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调查与发展对策

时间:2022-07-03 11:09:47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调查与发展对策

摘要:本文选取中南大学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中南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进行了实证调查,最后从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加强导师团队的培养、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三个方面提出促进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问卷调查;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95-02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在当今大学中颇为普及的教育培养模式,起源于15世纪初的牛津大学,并于19世纪逐步在欧洲发展起来。从2002年开始,北大、清华等高校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国内其他大学也开始效仿,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中南大学于2004年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由各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的在职教师担任,每个导师负责每一届学生中的2~4人,其学生由各系组织随机分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搜集数据,旨在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中南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从中找出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并为其他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提供建议。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调查

(一)问卷设计

1.调查对象。为使调查研究具有代表性,本次调查对象选取中南大学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本研究共发放500份问卷,有效回收476份,有效回收率为95.2%,其中49%来自大二,34%来自大三,17%来自大四。

2.调查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以不同学院为第一层,以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大二至大四为第二层,以不同年级的不同专业为第三层,最终抽样单位为学生个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内容。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设计了《中南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现状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含了以下四方面的内容: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了解程度和满意度、本科生导师制给学生带来的益处、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预期和建议。

(二)问卷分析

(1)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了解程度和满意度。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满意度分别为:满意(22.34%)、一般(54.26%)、不满意(23.40%),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了解程度分别为:了解(26.60%)、一般(53.19%)、不了解(20.21%)。由此可以看出,中南大学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满意度较低,一半以上的同学仅停留在一般的态度上。这表明目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还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其次,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了解程度偏低,表明本科生导师制的宣传力度还不够,部分本科生导师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

在中南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管理条例上规定,导师每学期至少要与学生见面两次以上,而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学期与导师见面在两次以上(包括两次)的比例仅为54.25%,有27.66%的学生与导师见面次数仅为一次,另有18.09%的学生还没有见过导师。与此同时,通过调查发现,有31.92%的学生从未主动联系导师,而30.85%的学生仅主动联系过一次,超过两次的学生比例仅为37.23%,原因可能为导师工作繁忙联系不上或者导师在校时间短。

综上所述,本科生导师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通过调查发现85.11%的学生认为定期与本科生导师交流是很有必要的,由此可见,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本科生导师制给学生带来的益处。本科生导师制给学生的就业、感情、学习、生活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调查发现,本科生导师制给学生的帮助中,84.04%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面,57.45%体现在就业指导方面,37.23%体现在生活方面,20.21%体现在感情方面。由此可见,学生更愿意与导师交流学习工作方面的事情,而生活感情很少与导师沟通。学生的积极性也与其在此过程中的受益程度息息相关,有51.06%的同学遇到问题不会主动找导师交流,43.62%的学生偶尔会寻求导师的帮助,仅有5.32%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联系导师,与导师关系较好,由此表明导师制在学生中的作用还没有明确,学生并没有遇事与导师沟通的意识。但调查同时也发现:随着学生入学时间的增加,师生间互动意识增强,学生主动联系老师的积极性会提高。

(3)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导师制的存在为大学生生活、就业、学习等方面都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导师制虽然在我国已经实行10年了,但是由于目前本科生导师制的疏漏导致70%多的学生还没有好好地利用起导师资源。除此之外,导师因为忙碌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对导师指导学生时采取何种方式的调查中表明:导师侃侃而谈而自己只负责记录和聆听的占24.47%,导师先通过换位思考提出一般性的建议和观点之后再回答每个人的个别问题占35.11%,主要以答疑为主占14.89%,每次都是随便聊聊占25.53%。

除此之外,经调查,63.83%的学生认为导师与学生不在同一个校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少,因而帮助效果不明显;51.06%的学生认为导师不够热心,不够主动;48.94%的学生认为导师资源不足,或者是导师时间不充裕,目前每个导师负责5~6名学生,已经超过了《中南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管理条例》中规定的2~4名,一般导师没有精力负责那么多学生;43.62%的学生提出导师制太形式,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保证实施,操作性不强。

在对学生与导师交流很少的原因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45.74%的学生的导师因为工作很忙,联系不上;其次41.49%的学生希望导师会主动联系自己。因而增强本科生导师的责任心意识尤为重要。

