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学颠倒歌,让孩子聪明起来

时间:2022-07-03 07:39:54

颠倒歌是儿歌、歌曲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通过大胆的夸张, 有意错倒地描绘某种自然景象或生活中的事物,巧妙地运用相辅相成的原理,通过说、唱的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这也是孩子感知、认识自我和外界的途径。因此, 巧学颠倒歌,对于儿童情感的教育、心智的启迪、语言的训练、思维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一、学颠倒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颠倒歌以其颠倒错位的形式营造出独特、荒诞的美学效果, 这种美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发展。比如孩子听赏歌谣 “倒唱歌, 倒唱歌, 鸽子进了燕子窝, 鸡蛋碰破石头角, 老鼠咬了猫子脚; 板凳爬过墙, 石磙飞过河” , 就会为儿歌中荒唐的事件、奇怪的现象开怀、嬉笑。孩子在颠倒歌中感受着歌谣的夸张、对比,在吟唱、听赏中学习新知, 体验轻松、幽默、变幻, 快乐地戏耍、成长。孩子作为儿歌内容的欣赏者,不健康的情绪得到宣泄和净化, 其狭小的生活时空中得以扩展, 受成人局限的生命力得以补偿,感受身心和谐的愉悦,培养了其健康、积极、幽默风趣的开朗性格。

二、学颠倒歌,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高尔基说过:“幼儿在快乐的情景和主动的精神状态下更易于认识事物、发展语言、培养能力。”儿童正处在强烈的探索新知的阶段, 对世上万物充满好奇之心, 感知认识事物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儿童的知觉注意易被特征鲜明的事物所吸引, 在他们的知觉表象中, 还不能将对象与背景很好地区别开来, 常常需要借助强烈对比, 突出对象的特征和关系。颠倒歌强烈的颠倒对比形式, 使事物的特点鲜明地呈现在儿童面前。我在教学中,经常用讲故事和绘画等形式来激发幼儿学习颠倒歌的兴趣,幼儿特别易于接受。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把颠倒歌所要表达的情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 当孩子听完故事,读到“ 天上打雷没有响, 地下石头滚上坡。江里骆驼会下蛋,山上鲤鱼搭成窝”时,在这一连串令人难以置信的颠倒无序的事物面前, 儿童会不自觉地从反常识的一端进行思考——骆驼是生活在水中的吗? 石头能不能滚上坡?孩子在一连串的提问和讨论中,通过认知的顺应功能将其融入自己已有的认识图式当中,进而享受到一种把握秩序的快意,促进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学颠倒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思维处在“自我中心”的状态,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尚处于萌芽之中。颠倒歌以肯定的形式来表现否定的内容, 在荒诞与现实、正常与反常、丑与美、假与真的强烈对照中, 在形式与内容的反差中, 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比如:学习歌曲“小小老鼠森林里面称大王,大狮子害怕那个小老鼠,蚂蚁扛大树,大象没力气……”时, 日常生活的事物有意颠倒了, 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景象的正常关系颠倒了, 这引起了儿童的好奇心, 启发儿童积极思考, 加深了儿童对正面事物的认识,感知自然, 丰富知识, 拓展思维。与此同时, 孩子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样的信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奇怪的现象无法用常理来解释,但是他们又合理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可能存在于这个世界, 但也没有什么绝对不可能发生。他们在学习最基本的知识经验的同时,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概念、法则、规律, 也开始学着对客观世界作出分析、判断、 推理。在这当中, 孩子思维的逆向性、立体性、发散性发展起来,同时想象力、创造力也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学颠倒歌,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儿歌具有训练语言的功能, 颠倒歌也如此。颠倒歌在对语言的破解、重组和词语的悖理、错位中为孩子学习口语提供了特别的学习样本。它以整齐押韵的句式、强烈正反的对比、带有游戏性质的语言受到孩子们的青睐,特别是对篡改的语言有着特殊的喜爱。例:我在教孩子学习歌曲“小小老鼠森林里面称大王,大狮子害怕那个小老鼠,蚂蚁扛大树,大象没力气……”时,要求孩子纂编第二段歌词。在对传统内容的颠覆和纂改当中孩子无拘无束的天性得以展现,他们很容易地唱出了第二段歌词“小小鱼儿飞呀飞在蓝天上,大鸟儿游呀游在大海里,公鸡会生蛋,母鸡喔喔叫……”孩子学习歌曲的同时,发展了语言的能力。又比如:在幼儿园里, 我们常听到孩子唱念着:“小槐树, 结樱桃, 杨柳树上结辣椒, 吹着鼓, 打着号, 抬着大车拉着轿。”在日常游戏玩耍当中, 孩子学习新词, 自然习得语言的句式和结构关系, 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连贯力。颠倒歌凭借其朗朗上口的韵律、错位倒置的内容、游戏好玩的性质, 在孩子中广为流传, 有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

总之, 颠倒歌对孩子的影响与儿童文学的其他内容一样,能增长其知识, 发展其语言, 提高其审美能力, 培养其健康、 积极的人格。颠倒歌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对于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上一篇:浅析幼儿社会教育和值日生活动的有效结合 下一篇:桥梁与晶体:掀开符号神秘的面纱