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除油,细微到忽略不计

时间:2022-07-03 08:45:34

细菌除油,细微到忽略不计

7・16大连新港石油泄漏事件发生后,北京的一家生物公司提供了大约23吨生物制剂来帮助清理石油,很多媒体高度评价了这种方法,并冠以“高科技”、“环保”、“更有效”和“无有害的副作用”等名号……仿佛这项神奇的技术是国际领先、睢我独用,然而事实是,这种方法早就有了。而且,效果并不显著。

利用细菌清理油污的想法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风靡一时。这种方法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原油污染环境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其中合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如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其中有些碳氢化合物对海洋生物和人类有很强的毒性,而且其分子结构很稳定,很难被分解掉。于是有人想到通过向原油泄漏区域添加以石油中的碳氢化合物为食物的细菌来降解石油,经过细菌“吃油”的过程,大部分石油中的有害物质会被“消化”为无害的物质,从而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

乍听之下这方法确实高效又环保,但其实不然。首先,一般海域大多存在原生的食油细菌,如食烷菌(Alcanivorax)、解环菌属(Cycloclasticus)等,人工添加新的食油细菌并不必要。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添加的其实是食油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如氮、磷等,因为虽然石油本身可以提供细菌生长所需要的碳,但其他的元素如氮、磷的量则会制约其繁殖的速度。只要提供了足够的养料,仅靠天然存在的食漓菌即可起到相应的作用。很多报道都提到“纲菌除油”早就在1989年的阿拉斯加石油泄漏事故中使用过,当时只是通过添加营养物质而促进了原生食油菌生长。

再者,与媒体宣传的高效不同,细菌清理石油速度非常慢。尽管其分解速度与具体的环境条件以及石油的成分有一定关系,但总的来说都是以年为计的。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科学家曾经制造出过所谓的“超级食油细菌”,在实验环境下其除油效率非常高。不过在实际海区中的实验发现舔加“超级食油细菌”与原生食油菌的除油效果并没有明显的区别。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超级食油细菌”在自然环境下拼不过天然细菌所致。虽然媒体报道说在1989年的阿拉斯加石油泄漏事故中细菌除油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微乎其微”的效果。曾参加过阿拉斯加石油泄漏事件油污处理过程的康奈尔大学生态和环境生物学教授Robert Howarth甚至商说加细菌没用。

除了这些不足,细菌除油还有一个潜在的问题:当水中的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过盛时,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和水中浮游生物会大量繁殖,造成水体缺氧、水质恶化、鱼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一这便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人工添加的生物制剂的主要成分包括食油细菌和营养液等,其营养液的主要成分大多为氮、磷等元素。在我国近海水体氮磷已经超标严重的情况下,添加大量的这些物质,无疑会加重附近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

上一篇:黑色笼罩大连湾 下一篇:威廉王子湾:被黑了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