(4)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预期和建议。调查也得知:79.79%的学生希望通过导师的指导全面地认识自己,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55.32%的学生希望导师会指导自己的学习;53.19%的学生认为导师应该在社会实践方面给予自己一定的指导;45.74%的学生认为导师应该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此外,由于我校是大类招生,有43.62%的学生希望导师会在专业选择方面给予自己一定的帮助。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导师的需求为以下几个方面: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导、学习方面的指导、专业选取指导、社会实践指导、心理方面的指导,而这五大部分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热点话题,因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未来发展的指导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学生期望导师在其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调查中,53.19%的学生希望导师会成为自己的朋友,这样才可以毫无顾忌地与导师放松交谈;27.66%的学生认为导师可以作为自己的顾问,当自己有需求的时候可以去询问;而12.77%的学生希望导师是自己的领导,会带动自己如何去做;6.38%的学生希望导师可以作为自己的家长,各个方面都可以管着自己。

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度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的地方:62.77%的学生认为导师事务繁重,时间少,学校/学院应该出台文件要求导师每学期与学生见面达到一定次数;55.32%的学生认为学校/学院对导师的授课安排不合理,学校/学院应该安排导师授课,增加彼此了解的机会;53.19%的学生认为学校关于导师的反馈机制流于形式,学校/学院应当重视每年学生对导师的评价和反映的问题;50%的学生认为导师没起到指导作用,学校/学院应当适时组织安排师生交流会(每月或者每学期固定一段交流时段日,形式如导师学生月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南大学自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师生双方都受益匪浅:对老师而言减轻了科研负担、提前发现科研人才;对学生而言获得了选课建议与专业启蒙,提升了综合素质。但不可否认的是,本科生导师制仍存在师生比偏低、师生间缺乏双向选择、互动意识淡薄、考核指标难以量化、激励措施不足等问题,使其过于形式化,影响了其应有作用的发挥。

二、促进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发展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漏洞,要想达到更好的效果,就必须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加强导师团队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建立起完善的本科生导师制。

(一)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

1.厘定本科生导师的职责。明确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和定位,是确保本科生导师制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是在专业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学习实践指导等方面给予大学生一定的实际指导,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因而在本科生导师制管理条例中应当明确导师的职责。

2.细化导师指导内容及指导方式。导师指导的内容应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导、学习方面的指导、专业选取指导、社会实践指导、心理方面的指导,并根据学生不同类型应有所侧重,最终确定导师的指导方式。本次调查中发现,有68.09%的学生与导师沟通是通过集体指导的形式,64.89%的学生通过打电话向导师咨询问题,34.04%的学生与导师进行过个别指导,还有25.53%的学生与导师进行过邮件的沟通。由此可见,导师与学生交流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因而增加小组活动(即导师所带的学生小组一起开展活动,如野外实习、聚餐会、讨论会等等)、休闲谈心会等方式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师生沟通和交流,改善师生关系,可以形成良性互动。

3.完善相应的评价、反馈激励机制。完善本科生导师的评价、激励机制是促进本科生导师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手段。通过评价手段,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本科生导师工作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评价后反馈到激励机制中,通过激励手段来促进本科生导师制高效运行。

(二)加强导师团队的培养

1.确立多导师制培养制,即导师团队制培养。本科生由于与导师之间年龄等方面的差距,会与导师有距离感,平时可以配备其博士生或者研究生对学生的各方面进行指导。

2.依托优秀青年教师,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指导,并发动年轻老师担任导师。年轻老师一般都具有工作热情,针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教师资源紧缺的矛盾,可以依托热爱本专业、关爱学生、有强烈责任感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对其进行一定的培训,并定期开展经验交流等以提高本科生导师自身的素质。

3.加强本科生导师的责任心。调查发现,许多本科生导师科研、教学工作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有四分之一的导师一学期与学生见面次数为一次以下,因而增强本科生导师的责任心,端正本科生导师对导师这一职责的态度,会给学生各方面的提升带来的很大的帮助。

(三)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

鼓励导师积极性的同时,还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调查发现,54.21%的学生认为应该主动联系导师。由于导师与学生本来沟通途径少,很多学生积极性不高,并且导师一般工作繁忙,导致导师与学生沟通少。因而,学生作为导师制受益的主体,应该增加积极主动性,从本科生导师制中获益。

参考文献:

[1]W.Brad Johnson.On being a mentor:A guide for higher education faculty.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7.

[2]施翔.本科“朋辈导师制”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36):20-22.

[3]韩军,等.本科生导师制探讨与实践——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2011,(9):17-18.

[4]顾倩.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成效与对策探索——以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导师制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2,14(2):92-95.

上一篇:数字校园环境下曲靖市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 下一篇: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网络校本课程资源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