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导入精彩课堂

时间:2022-07-03 09:35:28

创设情境,导入精彩课堂

广西南宁市良庆区大塘镇中心学校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呢?一,巧设活动,创设趣味情境;二,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三,巧设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多,不管是虚拟情境还是真实情境,创设的目的都要明确,必须围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导入;趣味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环境。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而且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关键,特别是教师对新授内容巧妙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创设一个好的情境导入新课,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那么,在新课程下,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呢?

一、巧设活动,创设趣味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差,再加上数学教材枯燥单调,学生极其不感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如果能合理创设游戏、故事、竞赛、猜谜等有趣活动的情境,将知识寓于其中,可以巧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中的“除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把这两个数乘起来,再除以它们的积)”时,我创设了小明去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的情境,在回答小丫阿姨第四关最后的一道题――添加“+、-、×、÷、()”符号,使下面等式成立 (30÷6÷5=30 6 5)时,他被难住了,他向同学们打来求助电话,谁能帮助他呢?这样一个情境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积极地去探讨解题方法,并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式两边的关系,初步体验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两个数的积”的新知识。

又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四册“秒的认识”时,我创设了“它最长又最短,它最快又最慢,聪明者计划它,愚蠢者等待它,勤奋者珍惜它,懒惰者浪费它”这样一个谜语,让学生猜。同学们顿时精神起来,很快猜出谜底是时间。今天,我们把时间请到了课堂,电脑演示“嘀嗒”的响声,让学生按“嘀嗒”的节奏拍手欢迎这位时间主人的到来。“这位时间是谁呢(秒)?”通过猜谜语,学生兴趣盎然,不但知道了秒是时间单位,同时感受到了秒很短。

二、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我们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现实生活中搜集各种各样的角,引导观察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并把它画下来。同学们行动非常积极,有的在家中找到了冰箱正面的四个直角,有的在学校操场找到篮球架中的角,有的找到了瓦房房顶的角……并画下了各种各样的角,从而感受到了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数学知识。另外,我通过让学生把搜集到的角进行分类,引出了锐角、钝角,组织小组观察交流,总结出锐角、钝角的定义,然后再根据锐角、钝角的特征,去判断生活中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又体现了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理念。这样的设计将教学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激发了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另外,创设生活情境时,要注意联系实际,不宜夸大或缩小。例如一位教师创设了计算小明家一个月的水费的情境时:“小明家三月份用水120吨,每吨2.3元。他们家这个月应交多少元?”很明显,一个普通家庭一个月用水不可能是120吨,这样的情境就不符合生活实际。

三、巧设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能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问题,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必然会促使学生自觉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创设了“两个小朋友在五一劳动节去郊游,午餐时他们拿出了四个雪梨、两个苹果、一个月饼来充饥,怎样分才公平合理呢?该怎么表示?”这样的情境,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分数,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学习数学就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方式有很多,不管是虚拟情境还是真实情境,创设的目的都要明确,必须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目前,有一些教师过于简单地理解新课程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时容易陷入误区,对创设情境的目的不够明确,为了创设情境而去创设情境,内容上只注重感性知识的拓展而忽视理性知识的延伸,或是只注重形式上的热闹,给人一种无病的感觉,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质量。例如:有位青年教师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提出了“把两个桃子平均放在四个盘里,每盘放几个?”的问题。这位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听到讲故事,学生非常积极,课堂气氛热闹起来。教师让学生讲述《小猴子下山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小猴子很贪心,摘了西瓜又去追兔子,最后什么也得不到,我们不要向它学习。”甚至,有的学生讲到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越扯越远,简直把数学课变成故事课。

四、总结

总之,创设情境不仅要能激趣,更重要的是它应与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教学需要紧密联系起来,这拥那榫巢拍艽锏健拔从星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如果只是“一厢情愿”绞尽脑汁创设“失当情境”,只会事与愿违地“画蛇添足”罢了。因此,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科学性。导入时间应控制在五分钟左右,不宜过长或过短,要想方设法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绝不是为了作秀或摆花架子。第二,灵活性。导无定法,教师应该针对教材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既要有趣味性,又要兼顾启发性,切忌鹦鹉学舌,东施效颦。第三,实用性。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整个教学课程。如果一味地注重创设情境而忽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体过程,再精彩的情境导入也是失败的。

上一篇:小学语文故事教学法的妙用 下一篇:浅谈初中美术教学思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