥科学园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同时基于“均衡南北区域发展的重大考量”,避免南电北送、南油北送,均衡资源分配,1997年,台湾着手建设台南科学园区,这是台湾建设的第二个科学园区,其目标是将其建成继新竹科学园区之后的台湾第二大科技重镇及带动南部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基地。到2005年,园区正式营运的厂商达到87家,产值达到3500亿元,预计2006年达到5000亿元,2009年突破1万亿元。其中光电产业营业收入达20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为700亿元。光电与集成电路已成为台南科学工业园区二大支柱产业,二者企业家数占园区企业家数的一半以上,营业收入的97%。

2003年8月才正式设立的中部科学园区发展势头也很好,重大投资项目较多,包括友达光电公司投资1425亿元兴建生产第六代TFT―LCD面板厂,中华映管公司投资2200亿元兴建次世代TFT―LCD厂;同时,包括茂德科技公司、华邦电子公司、力晶半导体公司、茂德科技公司与华邦电子公司、台积电等在内的台湾重磅厂家已在台中科学园区设立或计划投资12英寸品厂,使得中部科学园区不仅成为台湾而且成为全球12英寸晶园生产重镇。

由于台南科学工业园区和台中科学园区是在借鉴新竹科学园区经验基础上建立的,发展较快,且与新竹科学园区发展的侧重点不同,从而在空间布局上形成由“点”到“线”,在产业布局上形成“北IC,南光电”的格局。至2005年,台湾三大科学园区产值总汁为13955亿元新台币,科技园区已成为台湾发展高科技的主要平台。

(四)不断增长科技投入,确保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

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科技进步与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研究与发展经费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又是提高国家和地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适应岛内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台湾

当局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力度,使科研整体实力明显提高。

台湾科技投入的增长一方面是当局不断提高科技预算,另一方面是鼓励民间企业增加对研究发展的投入。在当局预算方面,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虽然期间增长速度一度降低,但总体上看还是比较快的。1984―1992年的9年中,台湾科研经费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到1996年,它占全岛GNP的比重为1.81%,1997年6月颁布的《台湾科技白皮书》规定重大公共工程建设、空气污染防治等费用要编列一定比例的科技研发经费;保留国营事业民营化或成立衍生公司所获得的一部分收益及其它缴付款财源,捐助“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以支持相关高科技研发。自1997年度起,台湾经济部决定大幅扩充科技专案规模,将未来五年内的预算增长率定为18.6%。核定的1997年度的科技专案计划通过了76项科技专案,其全部预算总经费为132亿元新台币,比1995年度增加了10.5%。2000年以来台科技当局决定逐年增加科技投入。从2000―2003年,每年的科研费用从400亿元新台币增加至500亿元新台币,占GNP的比重由1.81%增长到2.5%,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水平。当局的科技投入主要用于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如兴建高速电脑中心、同步幅射中心、生物科技中心、作物种原中心、科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中高速电脑中心投资20亿元台币,建成后这一高速电脑中心的运算速度和工作效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台湾设备最先进、性能最优良、规模最庞大的供学术单位及工业界使用的资讯科技实验没备。同步辐射中心则耗资280亿元,历时10年完成,该中心拥有13亿电子伏特能量的同步辐射加速器光源,为国际间第三座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仅次于欧共体建立的同步辐射研究设备,也是亚洲地区唯一的最佳光源,该光源可同时满足不同实验条件,光源强度比普通x光机要高出20万倍。

在鼓励民间投资方面,台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包括:(1)持续推动研发投资抵减优惠,鼓励民间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及成立独立的研发部门;(2)开放官方科技项目计划,由民间执行或由民间企业以适当比例出资方式参与;(3)官方在财团法人研究机构建立开放实验室制度、实验工厂或孵化中心,或者扶助工业区成立研究发展专业区,协助企业研发。由此,使民间投资比例不断提高,自1992年起当局的研发经费比率逐年下降,民间则逐年上升。1993年,民间投资比例首次超过当局,达到50.5%,此后这一比例持续上升,至1998年民间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76.71亿元新台币,占科技研发总投入的60.81%。

(五)大力吸引海外人才。

虽然台湾一直比较重视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但由于全球科技迅速发展,岛内的教育质量下降和留学人员学成回岛者较少,80年代以前科技人才短缺成为台湾科技发展的瓶颈,从1950年到1983年的33年间,返台者仅占留学人员总数的13.7%;加上台湾长期以来实行重工业企业、轻大专院校的倾斜的科技政策,造成了科技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尤其是高科技人才更是奇缺,因而全岛科技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不能满足岛内科技发展的需要。为推动高科技人才的回归,台湾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进行海外华人高科技人才的延揽工作。

1、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回归。台湾“行政院”于1983年专门制定和实施《加强培育及延揽高科技人才方案》,以两年为期推行若干措施,争取在短期内获得一些成效,并制定中长期计划,从制度及法令的改进出发,以求奠定良好基础。该方案是第一次以科技政策的方式颁布,是台湾80年代人才回流的起点。

台“行政院”科技顾问组也于1995年制订了《加强运用高级科技人才方案》,计划从1996年起的3年内,每年延揽资深专业人才350人,拥有博士学位且具丰富科研经验的研究员250人,合计每年延揽600名高级科技人才,以加强岛内的科技研究和科技产业研发工作。鉴于产业专家对台湾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台当局在1993年核定的《振兴经济方案》中将“加强人力的规划运用”列项,责成有关单位配合,力理扩大引进海外产业技术人才返台服务工作;台湾“经济部”和“行政院青辅会”还联手推出“延揽海外产业专家暂时返台工作要点”,决定以提供专项资金的方式,不惜以重金延揽海外专家到台作短期专题研究或合作研究。该要点于1995年7月1日开始实施,以期达到台湾产业升级与人才培育的最终目的。

2、成立“杰出人才募金会”和“贝尔人俱乐部”。“杰出人才基金会”于1994年11月下旬正式成立。该基金会的目的在于以民间资源招聘国际水准的学术人才回台长期参加研究工作。该基金会制定了相当严格的杰出人才基金申请和审核标准,规定具有杰出人才基金申请资格的海外学人为两类,一是已在台湾工作多年且已取得国际公认杰出学术成就的大学与研究机构里的海外学人;二是目前仍在海外工作的杰出学者,其标准是在海外著名大学从教的正教授和从事研究工作10年以上的卓有成就者。

“贝尔人俱乐部”是以曾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过的返台科学家为主组织成立的,俱乐部的主要任务是资助台湾厂商、学校研究单位招聘美国高科技人才,计划在几年内,以韩国为榜样,引进1000名“贝尔人”到台湾。

3、建立海外学人档案。由台湾有关部门编印海外学人《回台服务手册》和《求才讯息》等,向海外学人和留学生送发,使他们随时了解台湾经济、科技发展状况和岛内的科技人才就业形势。台湾还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等地设立两个办事处,收集保存了3000名由台湾去美留学或工作的工程师及电脑专家的档案,随时动员他们回台服务。台湾“行政院”各下属职能部门还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制定和实施具体的人才延揽措施。如台湾“国科会”有“协助延揽科技人才处理要点”、“协助延聘博士后研究人才处理要点”;“经济部”有“延揽海外返台博士后短期研究人员实施要点”;“青辅会”有“延聘博士后短期研究人员实施要点”等。

由于海外人才相对拥有更新的国际市场资讯,也更能把握国际高技术市场多变的动向,回台后积极创办高科技企业,尤其是80年代以来的高科技企业,很多都是留美人员及华侨开办的,从而有力促进了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上一篇:台湾各政治力量备战2008选举探析 下一篇:闽台经贸合作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